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争执”资源 开展社会领域游戏化活动

2021-08-09储小梅

教育界·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资源

储小梅

【摘要】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产生争执,而幼儿教师不能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游戏活动中,遇到幼儿发生争执,教师应留心观察并积极干预,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或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培养其思辨能力,帮助幼儿提升处理社会领域中“争执”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争执”资源;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要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园课程被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并不均衡。学者孙斌在研究后发现,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游戏化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而社会领域课程游戏化的研究文献不足课程游戏化研究的0.1%。由此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社会领域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实际上,社会领域课程教学不仅局限在集体活动中,在一日生活中也有着充分渗透,如幼儿常常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争执,而这种争执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1]。然而,教师却常常忽略这种教学资源,只是采用简单的命令来解决幼儿的争执,缺乏处理问题的艺术性。因此,在进行社会领域课程游戏化设计时,教师要巧妙利用“争执”资源,提升幼儿学习效果。

一、观察,引导自主处理

在社会领域游戏化课程的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看看他们发生了什么争执、争执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能自主处理争执[2]。通过仔细观察,教师发现,不是所有幼儿都能灵活应对争执,解决问题,不少幼儿会茫然无措,甚至出现哭泣、吵闹等情绪崩溃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思考如何自主解决问题。

“和好朋友一起画画”游戏将社会交往和美术创作活动整合在一起,这能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在该游戏中,幼儿要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创作。此时,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看看是否有“争执”的迹象,以便进行后续引导。有的幼儿因为绘画能力较弱,被同伴嫌弃。这些幼儿一般会陷入颓丧状态,表现出低头不语、呆立在一边等情况。教师观察到这些情况时就要及时疏导幼儿的心理,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冲动,如果与同伴的创作主题不同,也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常常出现和他人争吵等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合作的目的,以及如何才能提高美术创作水平,安抚这些幼儿。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能让幼儿主动结交朋友并参与活动的游戏情境。此后,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外向,在出现矛盾后会用吵闹的方式表现出不满。这样,教师容易发现问题。但是,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主动表达。对于这些幼儿,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努力寻找“争执”的端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干预,提出指导意见

在发现“争执”资源后,教师不要直接劝阻和说教,也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根据争执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提出解决方案,此后引导幼儿自主思考该怎样解决问题[3]。教师可以从若干角度入手提出解决策略,如从游戏规则入手,引导幼儿思考游戏规则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改规则;从幼儿相互友爱、谦让的文明礼仪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待人处世的态度,双方都展开反思,思考是否有错,通过一方退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发散思维,找出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干预幼儿的游戏,促使他们在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

“积木市场”游戏是将“以物易物”的交易规则引入游戏中,并和建构类主题活动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把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组分配一种积木,要求他們合作搭建自己心中完美的建筑物。在搭建过程中,幼儿发现积木的种类不够,自己想要的积木在其他小组,他们需要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交换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出现争执,主要问题是认为交换不够公道。在幼儿无法自行解决争执时,教师应站出来干预幼儿的游戏,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我们每一个小组能否先试着展开协商,制订一个合理的兑换方案,以后都按照这个规则来兑换,这样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争执了呢?”该建议促使幼儿思考如何从调整规则方面入手展开协调。“这个小组都是男孩子,怎么会因为一块积木和小女孩争吵呢?男子汉应该如何展现自己的豁达呢?”这促使幼儿从情感的角度思考,引导幼儿宽以待人。这些建议都给了幼儿启迪,促使他们能解决麻烦。

教师要注意的是,干预不等于直接替幼儿做决定,所以教师要运用话术,通过“抛砖引玉”的话语,促使幼儿主动思考,探究能否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能促使幼儿主动思考,体验合作游戏的过程,并思考如何调整游戏规则。

三、讨论,调动团队智慧

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有时即使教师提出了建议,他们也无法快速展开思考,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组织幼儿互动讨论,运用团队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该方法一般用于调整游戏规则、设计创意方案等方面,互动讨论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学会如何沟通,获得社会交往的直接经验。

在“我会过马路”这个交通安全类活动中,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司机、行人、警察等不同角色,演绎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幼儿发生了争执,原因是某幼儿扮演交通灯,他出示了红灯,而扮演交通警的幼儿则做出了“通行”的手势,因此造成了混乱。双方互相责备,因此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思考,积极讨论:“在生活中,交通信号灯是因警察的手势而发生变化的吗?”这促使幼儿回忆生活场景,他们很快发现交通警察必须遵循交通灯进行指挥。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原有问题。此时,教师再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幼儿继续思考:“如果交通灯坏了,这个时候,交警该如何指挥交通呢?”这促使幼儿再次思考,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也随着这样的讨论变得更深入,充分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将各种和社会规则有关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幼儿的讨论方向。可供讨论的主题包括:游戏是否需要规则;规则是否都是围绕“我”而设立,需要满足“我”的想法;游戏中的争执和攻击性行为有什么区别;哪些规则可以调整,哪些规则不能调整;等等。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幼儿能更好地明确自己该以怎样的姿态投入社会生活中。

四、思辨,解决具体问题

开展社会领域游戏化课程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投入社会生活中,所以教师要从游戏出发,引导幼儿自主思辨,思考如何借鉴游戏中获得的感悟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生活场景,给他们提供典型性的社交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应如何解决各种争执。

在“对不起,谢谢你”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会用到“对不起、谢谢你”这样的话语,对方在听到这些话后应如何回应。对于表演欲望强的幼儿,教师可鼓励他们用小品的形式将特定的场景表演出来。在游戏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游戏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需要道歉或者说‘谢谢的情况?你会说‘对不起或‘谢谢吗?比如,对你的爸爸妈妈,你会这么说吗?”幼儿很快发现了问题:“遇见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时,我会这么说。但是对爸爸妈妈,我就很少这么说。”“我在家里犯了错总是嘿嘿傻笑,从来都不说‘对不起。”“我从来都没有感谢过爸爸妈妈。”教师让幼儿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或“对不起”,看看对方的表情是怎样的。幼儿发现对家长更要有礼貌,这样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

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如果让他们结合社会领域游戏所创设的特定情境进行思考,他们就能更好地开动脑筋,从具体游戏场景中总结抽象的规则和经验,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在设计社会领域游戏化课程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游戏环节设置各种矛盾,引发幼儿的争执,并充分利用“争执”资源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这样,幼儿就能在社会活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懂得如何面对并解决实际问题。这和传统教学中的说教法不同,幼儿能在逆境和挫折中获得更深刻的感受。这样,幼儿方能逐渐成长,步入社会后也会运用自己在社会领域游戏中获得的经验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黄静雯.行走在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游戏化探索之路上[J].新课程(综合版),2019(08):137.

杨丽彬,林志坚.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游戏化课程性质探究[J].中华少年,2017(31):232.

杨丽彬.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游戏化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7(05):134.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