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种养殖活动走向课程建设
2021-08-09张艳苓徐培扆茜
张艳苓 徐培 扆茜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创建于1995年,是北京市示范幼儿园。作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镇中心园,幼儿园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逐步形成“自然天成、和合共生”的园所文化。2012年,园所设计建成了以种养殖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场地,孩子们将其命名为“自然小镇”。这里既是动植物蓬勃生长的园地,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亲手栽种并养护蔬菜、谷物、果树等植物,陪伴小兔子、小鸡、小鱼等动物成长,时不时发现蚯蚓、鼻涕虫、蜈蚣,还有可自由探索的爬网、钻桶、沙池和草地。“自然小镇”里的一切都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他们无穷的探究欲望。2017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回龙观幼儿园建园并在园内设置种植园地,由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兼任该园园长。基于“两园一长”的优势条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课程共建,由此,两园利用“自然小镇”和种植园地的独特资源,深挖种养殖活动的教育价值,逐步形成了自然共生特色的种养殖课程。在近十年的探索中,收获了诸多有益经验。
由种养殖活动到以儿童为中心的
种养殖课程
在开展种养殖的初期,教师和孩子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种养殖活动中,探索让植物成功发芽、健康成长、提高收成的办法——像农民一样思考和期盼,是活动初期我们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尝试,我们成功种植了玉米、西红柿、土豆等不同作物,孩子们知道种土豆要切块,表面涂草木灰;了解到点种和搂沟种的区别;知道给西葫芦套花才能结果……在作物获得良好收成的同时,问题出现了:在总结、提升经验的过程中,教师谈起种养殖头头是道,经验全是关于如何将植物种好,全然看不见孩子的踪影。种养殖活动中的幼儿发展在哪里?开展种养殖活动是为了把幼儿培养成农民吗?我们陷入了思考,逐步在实践的共同反思中达成共识。
“种养殖活动是服务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活动,幼儿是种养殖活动的主体。”——明确种养殖活动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后,围绕种养殖活动中“看见幼儿”,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 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选择课程内容
看见幼儿,首先要看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种养殖活动应来源于幼儿的兴趣,通过活动促进幼儿兴趣的保持和深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和发展意愿。在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经常“转移”:播种变成了挖蚯蚓;浇水变成了看蚂蚁;发现圆白菜被鼻涕虫咬坏后,孩子们反而更关心鼻涕虫是什么……观念转变后,教师尝试追随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喜欢蚯蚓,就围绕蚯蚓开展活动,当幼儿了解到蚯蚓松土有利于植物生长后,他们自己总结出“挖土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挖断蚯蚓,这样对小苗更好”,最终和“照顾植物”联系到了一起;对鼻涕虫好奇,就了解鼻涕虫的生活习性,发现鼻涕虫是害虫后,孩子们主动发起了“消灭鼻涕虫、保护圆白菜”的活动……
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过程中,种养殖课程不再是机械枯燥的预设活动,而是成为幼儿自发的、流动的、游戏化的课程,因种植而调动起的各种资源,成为了新活动、新课程生成的土壤。随后,“自然小镇”陆续开辟了不同的游戏区——孩子们在空地里挖蚯蚓、刨地、练习挖坑播种、进行移苗实验,开辟养殖区,养殖小兔子等小动物,开辟出一方沙池,引入活水,满足幼儿喜爱玩水玩沙的天性和需要。在看见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同时,小镇的环境创设日益丰富,幼儿的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得到锻炼,园所种养殖课程蓬勃开展。
● 以适宜幼儿的方式和材料支持课程开展
种养殖活动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如,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探究活动较为随机,在摆弄和探索物体的过程中获得发现。因此,小班幼儿的活动以体验为主,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调动小班幼儿多感官地参与种养殖,积累丰富直观的具体经验。中班幼儿问题意识增强,围绕问题动手动脑找答案,并在过程中得到满足,园所与教师需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在种养殖活动中进行实践操作、对比观察、搜集信息并做出事实判断。大班幼儿具有很强的探究精神,在大班种养殖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探究过程,也要帮助他们形成结论,获得探究结果,而且要创造多种形式,满足幼儿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竞争比赛等需求。
除了活动形式,我们也与幼儿一起积极探索,寻找适宜的活动材料。比如,通过几个学期的试验,逐步筛选出几种适合幼儿种植的植物;还为幼儿准备了小铲子、小喷壶、安全剪刀、小手套、放大镜等一系列适合幼儿使用工具材料。
● 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课程目标
过去,我们的活动以“成功种植”为目标,若植物种植失败,活动则宣告终止。重新审视课程后,我们认真思考在种养殖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回顾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他们最爱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于是,我们确立了以“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和支持幼儿在种养殖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如,大班幼儿疑惑为什么同时种下的凤仙花,班级里的比大棚里的开花晚,进而提出“土壤、温度、浇水量哪个影响凤仙开花”的问题,他们设计对比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土壤、溫度、浇水量条件下重新种植凤仙花进行验证,最终找到了答案……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活动中不断被激发,不断提问,不断假设、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探究学习中提升了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由种养殖活动到追根溯源的综合课程
如何将农事活动转化为支持幼儿发展的种养殖活动,是种养殖课程形成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园种养殖活动不是为了培养农民,而是以种养殖活动为依托,培养幼儿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需要的综合能力。因此,活动开展初期,我们依照植物生长规律和农事阶段开展种养殖活动时常面临各种问题。如,活动没有“来处”,不是源自于幼儿,而是源自于植物生长的需求——到了播种的时候,教师带着孩子去播种;活动没有“去处”——作物收获完后,就戛然而止了,看不到种养殖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活动的连续性不高——在植物生长缓慢的阶段,幼儿对枯燥的劳动兴趣降低,常被其他内容分散注意力;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经验零散、不成系统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课程设计进行了调整,追本溯源,寻找课程的“根”。
● 生活的根:来源于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
现代儿童成长于钢筋混凝土的都市社会,对于农事活动了解有限,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幼儿不会对“为什么土豆长在地里,南瓜长在架子上”产生疑问,而是对“面包是从哪里来的”这种与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充满兴趣。于是,教师转变思路,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面包”追溯到“小麦”,将种养殖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紧密关联起来。
从“面包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大班幼儿生发出“种小麦”主题活动。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孩子们解决了“谁是小麦,谁是韭菜”“小麦剪断后会再生吗”“如何收割小麦”“小麦是怎么变成面包的”等问题,最终用自己亲手种植的小麦制作出面包,品尝美味感受收获喜悦的同时,解答了“面包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后来,幼儿还将制作好的面包进行售卖,将劳动成果与其他小朋友、家长分享,用赚到的钱购买蔬菜粮食的种子,为下一轮种植做准备。
种植小麦的活动将幼儿的兴趣与植物生长阶段相结合,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在尊重植物生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猜想、实验、对比、探究。活动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形成了“从农场到餐桌”的追根溯源的种养殖课程。
● 文化的根:基于傳统文化,发扬优秀文化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追本溯源的课程建设中,这个问题同样得到了回答。陈鹤琴先生曾提到:“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让幼儿理解、发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现代中国人,是种植课程应追寻的文化之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雷起,万物生”“芒种忙种,有芒之谷可种”,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与农事活动相互融合的最好体现。
秋季开学后,小镇里的柿子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孩子们看着柿子从青变黄,讨论着“什么时候才可以收获柿子”,查阅图书,发现了“霜降摘柿子”的传统习俗。于是,孩子、家长、老师齐动手,为在霜降时摘柿子自制了各种工具。收获这天,小镇一派忙碌景象:个子高的爸爸站在梯子上用自制工具摘柿子;有的小朋友撑着大苫布在树下接柿子;有的小朋友将摘下来的柿子摆放进竹筐,合作搬到体验馆做柿饼。随后的探索中,孩子们不断发掘着柿子丰富的文化蕴涵:柿子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事事如意”,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柿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清热止血,润肺生津;与柿子相关还有很多美好的诗句和绘画……在这样一个幼儿亲自设计、亲身参与的种植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幼儿内心,从小亲近、热爱、传承中华文化,做自信的中国人。
● 教育发展的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全收获”
虞永平教授曾提出种养殖活动中的“全收获”理念——种养殖活动是幼儿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种养殖活动不只是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是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全收获”的“全”是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的,种植不只是让幼儿获得食物,还能给幼儿带来多样化的活动、多方面的经验。基于这一理念,我园的种养殖课程侧重于通过“种养殖+主题活动”的形式,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通过辛勤劳动,了解植物的生长;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在种养殖过程中学习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多吃蔬菜健康饮食的好习惯;在解决“坑挖多深”“不同植株之间距离多远”等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用;每班认领菜地,每位幼儿认领一棵植物,精心照料植物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爱护植物的情感;收集棉花壳、玉米棒等自然物进行艺术创作;在种养殖活动中进行调查、分享、交流、分工、合作、讨论、观察,使得幼儿在种养殖活动中不仅收获果实,还在每个环节都有所成长和进步,获得全面的经验建构和能力发展。
由教师主导到形成教育合力的
课程支持系统
最初,由教师带领幼儿开展种养殖活动,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种养殖经验非常有限,能给幼儿提供的专业支持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园所从整体出发,通过充分发掘和调动各种资源,为教师和幼儿进行种养殖活动、开展种养殖课程实践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支持系统,利用教育合力促进种养殖活动顺利开展。
保洁奶奶是小镇镇长。幼儿园里的一位保洁奶奶,是孩子们眼里的“种植专家”,她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工作之余经常来“自然小镇”照顾农作物,孩子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奶奶总能给出有效的建议。在孩子们的建议下,园所将奶奶聘请为“小镇镇长”,负责小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为教师和幼儿在种养殖活动中提供有力的支持。
家长代表是小镇管理员。种养殖活动中遇到问题时,孩子们总会去“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原来,幼儿的家长中有农民或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博士、专家。于是,园所在每班评选、聘请了一位家长,与保洁奶奶一起成为小镇管理员,不定期开展指导、讲解、日常维护等活动,成为教师和幼儿开展种养殖课程实践的专业保障团队。
园长是“哆啦A梦”。在孩子们的眼中,园长是有求必应的“哆啦A梦”。小朋友使用的工具损坏了,中三班的孩子们给园长妈妈“画”来了一封信:“亲爱的园长妈妈,小镇里的工具不够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工具来照顾草莓,请您帮助我们!”园长迅速安排,为幼儿购置一批新的工具。小镇的兔子接连生了好几窝兔宝宝,笼子里都放不下了,孩子们想将兔宝宝作为礼物送给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于是又给园长打电话:“请您帮我们将小兔乖乖、灰灰和旦旦送给华电幼儿园的小朋友吧。”没过多久,在园长的沟通协调下,三只兔宝宝送到华电幼儿园小朋友的手里,有了新家。我们还收到了对方幼儿园小朋友送的一包兔粮作为回礼。
社区资源是宝库。幼儿园周围是以草莓为主的农业园区,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农业嘉年华活动。这些丰富的社区资源,成为支持园所开展种养殖活动的宝库。孩子们种植了甜菜,可是甜菜怎样榨成糖呢?正好农业嘉年华开幕了,去农业嘉年华逛一逛发现,原来经过提汁、清净、蒸发、结晶、分蜜、干燥几个工序,就可以把甜菜榨糖。受寒潮影响,中大班种植的草莓苗存活率较低,孩子们提出了“补苗”的想法,可是已经过了草莓播种的季节,市面上已经没有草莓苗出售了。园长和老师联系了区里的草莓种植基地,基地为我们提供了部分草莓的种苗,支持幼儿的尝试和体验。
逐渐拓展、深化的种养殖活动实践和种养殖课程建设,提升了幼儿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水平和学习品质,使得教师、幼儿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和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