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为抓手 深度解读文本
2021-08-09党宪武
叶圣陶先生曾言:“任何一篇课文,都凝聚了作者的智慧与情感,是他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在解读和分析文章时,要认真仔细地品味,学习作者是如何绞尽脑汁写出的,了解作者的想法与立意。”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语言的剖析和研究。教师在开展文本解读时,需要善于通过对语言的品读,把握文本现象,换言之,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解读文本之架构,引导学生在把握语句真意的过程中分析情感之内涵,引导学生在悟道明理的过程中领会本文思想境界,引领学生潜心涵咏、品咂滋味,真切地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一、品词析句,解读文本之架构
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文本内容,准确快速地发现关键语句,认真品读语句,准确合理地把握人物形象,真切地感受文章主旨及人物情感,体会到语言的张力,在无形之中记忆精彩语言、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收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均是由语文教学领域内资历丰富、造诣突出的专家名师经反复琢磨、深入思考、全面对比之后遴选出来的,它们任何一篇文章,都可谓语言文字的精品,凝聚了历代文人墨客、中外文豪的聪慧与情感。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展文本解读时,务必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语言的细细琢磨、慢慢体会,准确把握词语、句子间的关联,促进学生科学合理地解构文本内容,深入细致地感悟其中的意蕴和情感。
以老舍的经典名篇《济南的冬天》为例进行分析,这篇文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是在教材不断更替的过程中,它也没有舍弃,这是因为,此文无论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在思想情感方面,均有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对此篇文章进行解读时,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品读词句,把握语言风格及行文结构,深入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从结构方面来讲,《济南的冬天》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第一段,通过和伦敦、北平等天气对比的形式,简单清晰地道明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即无风声、无重雾,也无毒日,是一个令人倍感温暖的宝地。第二部分是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别对济南冬天下的山水景物、老城、水色进行了生动描述。第三部分是文末的最后一句,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结束了全文。《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很多语句用词都非常讲究,抽取几句进行品读和解析。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寥寥数句,老舍就把垂柳、水等写得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俏皮活泼,切实彰显了自然的灵动性。在解析此句时,有学生表示,“冒”字用的特别妙,将水“咕嘟咕嘟”的热气氤氲场景描述的淋漓尽致,若是用“散发”这个词语,则无法带给读者真实的体验,也不利于读者发挥想象力。还有学生表示,“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句话特别诙谐幽默,一瞬间,垂柳被赋予了“人”的灵动性,如爱美的人儿一般在水里照影,映出“婀娜多姿”。
二、阐明真意,分析情感之内涵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文字不仅形式优美生动,并且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向人们表达了具体的思想情感,抑或是刻画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抑或是潜藏了特定的发展规律。对于此类词语、句子或者语段,教师在开展文本解读活动的过程中,应在给予适当启发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潜心品读、认真探析,促进学生准确把握内涵、深入领悟情感,由此获得言意兼得的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显著提升。
再以老舍的经典名篇《济南的冬天》为例进行分析,这篇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手法、排比手法、拟人手法等,使得语言变得非常优美,句意更加鲜明。在这篇文章中,老舍一开始就使用了倒装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在这段话中,句式工整,具有排比手法的色彩,语句变得更加规范严谨,令人回味无穷,既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新奇的感受,也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美感,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明确了冬天的特征:没有风声、响晴,甚至用到了“奇迹”这个词语,由此体现了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与称赞。
纵观老舍先生撰写的文章,不难看出,其用语口语化,令人倍感亲切。老舍曾言:“老百姓口中說出来的话是有血有肉且又不失粗陋的。”所以,老舍在撰写文章时,会有意地将乡土气息浓郁的口语进行适当地修饰和改良,令其在拉近和读者距离的同时弥漫着浓浓的文气。除此之外,老舍先生在使用“口语式”语言的同时,也会适当地引入淡雅词汇,增强文章的美感,令其内涵得到充分彰显。譬如,在《济南的冬天》中,能够看到描写景物时善于添加一个“小”字,将济南的雪比喻为一幅“小水墨画”,既可以在口语形式中感到亲切和温馨,也能够体会到典雅之意。
在“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句话中,首先将晶莹剔透的雪比作为大家比较常见的“白花”,再将顶着雪的矮松比作为“日本看护妇”,通过比喻的手法赋予了雪、松树无尽的生命活力,生动有趣地展示了济南冬天的特征,也表达了老舍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在“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句中,将济南这座城拟人化,将其在冬天的状态描绘为“睡着了”的状态,只等春风的到来,将其“唤醒”,充分反映了老舍对济南情有独钟的情怀。
三、悟道明理,领会思想之境界
周恩来曾言:“从无字句处读书”,其言外之意是将我们需要保持敏锐的发现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与物,从中受到启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既要加深对书面文字的解读,准确把握字面含义,也需要准确把握文字语言背后隐藏的道理和情感,深入地领会文章思想及境界,善于发掘语文之外的独特风景。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进行分析,乡愁是抽象的,不具体、也不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乡愁》这首经典诗词中,余光中将“乡愁”具体化,以邮票、船票、坟墓以及海峡为寄托,表达了其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邮票、船票皆承载了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但是它们无法叩开小小的坟墓,导致阴阳完全两隔,悲伤色彩浓郁,令人唏嘘不已,但更多的是无奈。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和祖国母亲分离,阻断了我和母亲的重聚之路。邮票、船票、坟墓以及海峡分别描述了漂泊、隔离、绝别、遥遥相望但不可归的乡愁情绪。
随着对诗词文本的进一步解析,很多学者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也领悟到了诗人对祖国早日全面统一的渴求。在对诗词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递进,由思念故乡升华到了思念祖国。在浓郁情感的熏染下,有学生联想到了宋代陆游的《示儿》,特别是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表达对祖国统一的期待和渴求。通过对《乡愁》的解析,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两岸人民期盼国家统一的渴求,使其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激发和加强。
词句是文章的生命,只有加强对语言的品读、解析,才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与内涵,在充满细腻情感的言语中体会作者情感,在充满哲理的言语中感悟人生境界。教师在开展课文讲授时,应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水平、课文性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灵活合理地采取合适的方法,浅入深出地把握文章主旨,学会以语文为抓手,全方面、深层次地解读文本,领悟其中的内涵与境界,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品析、文本解读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其在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朝阳,王蕴.文本细读三抓手:语言·想象·语境[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5(4):83-83.
[2]刘杰妮.关注语言形式,深入文本解读[J].语文课内外,2018,000(030):345.
[3]赵娟.漫溯语言秘境 深度解读文本[J].小学语文教学,2019,000(026):P.38-39.
党宪武,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