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物抒情,把握《白杨礼赞》的教学特色

2021-08-09章明书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礼赞白杨树茅盾

章明书

散文体裁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文体之一,也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式。部编教材中,收录了多篇现当代散文佳作。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写人记事的方式,来抒写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描写冬天的景物,来表达对济南的思念之情,还有余秋雨的《三峡》,从对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格描绘中,展现了山水散文的雄伟与险峻,为读者构筑一幅隽秀的水墨天地。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可谓是托物抒情的散文典范。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挖掘其独特的情感认知。树立整体语言观,实现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有效统一。《白杨礼赞》教学中,重点要品析文本语言,从其表达手法中让学生领会作品的情思。本文将围绕《白杨礼赞》一文,从文本解读中,挖掘“白杨”的独特精神,指引学生从中体会北方农民朴实、坚强的高尚品格。整篇文本教学的重点,要从情感的挖掘中,让学生体会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整体阅读文本,感受白杨的不平凡处

本单元语文要素,“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读《白杨礼赞》,要明确“教语文”而非“教课文”的宗旨,要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中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白杨礼赞》文本表面上描写的是白杨树,但实则褒扬的是北方人民的坚强精神。全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以象征手法,来歌颂西部抗日军民的优秀品质。解读《白杨礼赞》,教师要把握托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卓尔不凡的笔触,对白杨树的描写一气呵成。在阅读时,白杨树是北方常见的树,但它却是经历不凡的体现。抒写情感,让读者从白杨树身上看到北方人民的優秀品格。通读文本,在写法上,并非囿于辞藻,也非空洞赞美,而是立足高原的独特景色,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刻画挺拔的白杨树。在文本末尾,由写景转向抒情和议论,从白杨树的精神中,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解读《白杨礼赞》,面对行云流水的文字,单纯去分析文本,利用传统的“切割教法”来肢解文本,反而破坏了整篇文本的艺术美感,学生的思维,也局限于文字,无法深入体会文字里的丰富情感。教师在把握文本结构上,要从整体入手,设置问题,把握《白杨礼赞》文本的严谨之美,曲婉动情的文笔谈。初读文本后,引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围绕该问题,再次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查找与之有关的线索,聚焦“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找到文本的中心句,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从“不平凡”中,去梳理白杨树有哪些“不平凡”之处,由此来划分文本的写作框架。接着,对“白杨树”的礼赞,通过哪些段落来表达,教师让学生查找这些语段,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平凡”的情感。然后,白杨树的“不平凡”,可以从中提炼出哪些品质,如作者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从中揭示白杨树的哪些精神,茅盾的整篇文本用笔上,是单纯描写白杨树吗?作者这样描写有何深意,启发学生从“白杨树”中,挖掘潜藏于文字中的深厚情感。这份情感,寄托了作者对北方军民的礼赞。从对“白杨树”的描写中,让学生明晰象征手法,以象征手法来实现托物抒情。

二、体会象征手法,把脉深远的情感意蕴

叶圣陶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出“例子”,对《白杨礼赞》散文的教读,如何去读,如何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写作意蕴,在《白杨礼赞》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莫过于“象征手法”。茅盾先生在创作《白杨礼赞》时,因亲历所见解放区的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这一景象。在这种情感感召下,茅盾先生以北方最常见的“白杨树”作为写作对象,从中来抒发对北方抗战军民的热情歌颂与赞扬。白杨树是朴实的,白杨树象征着革命者的英勇斗志。“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这份真挚的情感。如在文中,“笔直”“绝无旁枝”“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这些是对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描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写出了白杨树的优秀品格。同样,在描写白杨树时,一连运用四个反问句,“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不能想得更远一点,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不就象征着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反问来构成排比,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强烈,也从“象征手法”中,诠释了由外向内、逐层深入的褒扬情感。正是这一点,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象征手法”的意义所在。

王荣生认为,散文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于挖掘作者深蕴其中的主体情感。人、事、物、景等,作为描写的客体,通过客体来反映内在的思想。读散文,要让学生从人、事、景、物中,去触摸和体认作者的内心情思。茅盾先生来到延安,所到之处,白杨树最为常见,而更让茅盾惊异的是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象征”写法,解读的关键点不在于白杨树,而在于从白杨树的描写中,体会这种昂扬的斗志。《白杨礼赞》作为现代文学的佳作,除“象征手法”外,还运用了多种写法。如欲扬先抑写法,先表达对事物的不满,再从中延伸和赞美所描写的事物,让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本文第二段,作者抛开白杨树,将笔墨放在了雄壮的高原上,描写高原的单调,给人以厌倦之情,再引出白杨树,为赞美白杨树做好铺垫。

三、赏析语言文字,体会凝练的散文情感

《白杨礼赞》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认识语言形式,把握读与写的互促关系。散文创作中,凝练的语言是一大特色。对文本字词句段的构思,要经过细致推敲。如在《白杨礼赞》中,对宽广高原的描写,对傲然挺立白杨的刻画,语言描写精当,用词准确,生动优美。同样,在阅读时,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读之朗朗上口,好词佳句,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白杨礼赞》中,茅盾先生为何要借“白杨树”来描写北方军民的优秀品格,在遣词造句中,如何把握语言的情感。王荣生认为,散文的抒情,依作者的独特境遇而有所感、有所发。对于茅盾先生“极具个性的情思”,又深深扎根于语言文字中。举例来说,在描写高原之“大”时,用“无边无垠”;在描写高原之“平”时,用“坦荡如砥”;在描写白杨之高大时,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从这些语言文字中,不仅让散文的语言变得优美、生动,更重要的是,从文字中,所传达的赞美之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字的凝练运用,一个“扑”字,写出了高原的触觉,一个“望”字,写出了高原的真实存在,还有“妙手偶得”“恹恹欲睡”“不折不挠”“纵横决荡”“屈曲盘旋”等词语中,将作者对白杨树的视觉感知转换到真实的触觉体认上。赏析散文的词语和文字,从文本多变的句式剖析中,提炼作者的炽烈情感。

总之,教《白杨礼赞》,教师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解读散文时,要从语言文字层面,指导学生欣赏语言美,挖掘文本的写作手法,从整体感知中带领学生体会激昂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礼赞白杨树茅盾
听故事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脱贫礼赞
礼赞40年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茅盾手稿管窥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