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品质的课堂对话
2021-08-09杨杼悦鄢超云
杨杼悦 鄢超云
(以下实录文字中,“鄢”代表鄢超云教授,“杨”代表杨杼悦同学。)
鄢:小杨同学,你学了翻转课堂“学习品质评价”这一部分的网络授课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杨:一说到学习品质,我想到的竟然是我自己。我对幼儿园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我深刻地记得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即使后来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数学老师,但都再也激发不起我对数学的喜爱。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小学的时候,失去了获得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宝贵机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数学的热爱。鄢老师,您在课堂上提到过度表扬会伤害学习品质,其实我认为过度否定也会伤害学习品质,甚至见效更快,破坏力更大。
鄢:你能解释一下“过度否定”吗?
杨:我永远记得我的数学老师宁愿相信同学无端指责我随堂考作弊,也不愿意相信我能考90分。她从不掩饰自己对同事的孩子、成绩好的孩子、家庭情况较好的孩子的偏爱,而其他孩子却总是被伤害。例如,我小学毕业想上大城市的好中学,却由于种种原因没去。她竟然当着全班说:“你爸妈不是要带你去××城市读书吗?怎么没去?不过你确实也考不上。”那时的场景和感受,我至今都难以忘记。虽然这只是个别例子,却也指向了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问题:学生成绩差不仅是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问题,还有教师自身行为和素质的问题。
鄢:听你这么一讲,我心里也很难受。我也时常会回忆自己童年的成长史、学生史,总觉得这简直就是一部心酸史、血泪史,被别人嘲讽、被忽略的历史。这样的心情一定会对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杨:是的,从前的我总下意识地避免和数学扯上关系:避免提出问题、避免回答问题、避免去老师的办公室,因为会遇见数学老师。只有在没有数学的世界里,我才是最自信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数学的好奇心、主动性和专注度都在渐渐地消退,老师对我的每一次否定都是对我学习品质的一次摧毁性打击。现在看来,这样不加掩饰的否定可以说是作为教师的失德。
鄢:我特别赞同你联系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学习品质这样的学习方法。有人说,只有出自你自己的内心,才能进入他人的内心。你讲这些话,特别打动我,表面像是拉家常、说东道西的,但把学习品质说得非常透彻。这不就是因为老师的不当言行,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吗?你这样说,也让我反思我自己的言行,是否曾经伤害过学生的学习品质?我还在想这个问题,像你讲的这些都是小学、中学的事情,我们记得的。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没办法表达出类似的感受,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更弱。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会是怎样的?
杨:鄢老师,说到幼儿园,我就联想到我们实习时在个别幼儿园里看到的场景:有些老师习惯使用奖励来激励幼儿,因为见效极快。但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更多放在特别调皮的幼儿身上,对他们的变化尤为敏感,平时表现乖巧的幼儿则总是被忽略。例如,每天的“颁奖”是给表现好的孩子发贴纸,给表现最好的三个孩子发“大奖”,即一枚小印章。我曾经听到一名幼儿在疯狂举手想要拿到印章无果后小声抱怨,“我觉得我做得很好啊,为什么又没有我?明明xxx都有一个了,还发给他”。然而,班级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上午表现较好,教师就敏锐地发现了,不仅当着全班隆重地夸奖了他,还破例给了他“大奖”。发出抱怨的孩子其实是班级里大多数孩子的一个缩影,能得到奖励的毕竟是少数。
鄢:我觉得你讲到了好几个很值得讨论的点,我们一一来讨论一下,好不好?
杨:好。
鄢:一个是奖励的问题。你在一开始时也提到:你的经验告诉你,过度否定会伤害学习品质。我们在学习“学习品质评价”这一部分内容时,提到“过度的赞美可能会伤害学习品质”。你是怎么理解的?
杨:我觉得,赞美是对儿童的一种鼓励、激励、表扬,对儿童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却不能过度。比如,如果儿童做得不够好、不是太努力,也能得到“你真棒”的评价,就是过度赞美,老师随时随地对儿童说“你真棒”,也是过度赞美,不仅过度,还空洞。我觉得,赞美是对儿童的一种精神奖励,但贴纸、小印章这样的奖励,就不完全是纯粹的精神奖励。我还想到,特殊教育课堂上老师讲的用“代币”来奖励,是不是也属于“过度赞美”?特别是当教师过于依赖小红花、小印章这些东西,表现得好可以得到奖品可以玩平衡车,吃饭乖可以先玩玩具等等,是不是就是“过度赞美”?我甚至觉得有些教师是在滥用赞美、奖励。
鄢:如何理解“过度”“赞美”,确实值得讨论。“过度的赞美可能会伤害学习品质”确实有道理。如果孩子完全是冲着得到赞美、奖励而做事情,学习品质就已经被伤害了。我想跟你讨论的第二个点是,你讲到有的学生容易受老师关注、有的不容易受老师关注。我很赞同,但不是很理解你所说的“特别乖巧的幼儿”容易被忽略,不是教师都很喜欢那种很乖巧的小孩吗?
杨:我所说的乖巧,就是指那种比较听话、能力不差、不会“惹事”的孩子。我发现,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在教师的观察范围内。教师非常重视安全,会经常关注调皮的孩子、能力差的孩子。教师精力有限,“乖巧”的孩子常常不会出危险、不会违反规则、不会给教师制造麻烦,所以不会特别受关注。这就导致在发奖品时有的幼儿明明一整天都在认真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游戏、进餐,却因为没有给教师留下印象而无法得到奖励。
鄢:是的,我也经常听到有些幼儿园老师描述他们实际采用的观察策略,比如“安全策略”“有故事策略”(有故事的儿童容易被观察,以便写故事上交)。什么样的儿童可能被观察得多,什么样的儿童可能被观察得少?你还有什么样的发现吗?
杨:据我们在幼儿园实习时的观察,做事踏实认真的孩子在发奖励时候会“偶尔”被想起,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标准往往会更高一些,且当他们违背规则时,往往会得到“怎么你也开始调皮”的评价。对调皮或者是平时表现得比较困难的孩子,教师的评价标准则会比较低,这些孩子拿到奖励反而会比较容易。家长也是影响教师奖励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比较“难搞”的孩子教师会格外注意,这类孩子得到奖品也会比较容易。此外,家长和教师有一定特殊关系的孩子也會获得较多关注,如同事、朋友的孩子。但我认为,踏实的以及性格比较好的孩子要培养较好的学习品质会更容易,现实中他们却总被忽略。是不是可能因为教师觉得他们比较让人“放心”?
鄢:讲得太精彩了。这就是我想跟你讨论的第三个问题,那些“得不到关注”的孩子的内心在经历着什么?会对他们的学习品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杨:首先,就拿上述例子中抱怨自己一直得不到奖励的幼儿来说,至少在那个时候他肯定是失落且沮丧的,本来很自信地以为自己的表现肯定能得到奖励,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落差可能会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他的抱怨也让人深思:得不到奖励实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否定,否定的结果可能是逃避也可能是怀疑。怀疑可能让幼儿产生“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等自我怀疑的想法,更严重可能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而逃避则是和我一样,产生逃避该教师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事物的想法,是对学习品质的极大伤害。其次,如果从替代强化的角度来看,幼儿会不会认为“调皮”更容易得到关注,从而做出调皮的行为?
例如,小时候听见语文老师提醒同学“你的字写得太大了”,就故意将字写出田字格,因为得到老师的提醒时居然有被关注后的小小的满足感。最后,那些因为表现好受到奖励的“调皮”幼儿通过奖励产生的实质性变化到底有多少?其实并没有多少,但不是奖励失效了,而是过度奖励可能导致无效,因为这样的幼儿从教师、家长那里获得的奖励肯定不少,但是却没有明显进步,说明奖励只是暂时的,需要教师和家长重新考虑一下教育的方式。因此,在我看来,奖励不仅应该留给需要的孩子,还应该适度,因人而异才是最适合的。
鄢:是的,好的、适宜的方法会保护并培养学习品质,而坏的、不适宜的方法会伤害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