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贯通,开辟语文要素转化新路径

2021-08-09渠文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段爬山虎生动

渠文杰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命个体获取的信息中,7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只有形成深入、细致、连续的观察意识,学生才能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认知体验。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和“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两点相互依存、彼此融通,是推动学生言语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笔者就以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如何将“感受观察”与“体会生动表达”结合在一起的。

一、契合真实感受,在联系中推动要素融合

精准、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怎样从作者的文思中奔涌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深入、细致、连续的观察;而从学生学习课文的角度来看,就需要紧扣课文中精准生动的表达,感知与还原作者的观察方式和状态,梳理出作者从观察到获取信息,从整理信息到谋篇布局,直至最终成文的全部过程。所以,生动精彩的文字,其实是作者深入观察的体现,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初读与感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洞察作者的观察过程。

以教学课文描写“叶”的第二自然段为例,教师设置了三个层次:其一,自主阅读中,圈画出描写叶片的词语,聚焦“新鲜”“重叠”“均匀”“空隙”, 学生借助直观图片,分别理解这些词语的大意,并确定最能体现叶片特点的词语:均匀。其二,上下文中“没有重叠”“不留一点空隙”,已经对中心词“均匀”进行了整体性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叶片没有重合,也没有形成空隙,就是“均匀”地具体体现,从而给人以“舒服”之感。其三,当学生将自己的身心和意识,全部沉浸在具体的语言细节之中时,虽然可以深入聚焦,但也容易造成思维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认知从某一处语段的具体细节中抽离出来,以更加宏观和整体性的视角关注语段,并相机思考:如果这样的爬山虎长满了一大墙,请你再次阅读一下这个语段,你觉得作者是怎样观察,才能写出这一段文字来的?从原本纯粹理性的视角,到现在以“还原观察之态”为核心人物的视角,这样的转变,使得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品析,就有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当学生再次潜入语段,就能从“一顺朝下”“绿得新鲜”“铺得均匀”等关键性词语,相机推理出作者一定是居于远处整体观察的。正是因为远远看、从整体观察,才能了解爬山虎叶片的整体状况。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始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将体会语言表达和感受观察进行了细致地划分,并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体悟到了叶片之美,洞察了作者的观察视角,在大道无痕的在状态中,达成了语文要素的巧妙融通。

二、遵从认知规律,在思辨中推动要素融合

接受新事物,都需要带着原始的经验认知,主动地去构建和悦纳。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甚了解,无形之中就会增加理解难度。很多学生其实在生活中并没有见过爬山虎,更不要谈什么所谓的“细致观察”了,尤其是爬山虎的脚非常细小,藏在叶片下面,学生更是陌生。基于这样的原始学情,我们硬是逼着学生去“感受生动的语言”“感受细致的观察”,无疑就是无稽之谈。

鉴于这样的思考,教学描写“脚”的第三自然段时,教师不妨设置以下教学板块:

其一,创设问题情境,有个粗心的学生没有仔细读课文,画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出现了错误。随后,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细致揣摩和研读课文中的相关语段,可以从“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了解脚的位置;从“枝状的六七跟细丝”和“蜗牛的触角”,了解脚的外形和数量;可以从 “跟新叶子的一样,也是嫩红的”,了解脚的颜色。紧扣语言描写的细节,对照教师出示的图片,就能捕捉爬山虎脚的形态特点,从而就能准确地发现图片中的错误。

其二,串联信息,组织学生尝试表达。教师可以从爬山虎脚的位置、形态、颜色、数量出发,从语段中提取出茎上、枝状、六七根细丝和嫩红,组成词串,对语段内容进行串联和整合,并相机借助于正确的图片,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有序、详细地介绍爬山虎的脚,一方面让学生在表达中,感知生动形象的语言,提炼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同时也为后续还原作者的观察方法奠定基础。

其三,勾连旧知,还原作者观察。有了对关键性字词地体悟和辨析,很多学生对于爬山虎的脚就有了更为深入地感知,就拥有了对作者观察进行还原的基础。面对如此精准而细腻的文字,作者会不会像观察叶片一样,是远远观赏的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依托文字表达的细致性程度,普遍认为作者是凑近了细看的。因为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将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而具体。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依循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于正确和错误的两幅图片,在图文对照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了内化,最终让学生从语言的感知中,体会作者生动而具体的表达,并还原了作者近处细看的观察方式,将“感受细致观察”与“体会生动表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借助身体演示,在体验中推动要素融合

儿童有着独特的认知方式。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靠着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教师要依循着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转化成为直观化的动态行为。比如作者在描写爬山虎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就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动词的表达精妙,还原作者的观察方式,教师就组織学生尝试借助自己的身体,将静态思维转变成为动态思维,助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地生长。

首先,学生通过自主性阅读,圈画出语段中表示“爬”的词语,形成了“爬”的动作序列:从“触”到“巴”,从“拉”到“贴”,明晰爬山虎爬行的基本过程。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手掌的五根手指,看成是爬山虎的脚,变成小圆片之后,就可以用手指的指肚模拟爬山虎“巴住墙”,随后可以将手指弯曲,相继模拟手指从“拉一把”到“紧贴墙”的过程,用手指的伸缩来感受爬山虎不断向上攀爬的生长感。运用身体来感知动作,不仅可以真切而直观地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和巧妙,更有助于学生内化和悦纳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为此,教师相机纠正学生的表演,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帮扶,让每一位学生在借助词串进行演示和调整的过程中,尝试组织语言,描述爬山虎不断向上攀爬的过程。

经历了这样的教学,教师其实并没有设置任何一个专门的环节,来感受语言的生动,但学生在阅读圈画动词、用身体展现动词、调整内化动词,将感受语言和体悟观察有机统一,达成语文要素地彼此融合。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单元的阅读要素都会设置两个教学点,这两个教学点是一种彼此联系、相互融通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连接点,从文本内容中找出交界处,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东关小学

猜你喜欢

语段爬山虎生动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