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农庄”的创建与实践助推教师成长

2021-08-09金丽萍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庄青菜作物

金丽萍

2018年暑假,我们搬入了新园区。新园区最特别的是每一栋楼都为退台设计,这样的设计使每个班级门前都拥有一个150平方米的大阳台。阳光、空气、雨水充足的露天大阳台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我们想听听教师们的想法。

如何利用大阳台

我们组织了一次如何利用大阳台的讨论,以充分了解大家的想法。教师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大阳台正好与班级的运动区相连接,取放运动器械等都比较方便,可以用作晨间运动的场所;有的说大阳台空间那么大,可以让孩子们玩自主游戏,如果不下雨,孩子们可以在那里玩装扮游戏;有的则认为幼儿园的活动室和户外场地都很大,运动和游戏场地都很充足,大阳台上应该可以让孩子们做些别的事。其中有一位教师说,大阳台是露天的,阳光、雨水和空气都很充足,很适合开展种植活动。这位教师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认为,教师们对种植活动是有一定经验的。所以在达成了利用大阳台让孩子们开展种植活动的共识后,我们没有对教师提出过多的要求,而是让他们自主进行规划。

如何规划“小农庄”

一段時间后,我们在巡视中发现大部分班级的“小农庄”存在布局不合理、摆放凌乱、植物种类少等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逐个找各班教师交流,了解原因。有的说场地太大不知道怎么布局才有整体感;有的说没有种植工具及相应的容器;有的说自己以为种植的植物够多了,结果一摆放才知道远远不够;有的说自己不知道该种些什么……先前,我们以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有相应的经验,现在看来,并非如些。我园大多是年轻教师,对种植、农耕也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我们决定通过研修等方式,引领、推进教师开展此项活动。

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可以供教师们现场观摩的、种植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园所,我们便与教师们分享了国内外幼儿园种植园地的照片和视频,其中有园长在德国考察时带回来的德国幼儿园种植园地的视频和照片,还有成都第十六幼儿园种植园地空间布局的相关照片等。通过观看、比较,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定要对“小农庄”进行重新规划。于是,我们给教师们布置了一个任务:绘制“小农庄”规划设计图,下次研修时进行集体交流。

给予教师们充分的时间设计与调整后,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小农庄”设计规划分享活动。每个班的教师都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小农庄”的设计规划,在规划设计图中,我们看到班级的“小农庄”整体布局有的呈“回”字形,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花朵形。空间布局错落有致,丰富多样,利用率也挺高。

在这次分享活动中,我们对如何收集种植容器也达成了共识:一是网上采购,二是师幼共同收集盆、瓶、罐等器皿,三是请家长帮助提供一些如竹筐、木筐、汽车轮胎等。正值秋种季节,我们便放手让教师带领孩子们开展秋种活动。

两周后,我们再次巡视了班级“小农庄”,发现各个班的“小农庄”规划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班级种的基本是多肉、仙人掌、芦荟、绿萝等观赏性植物。只有个别班级的“小农庄”里种了青菜、萝卜、卷心菜、生菜等农作物。我们问教师为什么只种这些观赏性植物,他们说是因为这些观赏性植物容易种植和管理,不太容易死。

看来不少教师还不明白为什么创设“小农庄”,他们只是为了填满空间而种植,而没有认识到种植活动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探究、学习、发展的机会。

为什么创设“小农庄”

鉴于教师们不太明白创设“小农庄”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先带领教师们学习相关的理论和专家观点,还就为什么创设“小农庄”的问题多次开展讨论。通过学习、研讨,大家渐渐明白了“小农庄”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有的教师说种植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促进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有的教师说种植可以让幼儿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快乐;有的教师说在照顾植物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可以借此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提升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说在亲历种植过程中,幼儿的审美能力、数量概念、责任意识、同伴协作能力等都可能得到发展。

接着,我们邀请了“小农庄”创建比较成功的大四班的张老师与大家分享经验。张老师说,她明白“小农庄”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所以在种植前就与孩子们共同规划“小农庄”,讨论“小农庄”里可以种些什么作物。最后孩子们决定种一些当季的农作物,并且种类要丰富,如爬藤类作物、地下茎类作物、茎秆类作物等,这样既可以保证植物种类的丰富性,还可以确保成活率,既可以让孩子们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及生长条件,还可以感受到农作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从而体验农事,收获快乐。

听了张老师的经验分享,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回到班里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如何体现年龄特征

在“小农庄”创建过程中,小班教师发现有些作物不适合小班幼儿种植,如番薯,生长周期较长,且照料管理比较复杂。小班教师还说,小班幼儿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了什么事,希望马上看到结果。所以他们认为小班幼儿可以种植一些如青菜、番茄、黄瓜等生长比较快的作物,他们看到青菜籽撒下去,几天后就长出了小芽,或者看到黄瓜藤上开出了小黄花,过几天就结出小黄瓜就高兴得不得了。

我们非常欣喜,教师们不仅能从幼儿的视角思考问题,还能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们分别组织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分享,梳理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种植的作物,提供给教师参考。

小班幼儿适合种植生长周期短、生长过程变化明显的作物,如黄瓜、番茄、青菜、生菜、豆苗、蚕豆、黄豆、向日葵、樱桃萝卜等。

中班幼儿适合种植可以观察、比较的作物,如黄瓜与丝瓜、长葫芦与圆葫芦、红辣椒与青辣椒、蚕豆与豌豆、四季豆与扁豆、红豆与绿豆、生菜与青菜、大蒜与洋葱、香菜与芹菜、空心菜与木耳菜等。

大班幼儿适合种植能让他们探究生长条件、生长过程的变化,探究根、茎作用等的作物,如萝卜、番薯、土豆、芋艿、玉米、麦子、水稻、棉花、油菜、南瓜、甘蔗、冬瓜等。

当然这些只是供教师们参考,没有严格的规定,最终还是要基于幼儿的兴趣与经验,以及周边的资源等进行选择和调整。

让“小农庄”里的学习看得见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我们再次对班级“小农庄”进行巡视,发现大多数班级的“小农庄”里种植的作物种类丰富、长势良好,当然也有个别班级出现种的作物死了而无人关心的现象。令我们不解的是,在各班的“小农庄”里只见作物,不见幼儿观察、照料、探究及教师支持的痕迹。为什么教师看不见“小农庄”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们挨个找教师了解情况。有的教师说,其实自己经常去观察幼儿的种植、探究过程,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同时也看到了幼儿从中的学习与发展,只是没有让孩子们把过程记下来,也没有呈现出来;有的教师说自己确实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们的学习、探究过程。

于是,我们要求教师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幼儿在“小农庄”里的学习、探究过程,支持幼儿深入探究与表现表达。我们还要求教师在下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分享幼儿在“小农庄”里的学习、探究故事,目的是促进教师关注幼儿在“小农庄”里的学习、探究与发展,支持幼儿进行适当的梳理和表达。

两周后,我们组织教师分享幼儿在“小农庄”里的探究故事,下面是其中的3个故事节选。

小青菜长高了

小班幼儿在11月初播下了青菜的种子,过了三天,青菜种子开始发芽,青菜苗一天天长大。11月下旬,连续的雨天,孩子们有十几天没有去观察小青菜。等天气放晴时,孩子们发现小青菜不是黄了就是死了。我们组织孩子们讨论小青菜为什么会死。孩子们说:“小青菜是被雨水淹死的。”“我们没有把盆里的水倒掉,所以小青菜死了。”“我们有十多天没有去照顾小青菜,所以它们死了。”孩子们觉得很遗憾,想再次种植小青菜。我们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与孩子们一起又一次播下了小青菜的种子。

这一次,孩子们对小青菜的观察和照料更勤快、更认真了。我们支持他们把观察到的小青菜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例如,11月28日,播下青菜种子的第三天,孩子们记录:“有白点点出来了,那是种子发芽了吧。”12月2日,孩子们记录:“青菜长出小小的叶子了。”12月13日,孩子们记录:“小青菜变绿了,长高了!”12月16日,孩子们记录:“终于迎来了暖暖的阳光,我们的小青菜可以晒太阳了,一定会长得更高!”……

番茄需不需要搭架子

中班幼儿种的番茄苗慢慢长高了,孩子们发现长高后的番茄苗有点歪了。这引起了孩子们关于番茄要不要搭架子的讨论。一部分幼儿认为,如果番茄一直这样歪下去,一定会死,所以要给番茄搭架子;另一部分幼儿却觉得,自己的爷爷奶奶种的番茄不搭架子也长得很好,所以不用搭架子,番茄会自己长直的。一时,孩子们各持己见,无法统一。我们便鼓励他们两种做法都可以试一试。

孩子们自然分成“搭支架”组和“自然生长”组开展比较实验。“搭支架”组的孩子们先计划,再找材料,然后请保安叔叔帮助,架子终于搭成了。

孩子们对搭架子和没搭架子番茄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对比记录(见右上表)。

孩子们经过对比发现,没有搭架子的番茄,趴在地上,叶子发黄,枝很软,番茄产量较少;搭架子的番茄,枝繁叶茂,番茄产量较高。

自助灌水

双休后来园时,大班孩子发现“小农庄”里的番茄干枯、发黄、叶子卷边,孩子们很失落。通过猜测验证,孩子们确定番茄是因为缺水干死了。有热心的家长送来了玉米苗,孩子们便拔掉死了的番茄苗,种上了玉米苗。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玉米苗长势喜人。转眼“十一”假期就要到了,孩子们担心玉米苗也会被干死。于是,孩子们自主策划了一场自助灌水的实验。

第一次实验:在瓶盖上戳洞将瓶子倒挂。一开始,孩子们在瓶盖上戳了一个小洞,发现水滴不出来。然后他们在瓶盖上戳了更多的洞,洞口也增大了一些,结果滴水速度太快,瓶里的水没多久就滴光了。孩子们多次调整瓶盖上洞的数量和洞口的大小,都没有成功。

第二次实验:有家长从淘宝上买了一款自助滴水器,可以调节滴水的速度。孩子们在试用过程中始终无法调整到合适的滴水速度。实验再一次失败。

第三次实验:在瓶盖的洞口插吸管或棉线。实验后,孩子们发现在洞口插上吸管,出水太快;在洞口插上棉线,出水太慢。实验再次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实验:将自助滴水器直接插在泥土里。孩子们将瓶盖上戳洞的矿泉水瓶插入泥土中,两小时过去了,发现矿泉水瓶里的水没能滴到泥土里。这时,有幼儿提议把盖子拧松。最后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把瓶盖拧松的矿泉水瓶插入泥土里,550毫升的水大概能滴2~3天。这个办法是当前比较成功的,可假期不止2~3天,所以这个办法还不是最好的。

第五次实验:铺湿稻草。爷爷奶奶告诉孩子们在作物根部或种植容器里铺湿稻草,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土壤湿润。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孩子们在泥土里直接插入自助滴水器与铺湿稻草,两种方法一起用。终于“小农庄”里的植物都顺利地度过了国庆假期。

在自助灌水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观察、对比、实验中尝试各种自助灌水的方法,动手动脑,面对实验多次失败,孩子们依旧不放弃,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和责任心增强了,他们更爱种植作物了,并对作物生长与阳光、水、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关系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次的观察与“小农庄”里的探究故事分享,促进教师将视角逐渐转向幼儿,从而使他们看见了幼儿在“小农庄”里的学习与发展,也更了解“小农庄”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让“小农庄”创建得更好

“小农庄”的创建与实践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会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问题我们都会跟进研修,帮助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然而在巡视中,我们发现总有部分班级种的作物长得不那么好,导致那几个班里的教师和幼儿失去了信心。

为此,我召集园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开了一次研讨会,想找出其中的原因,以对症下药。讨论会上,有的教师说,其实种作物是个技术活,每次播种前、中、后都要做很多事,比如在播种前要翻旧土、除杂草根、添新土、底部埋肥,等等;有的教师说,教师自身的种植经验直接影响班级“小农庄”的种植情况,因为如果教师自身的技能、经验不够,就无法判断、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引导幼儿去管理与照料作物;有的教师说,我们幼儿园大部分是年轻教师,有一部分是城里来的教师,他们的种植技术和经验都不足,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引导,我们可以把梳理出来的关于“小农庄”种植和管理的指导建议,提供给教师们参考。

于是,园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共同梳理了以下种植和管理的指导建议供教师们参考。种植前管理指导建议:1.與幼儿一起规划、布局“小农庄”;2.翻旧土,除杂草根,添新土,混合补充养分,底部埋肥;3.与孩子们一起选择种植的作物,品种要多样,如爬藤类植物、地下茎类作物、茎秆类植物;4.把握种植关键期,并且根据当下天气状况适度调整;5.借助网络及家长资源,学习相关的种植经验。种植中管理指导建议:1.陪伴、指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可以根据作物的属性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如日记式、对比式等;2.持续观察、及时发现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3.适当修剪清理作物枝叶,以便让果实结得更多更好;4.有些作物随着生长、开花、结果会使上部分增重,从而导致枝干支撑力度不够,需要及时搭支架;5.适时施肥,在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作物生长速度变慢、叶子泛黄,就需要再次施肥,这是农作物施肥的关键期;6.间苗,发现作物间距不够时需要及时间苗。种植后管理指导建议:1.陪伴、指导幼儿留存作物种子;2.陪伴、指导幼儿修整“小农庄”,及时补种新的作物;3.引导幼儿聊聊种植的感受;4.为下一轮种植做准备。

历时两年半的“小农庄”创建与实践活动,教师们的教研活动始终伴随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小农庄”从无到有,从不景气到欣欣向荣,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教师的课程观、儿童观、教育观在发生变化。可以说,“小农庄”的创建与实践助推了教师成长。

猜你喜欢

农庄青菜作物
为什么要多元
无公害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
挖掘这些基因,让作物抗各种病(2020.3.27 科技日报)
农庄
我终于不讨厌吃青菜了
饿狼
青菜爷爷
玉米人农庄
爱吃青菜的大公鸡
农庄里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