借“比较阅读法”助力语言品析
2021-08-09姚玲
姚玲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析是达成这一核心任务的重要途径。比较阅读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对相关研究的整合,笔者把“比较阅读法”定义为:对有关联的文句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辨析异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一种阅读方法。本文借“比较阅读法”助力语言品析,对语言品析的“更换字词、对照生活、同物异境”等教学方法试作探析,以期达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理解、审美能力。
一、更换字词,比较品析
诗歌是高度凝练化的语言,贾岛的“推敲”就是一个关于凝练字词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比对字词,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及语言美感,从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再别康桥》属于新月派的作品,新月派诗作的一大特点是“音乐美”。教师教学时,需要带着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及“音乐美”的艺术特色。如果学生对字词的品析不到位,朗读就会缺乏情感,也就很难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因此,指导朗读,必须建立在品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例如,诗中有“软泥上的青荇”一句,软泥其实就是淤泥,教师可以将其换成“淤泥上的青荇”“污泥上的青荇”,让学生对比原诗品味,感受“软泥”和“淤泥”“污泥”的差别。仔细品味,学生不难悟出徐志摩对母校的深情。又如,“那河畔的金柳”,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指示代词“那”更换成“这”,让学生仔细比较品析,感悟到“这”和“那”所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再如,“波光里的艳影”,教师可以将其换成“镜子里的艳影”,让学生品析不同用词背后的深意。那个艳影不是像镜子一样直接就映照下去那么清晰,作者的用词让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样,教师通过更换原文中的字词,比较品析,让学生体悟字词使用的区别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体现,从而理解文章的情感内容,深入文本。
二、对照生活,比较品析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者创作作品时将生活、生命的感悟等,用一字一句来表达。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中的字词句时,可将其与生活对照,以便感悟理解。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进行《紫藤萝瀑布》的语言品析时,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把紫藤萝瀑布写得美的地方。一位学生找了“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一句,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一句你认为美,它美在哪儿?”学生很快回答:“这一句运用了通感手法,将紫藤萝瀑布写得很美。”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知道通感的知识,但却没正面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是用专业术语代替了语言文字的品悟。这位学生还是没真正感悟到紫藤萝瀑布美在哪儿,也没有真正理解通感这种手法的效果,说明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或者表达能力仍有待提升。教师继续追问:“老师不是问你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将紫藤萝瀑布写得很美,而是问美在哪儿?你在读这一句时句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美好感受?”此时,全班学生也跟着陷入了思考。教师并没有着急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静心品悟与思考。过了一会儿,教师说道:“请大家对照生活想一下,当你在不远处看到一堆很脏的垃圾时,虽然还没闻到气味,但你是不是会感觉呼吸到的气味都是脏的、恶心的?对照这样的感受,你们想象一下,此时你的眼前有一大片紫藤萝瀑布……”随即,教师朗诵起了前面的文段。教师的话音刚落,之前的那位学生就举手发言,说:“老师,我好像感受到了,我和作者一起都陶醉其中,被这紫藤萝瀑布深深吸引住了,好像物我一体了。”全班学生鼓掌。这位教师不急不躁,课堂上给学生审美品悟语言的时间,用大家熟悉的生活感受对照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悟,也真正理解了通感这种手法。
三、同物异境,比较品析
在大量的文本中,会出现同一个字词、物品、意象等,被同一位作者用到同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或不同的文章,或者被不同的作者运用的情况。比如,郝忠勇在他的《从“人”着手就好办了》一文中,对杨丽宏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进行评课:“杨老师用的工具之一是‘比较·推敲,针对《故乡》《社戏》《孔乙己》《藤野先生》四篇文章中的‘偷这一行为进行斟酌……在对一系列‘偷字的玩味咀嚼中,品味鲁迅先生有张力的文学语言……比较推敲的过程是文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主题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找到同物异境的关键字词,带领学生自行品析文字,从而架构起群文阅读的课堂框架。有时,作者为表达深层意蕴,文中多次强调某个物品或字词,后面却将其“隐藏”起来了,这种特殊的地方需要观察留意,仔细比较品味,悟出深意。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出现的两处“银项圈”,那是在强调回忆中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到写中年闰土时读者便看不到“银项圈”,这样鲜明的物件后来却不见了。如果细心品读的读者,不难体悟到写中年闰土时隐藏起来的“银项圈”,那大概是因生活穷困被拿去卖了吧。其实,在文言文、古诗词中,这样同物(字)不同境的地方俯拾皆是。在古诗词的意象、文言文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這种“同物异境,比较品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阅读课中只有品析文本的语言文字,才能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语文课要围绕语言文字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审美等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熏陶。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