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需三“思”而后行

2021-08-09丁欣欣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苏子赤壁赋苏轼

丁欣欣

苏轼的《前赤壁赋》,语言精妙,情感率真,哲思深邃,一直是高中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前赤壁赋》的阅读教学,很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例和学习资源。不久前,笔者又一次做了《前赤壁赋》的区级研究课。这节研究课使我对苏轼的《前赤壁赋》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我的教学从思路、思维、思想三个层面展开,美其名曰:“高中文言文阅读需三‘思而后行”。下面我就结合《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依次加以阐释和论述。

一、以思路探究为学生阅读搭建平台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找寻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即把握文章的文脉,才能使阅读深入到文本中去,才能抓住文本的核心,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处。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也讲到:“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王教授所说的“章法考究处”也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要解读苏轼的《前赤壁赋》,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了写作思路就找到了解读这篇文章的钥匙。以往的教学一般都是从文中的景、情、理三者的关系入手。作者看到赤壁的美景心生快乐之情。再由赤壁联想到曹操的丰功伟业被湮没于历史长河,感慨生命的短暂,自我的渺小,随即由乐转悲。最后又在江月的变与不变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不再执着于个体生命的永恒,转而看淡名利得失,以豁达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转悲为喜。作为一般性阅读,遵循这种思路是没问题的。但作为文言文阅读教学,这种思路未必十分妥当。阅读教学中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者的写作思路要成为学生的阅读思路,这一思路要为学生后面的阅读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将阅读向纵深展开。因此,我在本次《前赤壁赋》的教学中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依然由赤壁之景切入,进而分析情与理。但我将对“江”与“月”两个景物即两个意象的捕捉贯穿整个阅读,以“江”与“月”将情与理相勾连。在教学设计中我布置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赤壁赋》中苏子情感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化时,苏子眼前的江与月有着怎样的特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静谧、朦胧、皎洁、明亮)

乐↓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奔腾不息,恒照古今)

悲↓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动亦不动,变亦不变)

喜↓

这样的设计就使苏轼的三次情感变化都与“江”“月”两个意象有了密切的关联。完成了这一学习任务,学生不仅找到了文章的行文线索,厘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还为后面的阅读铺平了道路,搭建了平台,依循这一思路,学生就有了进一步解读文章的抓手,阅读教学也可以顺利展开了。

二、以思维培养让学生阅读充满期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学生品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苏轼的《前赤壁赋》正是培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首选佳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及生活积累,说说每一次引发苏子情感变化的究竟是不是赤壁的江月呢?如果是,你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是,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上一个学习任务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文中景、情、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深度阅读带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更深的层面。而且这个问题起到了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它不是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发散的,多元的,这就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我又预设了如下三个问题:

1.苏子面对赤壁的江月,开始时的“乐”是一种怎样的乐呢?是完全摆脱了苦闷与忧愁的乐吗?

2.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一条大江,一轮明月,苏子既乐又悲,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3.当乐与悲产生矛盾时,苏子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

在这些预设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对苏轼的解读更加深刻了,思维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谈到当前教育问题时说:“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场所。”课堂如何能成为培养学生的最好场所呢?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教师的设计与组织。通过教师的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等有效的教学组织,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学生思维品质才有了提升的可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三、以思想提升使学生阅读回味无穷

《前赤壁赋》是一篇有着思想深度的文章,儒、道、佛的思想在文中均有表述。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交织,既矛盾又融合,既对立又统一。正是在这三种思想的影响下,苏轼的内心才能如此强大,苏轼的胸怀才能如此豁达。学习《前赤壁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走进苏轼内心的精神世界,感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语文教学不能搞纯粹的思想灌输,只能通过阅读感悟,通过鉴赏评价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苏轼对于宇宙、人生变与不变道理的阐述以及后文阐释的道家人生观,你认可吗?你觉得苏轼是否真正从悲伤中解脫出来了呢?如果你是苏轼,会用和苏轼一样的方法将自己从悲伤中解脱吗?对于这几个问题,学生应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分析:

1.苏轼由悲转喜的过程是否太快。

2.苏轼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是否牵强。

3.真正发生改变的是江月还是苏轼的人生观。

4.道家心态,暂得解脱;儒家精神,直面苦痛。

5.调整心态,化悲为喜;勇敢面对,痛并快乐。

这样的教学依然是把问题留给学生。学生不仅要读懂苏轼,还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人生感悟去解读苏轼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儒、道、佛三种思想。即便《前赤壁赋》学习完了,但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还会继续,学生思想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

猜你喜欢

苏子赤壁赋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我爱你,祖国
苏轼吟诗赴宴
我的房间
苏东坡《前赤壁赋》
我被克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