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美育提升的路径与方法

2021-08-09王美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育情境语文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背景下,一直被忽略的“美育”也正被教育界重新重视起来。狭义的美育,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实际上,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运用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进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美育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新课标、统编教材背景下,“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而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正与美育的努力方向不谋而合,美育应渗透在每一个语文学习活动中。

一、学习情境的设置,保障美育的时空

项目化学习的任务驱动,使得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成为了任务始终关联的要素。这与“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很大的关系。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其中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学生在学习《琵琶行(并序)》一文时,教师设计如下学习情境:浔阳江边琵琶亭已经矗立了一千多年,几经毁弃又几经修葺,为了纪念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九江市政府准备重新布置琵琶亭的一楼展厅,来追忆当年浔阳江边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相遇往事,缅怀白居易的不凡人生经历以及杰出的文学成就。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以文本为依据,进行内部文化初步设计,并重点阐释设计的理由。课堂以项目为载体,以设计“琵琶亭一楼展厅需要文化设计”这一真实情境,建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整合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展厅图片的选择、音乐背景的选择、序言需不需增添等驱动任务中对《琵琶行(并序)》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图片、音乐以及展厅文化整体设计的审美方面有较多意义的审美提升。

美学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其总的指归是将所传授的知识转换成种种艺术的形象和活动,把以往死板的課堂教学转变成即兴的和具有美学趣味的对话、歌舞、戏剧表演、诗歌朗诵、艺术设计和绘画等活动。[3]再比如,杜甫的诗歌《登高》,按照以往课堂的模式,教师一般用两个问题设计课堂:一、你从诗歌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你从诗歌的哪些内容读出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课堂设计一方面课堂成为了论证式的问题回答,学生很容易从只言片语解读,但缺少整体性的文本关注;另一方面,学生的回答无序杂乱,缺少整体层递的推进,课堂有支离破碎之感,无法做有效的凝练与提升,更不要说是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情境:“学校《贤韵》编辑部开设了古代优秀诗词栏目,杜甫《登高》入选,但目前编辑部缺少一张合适的插图,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为它配1张写意的插图,并重点写出创作的理由。”课堂的活动围绕为诗歌配插图进行设计,本身就具有了浓重的审美意识,尤其是学生在读与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审美的鉴赏与创新之处。老师通过审美活动去刺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独立地思考和行动,并在种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

这样的学习情境设置,不止于课堂上的深入探究,还会继续延伸到项目确定、计划准备、项目研讨、项目实施、成果交流、项目评价。审美活动从始至终贯穿,充分保障了美育的时间和空间,让美育渗透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甚至是审美的创新能力。

二、驱动性任务的实施,探底美育的深度

近来也有一些以项目化为载体的课堂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比如《百合花》,就有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话剧,学生在服装、道具上下足了功夫;《故都的秋》就有师生一起研究视频拍摄,学生在镜头、灯光、剪辑等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好的舞台表演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肯定是能提升审美;高质量的视频肯定是与视觉审美分不开的。但是这两节课已经与语文课的初衷偏得有些远了。

语文学科的美育提升可以通过巧妙的情境,以相关的任务推进,但是切不可走入误区,以为课堂就是在进行像美术课、音乐课、电影欣赏课一样的审美鉴赏。语文学科的美育渗透,更重要的是偏重于“语言的审美”,它应该与艺术学科的“形式”有本质的差异。拿《琵琶行(并序)》来说,展厅图片的比较、音乐背景的选择、序言需不需增添这三个任务,看似不难,但必须要解释选择的原因,而原因则是根植于文本上字句的细致推敲。如展厅内音乐背景的选择,学生会到网络上收集一些琵琶的曲子,但不是随便哪一首都合适,因为曲子必须要符合诗歌中第二章节音乐的特点。从网络上筛选出两首曲子,李光祖的纯琵琶《浔阳夜月》(《春江花月夜》),很符合意境,《琵琶语》凄清婉转的情绪,让人流连忘返。但这两首曲子与诗人笔下的乐曲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由此引入文本上琵琶女音乐特点以及作者表现手法的分析,只有符合文本特点的音乐才是最合适的。

再看杜甫的《登高》,驱动性任务是画一张登高之后的写意图和设计意图撰写。画画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但很显然本次任务不是以画画得最美为评价标准,任务深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到登上高处之后,看到的景色与处于平地上的景物特色不一样,潜意识当中学生会有对比的思维,将日常生活经验与杜甫笔下的高处所见之景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登上高处,视野扩大、范围广阔,可以开阔胸襟,但更会给人以天地之间一沙鸥的渺小与无力感,尤其是面对“无边”的萧萧落木,“不尽”的滚滚长江,这比之在平地上的几棵树木落叶,眼前一小段流水东逝,更让人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如此,《登高》的境界也就完全出来了,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由图画到文字,既有形式的审美,更有深层的语言审美。

由此可见,驱动性任务是将语文学科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发展思辨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驱动性任务的扎实推进,使得美育和语文教学不流于肤浅、平庸、表面化,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探底美育的深度。

三、多元评价的开展,提升美育的品味

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下,情境、任务成为常态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会转变,与以往相比,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学习的“新”常态,审美也将是随时随地的习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评价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与以往重视语文知识点传授的不同,新课标、新课程背景下,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打破了往常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对话的怪圈,更打破了唯纸笔测试的单一评价,还可以多种评价方式,不同主体的多角度反馈,让学生在不断调整中提升审美能力和品味。

比如《琵琶行(并序)》的设计方案,教师布置作业“各小组对各自的文化设计方案以及设计说明进行修改、完善,录制6分钟以内的解说视频上传钉钉平台进行展示,同学们小组互评。”此前教师设计了小组内互评的量表,小组之间评价量表,在成果展示的时候,老师还邀请了学校的美术设计老师一起参与评价,并从美学角度在对设计方案提出建议,让学生受益匪浅。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咨询者或顾问,而不是像传统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者。语文教学就不单纯是一种科学,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倒逼着老师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新课标、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了较大的挑战,但从学生长远能力培养看,势在必行。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美育关系到学生细微的感受、认知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学生在体验、创造美好形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性和能力,同时促进智育、德育、体育、劳动的质量提升,学生一生受益;对美的欣赏、传承也有功于社会的美丽、和谐发展。

注释:

[1]周刘波,张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德育,2018(08):35-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3]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63-69+128.

王美霞,上海市奉贤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美育情境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