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音律视域解读分析中学文言文字词

2021-08-09罗玲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音律桃花源记桃花源

罗玲凤

我国的文言文对语言中的文字音律方面比较考究,作者在进行文言文写作时,也往往从音律的角度出发,使得文言文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音律美。文言文的主要特点是音律铿锵,由于古人在进行文言文写作时,往往注重文言文字词之间的骈俪对仗,并且对于字词之间的平仄及押韵极其考究,所以,许多文言文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音律美的特点十分明显。其中,音律美的典型代表作品以诗、词、曲为主,由于诗、词、曲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声韵方面平仄分明,具有音律美,即使是文言散文,虽然没有严格的韵律以及骈俪要求,但是古人在进行文言散文写作时,也会在遣词造句时严格考究韵律以及音律的关系,从音律的相关要求出发,对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相应的增删及选弃,使其保持音律美的特点。

我国的音律史经过了数千年的变更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给我们今天正确翻译理解文言文字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古今句式以及古今异义词的干扰,使我们理解文言文又增加了一层难度,想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音律的角度出发,对于文言文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致分析,通过音律的表现手法准确理解文言文字词中的真正含义。本文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分析如何从音律视域的角度对文言文字词的内涵进行正确理解。

《桃花源记》第二段中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如果从今天的角度加以理解,句中“仿佛”的意思是“好像”,“若”的意思也是“好像”,文言文以精练为主,两个相同意义的词语连用,明显有累赘的嫌疑,并且教材中对“仿佛若有光”一句的解释为“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从古今角度理解,似乎都不符合用字规律。其实,如果从音律角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就能够明白作者的用意了,此段在进行阅读时,其停顿情况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两字一顿,如果后边接着出现“仿佛/有光”的停顿,会使人读起来感觉莫名的拖沓及沉闷,因此,作者为了打破前文两字一顿的固定格局,在“仿佛”与“有光”之间加入了“若”字,这样没有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三字一顿的格局一致,因此,“仿佛若有光”一句由前文两字一顿的四字句转化为了后文三字一顿的三字句,起到了音律方面承上启下的承接作用,使得文章前后两部分的铺设变得整齐,又不至于使文章显得沉闷、拖沓。因此,在进行《桃花源记》第一段的朗诵时,“若”字要进行重读,才比较符合文言文音律美方面的要求。

《桃花源记》第二段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在此句中,“交通”为古今异义词,通常教师在对“交通”进行讲解时,会首先强调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然后解释“交通”在文中的含义是“互相交错,彼此相通”的意思,其实,从音律角度分析,“阡陌交通”中的“交”字与“鸡犬相闻”中的“相”字同意,皆为“相互”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交相呼应”运用的便是这一语法。如果将此句改为“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在语义上也可以说得通,但是,文言文中十分忌讳同一个字的雷同,如果两个雷同字同时使用,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文字功底的不足,并且从音律角度进行分析,两个“相”字读起来都为平音,整句话读起来没有节奏感,显得十分平缓,如果换成“交”字,虽然一样也是平音,但是“交”字属于开口音,读起来比较响亮,使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因此,此句中的“交”字应进行重读。如果教师没有从音律角度分析,只是生硬地套用讲义的知识点,将“交通”一词解释为“互相交错,彼此相通”,不符合音律性和逻辑性,因为“交错”带有“零乱”之意,用来形容桃花源错落有致的田间小路,这是不符合生活常识以及基本逻辑的。

《桃花源记》紧接着上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教师通常将句中的“并”字解释为“全、都”的意思,将“并怡然自乐”解释为“全都很高兴”的意思,这样翻译文言文,显得十分机械性,不仅翻译起来枯燥无味,同时还会将文言文中原有的音律美以及情感内涵掩盖掉,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中,“黄发”是“老年人”的意思,“垂髫”是“小孩子”的意思,但是,如果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机械性地翻译为“老年人及小孩子,全都非常快乐”,显然不太准确,因为此句中将“黄发”与“垂髫”两个词语连用,其不仅仅指的是桃花源中的老年人及小孩,还借由老年人及小孩子代指桃花源中的所有人,根据儒家的“大同”思想的阐述,“黄发”与“垂髫”代指的是桃花源中的低级弱势群体,低级弱势群体都感到非常快乐,因此,桃花源中的所有人都非常快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的正确解释应为“以老年人和小孩子为代表的所有人都非常快乐”,此句中的“并”字代表的并不是桃花源中快乐的范围,而是代指桃花源中快乐的程度。从音律美的角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中“并”字应作为强调快乐程度的字进行重读,现代汉语中的“并不是你”“并没有错”中的“并”字都是指代的程度,而不是范围,因此,教师在讲解此句时,需要对学生说明“并”字重读的原因是为了表示桃花源中居民生活快乐的程度,机械性地进行逐字翻译反而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后文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一句中的“焉”字,同样作用是为了表达程度,其语气大于语义,因此,教师在讲述此句时,只需要说明“焉”字代指的是桃花源中居民对于外界社会生活的失望以及社会人民对于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及感慨就可以了,不必生硬地照搬讲义,逐字逐词地进行翻译分析,应通过音律视角对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讲解,通过音律的折射,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文言文中所需要阐述的精神内涵,学生通过音律理解字词,比生硬地通过翻译理解字词更加有效。

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其中的“具”字,教材中给出的解释为“详细地”,但是,前文中的“一一”二字也有“仔细、详细”的意思,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将句子中的“具”字删去,此句就变为了“此人一一为言所闻”,读起来感觉句子拖沓冗长,没有节奏感,因此,“具”字在句中的作用起到了承接上下文的作用,相当于在一长串平稳的音符中穿插进一个圆润的滑音,既承接了前文,又引出了下文的“皆叹惋”,体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桃花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的感慨。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音律美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有时候文言文中的音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阅读时的情感以及全文的基调,因此,教师通过音律的角度对文言文进行讲解,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并且从音律的角度朗读课文,许多文言文字词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言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音律桃花源记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中国新诗格律研究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桃花源记》
隐匿的桃花源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