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理想主义者的长歌
2021-08-09张宗刚
李永生的长篇小说《观心宝石》,展示了共和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大学的数名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小说以一块际遇神奇的宝石为线索,串联起种种跨越不同社会发展时段的故事,由此映射人世悲欢,透析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者李永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曾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等,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通读《观心宝石》可知,理工科出身的李永生是有小说家天赋的。该作在风格上既有长篇小说的厚度和分量,也具轻阅读文本的魅力,亦即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所谓的“轻逸”(Lightness)。从叙述、语言、结构、形象诸角度观照,《观心宝石》以轻逸之笔,书红尘百态,写人性风景,运思细腻,格调高洁,充分展现了剧变时代一幅幅包含着众生面影的真实的浮世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遇合,使得文本条理清晰,事件立体,人物丰满。叙述的详略得当,描写的虚实相济,读来赏心悦目。
《观心宝石》通体发散着知识分子气质,主人公林阳是一个内心纯良、才思敏捷的理想主义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部属设计研究院工作,因表现突出,很快被提拔为业务处长。不久林阳写下洋洋万言的改革方案,大胆质疑现行机制,被院党委书记吴祥运等设局构陷。林阳愤而辞职下海,成为一名既富且仁的儒商。林阳最后毅然放弃所有,赴偏远地区投身教育,在大彻大悟中走向个体的华枝春满之境。
执着、虔诚、一根筋,大概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特点。为了传说中那块能照见人心的“观心宝石”,林阳从小到大都孜孜以求。这宝石的传说和道家思想显然大有关联。道教经典《了心经》即专谈观心得道、向善去恶之理:“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西游记》则告诉我们,“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取经的过程,即是修心悟道的过程,唯有战胜心魔,方能成就人生。明乎此,我们可以把《观心宝石》视为一部关乎“心学”修炼的现代文本。当然,它同时也是一部转型时代的轻逸史诗,不事张扬地写出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具有某种社会学的深度和意味。
小说多用线性推进方式,不玩“复调”一类噱头,却自有其横云断岭之美,清浅可人之趣。全书30万字,分成32章,每章篇幅皆为八九千字,布局之均衡、排面之整饬,仿佛用尺子量过了一般,彰显八级钳工般的严谨和精密。小说人物多而不乱,人各有貌。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刻画了诸多黑手污面而心如美玉的底层小角色,如林阳师傅老马的成人之美,医院维修工“瘸王”的急公好义,保洁员梅姨的丈夫、司机刘平安的壮烈赴死,以及梅姨不辞劬劳收养弃婴的义举,均呈现出人性的美、人情的美、人格的美,发散着大爱的光辉。其他角色还有干练温婉的卢琪,白皙矜持的章小菡,亮烈义气的吴小雨,风姿绰约的京剧演员婉云,崇尚市侩哲学的市总工会主席刘山,以及林阳曾经的精神导师、道貌岸然的市委书记刘有森……各色人等与各类心态,均在时代的舞台上显影。
不妨把《观心宝石》定位为一部自叙传性质的成长小说。林阳于繁华中固守初心,于朴素中识得真味,终至千金散尽,度人度己。林阳的苍茫心史,正是一条返璞归真、见素抱朴的修炼之途。本质上,《观心宝石》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长歌。“理想主义”是本书的关键词,亦是理解林阳、卢琪、陈如许、潘志平等人的钥匙。理想主义者身上彰显的,乃是中国式贵族所持有的高贵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代代承传的人文精神。毋庸置疑,林阳身上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忧国忧民的士子遗风,以及公共知识分子感时伤世的现代情怀。
张宗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评论集《诗性的飞翔与心灵的冒险》等,曾获冰心散文奖、江蘇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长江杯文学评论奖、江苏省紫金文艺评论奖等。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