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枣产品出口优势国际比较
2021-08-09杨洋李毅王紫菱赵雪戎李菊焦晓松
杨洋 李毅 王紫菱 赵雪戎 李菊 焦晓松
【摘 要】我国大枣产量较大,出口量也逐年递增,但是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与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相比,我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我国大枣系列产品的国际地位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出口的枣产品来看,其附加值低、生产要素单一、本国外贸政策是导致我国大枣国际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论文提出提高我国国际贸易地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枣产品附加值等措施,进而提高我国大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提升我国大枣的国际竞争力。
【Abstract】The output of China's jujube is large, and the export volum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measured by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compared with Thailand, Turkey and other countries, China's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is low,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hina's jujube series products is low,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wea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port jujube products, its low added value, singl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foreign trade policy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 weak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jujub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improve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us, impro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of jujube products, and then improve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jujube,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附加值;政策扶持;枣产品
【Keywords】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dded value; policy support; jujube products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6-0058 -02
1 世界和中国枣产品出口概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枣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大枣实行了经济栽培,注重发展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全国枣产业发展迅速,我国大枣的产量居世界之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世界大枣生产和贸易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大枣出口量逐年递增,但是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看,我国大枣产业在国际贸易方面较泰国等国家而言,竞争力优势较为薄弱,目前我国急需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枣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我国大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提升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地位。
枣树属于高效的经济树种,醫疗保健价值高、用途广泛、易种植、适应性强等因素使得世界50多个国家对枣树的种植量增加,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对各种类大枣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各枣树种植国的出口量也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
2 中国枣产品RCA指数实证分析
2.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RCA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某产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最具说服力的指标。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个国家的哪些产业或产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与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RCAij=(Xij÷Xtj)/(XiW÷XtW)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一般来说,RCA值接近1表示其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若RCA值大于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图1是2010-2019年中国枣类产品与其他枣类出口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情况。
由图表数据可知,中国RCA指数与泰国土耳其相比差距较大,在图标中处于一个低水平的位置且均小于1,说明中国枣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枣类产品出口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
2.2 中国枣产品RCA低的原因
2.2.1 中国枣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单一
中国对枣产品的贸易投资不明显,生产要素单一,从种植到采摘到加工,主要是靠劳动,还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状,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占比较小。从枣产品的整个产业链来看,上游原材料的生产主要是由农民自主种植,原材料的供应较为分散,农户个体較小,难以大规模普及先进的种植技术,且缺乏管理,难以保证产量的稳定性;加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游,目前我国出口的枣产品较少,主要出口原材料,加之上游的原材料供应较为分散,下游销售环节也较为薄弱,目前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对于产业链的控制较强,并且由于枣产业龙头企业较少,品牌集中度低;销售环节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目前还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枣产品经销商,同时,受制于品牌、资金等问题,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加工企业主要通过专卖店或者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销售。我国出口枣产品的价格由2010年32.4元/kg下降到2018年4.61元/kg,枣产品的价格暴跌,我国出口不占优势,比较优势低。
2.2.2 中国枣产品出口处于相对区位劣势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大枣出口国,我国大枣海外消费对象以海外华人为主,市场主要是南亚、东南亚国家,但是东南亚国家种植枣类多,尤其是泰国2010年大枣出口值为43万美元,2019年增长到132万美元,中国大枣出口量由2010年28万美元增长到2019年54万美元,远低于泰国大枣出口贸易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靠先天的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其作用和地位将逐步递减;靠后天的学习,以创新作为基础所形成的高附加值的比较优势将会逐步得到增强,地位也会稳步提升。在现如今的智慧经济时代,靠后天的学习创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因高附加值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将领先于其他因素所形成的附加值,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枣产品出口基本是以原材料的方式出口到东南亚各国,会使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发生贸易摩擦,附加价值低,不具有竞争优势。
3 对策意见
3.1 增加产品附加值
我国枣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近年来较弱,并呈现下降的状态,无论是从生产要素还是从区位因素方面出发,提高我国大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前提是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创新为前提,提高各类枣树种植质量、提高枣产品品种质量,同时,改进枣产品的加工技术、拓展产业链,以规避区位劣势带来的枣产品出口量较少的不足,也扩大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资本的流动,提高资本使用率。
3.2 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及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在2020年9月,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虽然中国的全球贸易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国际地位仍有待提升。在提升国际地位的同时,应注重提升我国大枣系列产品的国际地位。
在疫情之下,我国各级政府应高度关注大枣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盛产大枣的部分省份,如新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省份,应加强国际国内大循环,为大枣产业的发展制定适宜的相关政策,促进国内大枣升值、大枣出口量稳步增长。
3.3 建立品牌效应,避免产品同质化
从中国枣产品出口市场消费分析来看,中国枣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枣类产品出口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出口区域集中于东南亚,其中成交次数频繁,交易品种零星,大部分产品都通过渠道商销售。市场上的枣产品种类众多,消费者在购买时大多受外界因素影响,轻易受厂家、商家广告的宣传的影响,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和信誉良好的品牌。因此,目前市场上消费者对品牌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名牌精品,枣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未来品牌建设方面应该加大投入,通过树立良好的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及避免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
4 结论
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大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低即国际竞争力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应加强政府对大枣产业的支持,更应加强企业对大枣的加工技术、提高其附加值的能力,注重其品牌效应的培养,避免产品同质化。从经营主体看,我国民营企业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5.10%,保持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且一直在同比增长。我国枣产品民营企业发展国际贸易可以搭乘“顺风车”,继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蒋德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适用条件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5):46-50.
【2】李洁.中美两国服务贸易业的比较及发展方向[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1(07):12-13.
【3】周禹含,毕金峰,陈芹芹,等.中国红枣加工及产业发展现状[J].食品与机械,2013(4):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