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国家审计信息化

2021-08-09常越

中国内部审计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家审计数字经济信息化

常越

[摘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国家审计工作开展方式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存在复合型人才缺乏、信息系统局限性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弊端。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建立跨领域、跨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化建设及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等路径,实现数字经济时代对国家审计信息化的要求。

[关键词]数字经济    国家审计    信息化

一、引言

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迈向数字经济时代,以算法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已深入社会各大领域。比如,算法决策已在商业、教育、医疗、行政管理等领域替代人类作出决策,其决策效率和准确度都远远高出传统人为决策,算法基于海量的数据基础与统计模型,对社会资源实现了运算配置,影响、干预、改变了数据主体的行为与判断。

我国传统国家审计的理念并未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变革,随着海量数据的聚集以及产业信息化的普及,冗杂的信息对审计机关运行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但目前我国基础性数据平台和配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传统审计技术的信息可获得性较低,导致不能系统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人员往往通过单一的现场审计获得想要的信息和数据,产生距离受限带来的监管漏洞问题。同时,在风险管理方面不能及时对异常情况的发生提供预警信息,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寻找审计疑点。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爆炸式聚集的审计内容,对数据的审核与分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加大了实施细节性测试的工作量,使审计人员陷入机械重复的数据审查、核对、验证等工作中,导致审计监督弱化、审计效率低下、审计成本增加,最终无法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推进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高效、精准、全面实现国家审计工作目标,就成为传统审计革新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国家审计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首先,适应数字经济背景下审计风险的多元化。一方面,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烦琐复杂,审计人员缺乏有效的辅助工具,并且信息系统本身存在错误等缺陷,分析取证数据不够全面,导致审计数据分析风险,最终不能在短时间内精准识别并客观评价审计风险,审计报告的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这些系统的算法和评估是否合理,可能会更加关注系统安全保障问题,而偏离了原本的审计目的。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各行各业为提升经济竞争力而不断拓展业务,也对审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审计范围和工作量随之增加,审计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复杂化和工作重心转移带来的全新挑战,如果不具备计算机操作技术、不熟悉信息系統的业务流程,审计人员在新兴工作环境中很难把握审计的标准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发现、防范审计风险的难度。

其次,适应数字经济背景下审计项目的融合化。传统背景下,由于审计技术和方式的局限,我国国家审计项目存在单一化问题。比如,审计领域的单一、经济项目的单一、标的的单一等。随着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审计任务的增多与审计规模、人力资源的限制呈现出较大的矛盾。以往一个审计项目需要制订独立的审计计划,成立一个审计小组开展单一的审计工作,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审计业务虽然主要集中在财政财务收支和相关经济项目的审计监督方面,但在数字经济影响下,审计项目之间呈现出经济交叉性和融合性特点,审计信息化可以解决以往审计模式中存在的矛盾。各级审计机关可以充分利用政策跟踪审计平台,一方面落实审计署下达的审计项目,另一方面对全年不同类型审计项目进行系统性融合衔接,确保审计项目无遗漏,形成“一审多项”的统一审计组,再根据岗位设置,由审计组负责人统一分配人员任务,统一调度,避免交叉重复审计,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工作计划和目标。依托“金审工程”系统平台,我国多省逐渐开展了连接财政、税法、银行、海关以及社保等多行业统一平台的联网审计,使审计信息资源得到了共享和交互,确保在同一时间段内所有项目计划得到系统、整体的统筹安排,让关联性较强的项目在一次审计中协同进行,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审计项目的融合,保证了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减轻了审计机关的负担。

最后,适应数字经济背景下审计管理的数据化。与传统的审计管理体系相比较,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审计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数据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简便快捷,数据记录更完善、保存更安全。审计项目管理中心能够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方便审计人员在线监管,及时记录疑点;平台设有严格的访问权限和安全预警,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审计数据的安全性。二是提高了资料管理和利用水平,系统对其进行自动整合,使得交互界面清晰、整洁,审计人员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整理、搜索资料信息。数据化管理能够使审计人员从大量数据中迅速找到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信息,且具备可压缩、可替换、可扩展的优势,目的在于利用、开发和优化信息资源,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审计方案,大大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并节约审计成本。三是信息资源可以随时共享,实现跨区域实时审计,支持移动办公和远程审计。采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区域审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采用纸质和数据库结合的新型模式,实现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比如,数据分析后系统自动生成审计工作底稿,不仅提高各经济业务环节审批的透明度,还可以实现数据提取的自动化,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总之,审计管理系统数据化,具备了数据信息的交汇功能、撰写与审核审计报告功能、汇总审计报告并提交审计工作报告等功能,以支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是数字经济背景下对国家审计信息化提出的基本要求。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复合型人才

在信息化背景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都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过硬的计算机技术,目前有些审计人员受传统工作模式影响,信息化意识还不强,业务流程和系统操作也不熟练,更多地依靠以前的工作经验发现和分析问题。由于审计人员数据化审计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原本可以共享的显性经验变得无法共享,反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参差不齐的业务水平影响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导致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的很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和审计效率低下。

(二)信息系统局限性

首先,信息系统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实现。虽然我国的会计核算软件应用范围较广,但審计信息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设计会计核算软件时,没有过多考虑审计软件使用的需要,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审计软件,实用性和通用性强的较少。因此,对接取数时往往遇到各种复杂多样的接口匹配问题,并且当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结构不一致时,如果审计机关之间需要信息共享,也会涉及数据接口、数据结构标准化障碍等问题,导致无法达到信息传递的最佳效果,数据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制约了数据获取、传递等功能的发挥。

其次,由于审计机关对不同审计阶段的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同,其系统管理方式不一致,审计计划阶段、报告阶段和实施阶段无法保证无缝对接,影响审计流程运行的流畅程度。由于缺乏统一的覆盖整个审计流程的信息系统,使得部分审计业务之间的信息系统相互隔离,内外部关联度不高,不利于数据共享、资源整合以及数据的深度分析利用。同时,在信息化管理模块中,对信息数据的采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虽然能够全面采集文字、财务报告等类型的数据信息,但采集的其他类型数据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数据采集审计软件的功能不全面,性能有待提高,存在一定的数据缺失风险。

最后,国家层面对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划是将标准规范、利益主体、审计对象等纳入一体化框架。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地方审计机关想要开发符合自身个性化需求的功能,将受到一定限制。由于系统构架本身的性能较差,针对独立行业的审计系统无法适用于多行业、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分析,并且由于性能管理的扁平化,难以通过升级改造建立各审计业务统一平台,成为制约地方审计信息应用系统扩展和升级的主要因素。

(三)法律法规制约

针对大数据使用的范围与边界、数据录入的规范性、大数据的公开与分享界定等方面,相关法律都未予以明确,也未对相关人员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理处罚进行详细说明,这对数据的隐私安全保护具有一定影响。比如,数据的广泛分布使得数据集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与单个数据集相比,融合之后的数据集隐私风险将增大。数字经济背景下算法的高关联性容易形成对数据主体的“精准画像”,因此,由于法律规范制度的不健全,将难以保障个人隐私安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缺乏成熟的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无法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界定,导致审计结论不够明确清晰,影响信息系统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一)建立跨领域、跨专业的人才培育体系

要加强培育大批高素质、信息化的审计人才,将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教学理念,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鼓励“术业有专攻”的工匠精神,使审计人员更加热爱、敬畏自己的职业,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一是注重学校阶段的培养。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实现跨专业的深度融合。在保证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领域知识。比如,学校可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考察,以适应信息化审计的要求。

二是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培养审计人员的数据化、信息化、融合思维与技能,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对审计机关现有审计人员大力开展计算机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宣传信息化技术对审计带来的全新挑战及影响。在执业资格考试中,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考核引导审计人员提高认识,同时强化审计信息化相关培训的效果。还可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对技术人才的利用率。

(二)加强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审计数据中心要及时更新升级相关模块,获取更多复杂类型的数据信息,逐步完善数据采集功能。加强对数据安全的风险防控,设定访问人员查询级别,做好相关数据的备份工作,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政府需要投入一定资金,加大研发适用范围更广的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应用等审计软件,方便不同格式数据的转换和储存,从不同维度分析复杂数据。同时规范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保证获取数据的有效性、严谨性,在落实审计程序规范性的前提下,提高整体的应用价值与性能,确保审计质量提升。

加强整合审计信息化软件和平台口径,制定审计数据接口的规范与标准,使得数据信息之间的交互性更强,为各个审计业务平台、OA等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信息化的处理效率,保证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只有审计数据采集相关流程统一规范,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

在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审计计划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的信息化,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细化各业务环节,提高审计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水平,提升整体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实现不同审计阶段系统的无缝对接。在审计实施阶段的系统中,整合行业联网审计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部门、重点资金进行全流程的实时监督检查,实时采集数据,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共用。提高审计管理系统的内外部衔接与交互,使数据的流动和应用更加有效,较好地完成业务协同与转换,将分散的审计各要素集成到衔接顺畅的系统中,使审计业务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系统化的审计管理体系。

(三)为审计信息化提供法律依据

为保证国家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开展,需要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具体规定,划分不同的管理权限,明确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对失职、越职或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细化被审计单位须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保证信息系统建设和操作过程的合规性,确保提供数据的真实完整性;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完善数据获取的法律依据及使用范围的相关规定,明确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审计权限,从软件开发、软件应用、系统操作到信息安全各环节,都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体系。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邮政编码:650221,电子邮箱:eylc@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 毕秀玲,金娜.云审计为国家审计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应对之策[J].财会研究, 2016(7):63-65

[2] 樊沙沙.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应对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 2017(8):158-16

[3] 黄珊珊,罗勇,林少粼.审计信息化推动审计全覆盖的途径探讨:基于审计业务梳理的视角[J].审计月刊, 2016(9):7-12

[4] 梁欣欣,刘若礞.集团审计信息化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思路[J].财务与会计, 2015(12):67-68

[5] 刘佳黎.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家审计变革研究[J].财政监督, 2016(11):64-66

[6] 周德铭.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发展[J].电子政务, 2013(7):45-56

猜你喜欢

国家审计数字经济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对国企高管腐败行为的约束分析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