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结构化在小学数学方面的应用解析
2021-08-09陈凯
陈凯
【摘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由于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由此对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概念、公式等诸多内容,数学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学习数学原理、数学法则和数学判定知识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教师需采取概念结构化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进而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本文围绕概念结构化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结构化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概念结构化;小学数学;应用策略;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核心素养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涵盖了大量数学公式、原理等,具有较强逻辑性,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难点所在。小学生的年龄尚小,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完全发展,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常停留于表面,极易造成思维僵化,难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理解。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客观现实中抽象所得内容,是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1]。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尚未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持续、有效地参与学习,进而降低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概念结构化指的就是将原本单一的概念进行有效衔接,促使数学概念成为结构化内容,以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知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对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产生不利影响。教师能否正确导入概念结构化,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若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小学生接受度较差,学习热情也会减弱,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建设起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为提高小学数学概念结构化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通过模拟各种趣味情境,增强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同时化繁为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结构化的理解。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中“两位数相乘”知识点教学实践为例,为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我在课前就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翻阅书本等方式,了解“两位数相乘”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对本组内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随后让每小组派出一名成员,对本组整理的内容进行概述,这样就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建立起初步认知。学生在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明确基本的计算公式,基于此,我再利用“图示表达法”将概念结构化呈现,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中所涵盖的概念知识,依据学生所给反馈,创设出实践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学习中,以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热情,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以计算题“44×48”為例,如果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知识后直接实践,其难以对计算题所蕴含的规律进行了解,为此我利用板书将数字转换为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四个长宽不一的长方形,长宽分别为40cm×4cm、40cm×40cm、40cm×8cm、8cm×4cm,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之和就是计算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数字转化过程当中,学生充满着好奇心,通过简单计算即可得出复杂计算题的正确答案,不仅能满足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需求,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概念,并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结构化理解。
二、借助实物,引导观察
在日常生活当中,存在诸多关于空间和图形的物体,如篮球、铅笔盒和乒乓球等,这些物品都是有形状的,且有一定的空间含义,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可借助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2]。
以“图形与变换”一课教学为例,小学数学教师所用传统教学模式多为图形变换知识讲解,学生仅作为课堂参与者,未占据主体地位,这样的模式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摸索图形变换规律造成阻碍,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提升,不利于概念结构化分析和理解。由此,我在教学中会将观察与讲解相结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首先利用课件播放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以促使学生对图形建立起初步了解,进而明确各种图形的数学概念。基于此,我再为学生发放一些纸张,引导学生折叠风车,并对纸张和风车进行观察,之后再提出问题:“同学们,纸张和风车有着相同的空间性质,你们将它们折叠后,会观察到什么呢?”学生将纸张和风车模型进行折叠之后,就会发现纸张折叠后左右两边是相同的,风车折叠后也是,表示这两个都是轴对称图形。之后我再拿出一个小型的旗杆和国旗模型,将国旗升上旗杆,并提出疑问:“国旗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平移!”学生都能够准确地对问题进行解答,就说明学生掌握了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将实物模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仅能够活跃学习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强化关联,知识拓展
概念结构化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强化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思维导图是强化数学概念的有效方式,通过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的自主思考,可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思考,以此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合理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知识网络进行拓展,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以“认识梯形”一课教学为例,我在上课伊始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一些梯形物体图片,并指导学生讲述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异同点,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梯形的形状进行简单了解,并得出有关梯形的数学概念: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在之前的学习中,正方形、长方形等均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也属于四边形,且长方形和正方形均属于平行四边形,那么我就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四边形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整理、总结和归纳,并指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学生在经过思考和实践后,就会尝试着画出概念结构图,通过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进行比较,就能够整理并总结出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强化图形之间的关联时就能够形成概念知识网络,系统化认知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
四、实践探究,提高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的概念结构化教学来说,实践探究是一种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知识当中,存在诸多抽象性内容,需要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才能够理解,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难以对一些并未接触和学习过的空间图形进行想象,如长方体等,这就需要用到实践探究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出自身猜想并采取一系列手段验证猜想,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其迅速理解数学知识。
以“正方体与长方体”一课教学实践为例,由于本课知识与学生之前所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着直接联系,为此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明确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之间所存在的异同点,以达到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目的,同时还能起到复习知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本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随后我再利用实践探究方式,将实践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先引导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再指导其利用剪刀剪下这些图形,最后发放胶带,让其将这些图形进行拼接,这样学生就能够参与到平面图形转换为空间图形的全过程,以此明确空间图形的概念知识,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需合理运用概念结构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实际的模型建立联系,再运用生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思想。此外,教师还需明确,当概念结构化教学成为一种自觉时,一定能改变学生思维方式,让学生思维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庭香.探究小學数学结构化教学:以概念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9(32):21-22.
[2]朱俊华,吴玉国.小学数学概念的结构化建构: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9(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