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1-08-09俞国成
俞国成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提高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学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普及法治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养成教育时期,而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预防、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让学生在健康、纯净的环境中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法治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渗透法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就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学会守法、用法。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还是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要求。将法治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下面,本文就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展开讨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备受社会关注。对学生進行法治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法治教育逐步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意识[1]。
道德与法治课堂旨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能让学生明白法律是一种武器,能够维护个人安全和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形成法治观念。这不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是日常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法治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另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法治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探究世间的真、善、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道德观念[2]。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素材。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法治教育,教师应从教材知识出发,给予学生正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并且在这些知识点的讲解中,通过有效的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法治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加以剖析,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不仅能构建高效课堂,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意识,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有社会公德心,为社会文明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如见到地上有垃圾就要随手捡起、对公园里的体育设施要给予保护等,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法治观念。此外,教师还可引入一些社会实例进行教学延伸,让学生一起剖析各种社会问题,如有的人在公园中乱扔垃圾,在旅游景点乱写乱画,随意攀爬公园里的树木,将花园里的花盆搬到自己家阳台上进行点缀……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对这些社会行为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这样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是损害社会的不良行为,进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并让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提高,更有效地约束个人行为,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又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的约束;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生活、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真正实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目标。
(二)结合生活实例,渗透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真正地落实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融入更多典型的生活现象和社会行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感受和剖析。这样,学生既能够分析教学内容,又能够将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在感受、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建立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法治意识。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剖析,既要对具体生活事件进行分析,又要实现思想的升华,以及对行为方式的判断[4]。
例如,在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故事。罗布泊本来是个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失了,成了一片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所造成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等现象。教师让学生对“环境污染”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能让学生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各种规则,约束不当行为,共同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教师也要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且要渗透国家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学生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既能够通过生活化的范例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又渗透了法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是个人的主体行为,还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必要行为,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促进学生树立道德观念、提升法治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因情境的融入更加鲜活、有趣、亲切,让学生因为教学情境的融入学习兴趣更高,进而带着迫切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吸收更多的法治知识[5]。
例如,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五年级学生小明和小花每天一起上下学,并且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都形影不离。这时,小明的班主任就认为两个人有可能早恋了。有一天,班主任看见小明递给小花一张纸条,于是在班会课上,让小花将信的内容念给同学们听。这时,小花觉得无论信上写了什么样的内容都是自己的隐私,不可以让别人知道。但是班主任强烈要求小花读信,不仅搜查了小花的书包,还摸了摸她的衣服口袋,最终在她的口袋中找到了那封信,并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把书信的内容念了出来。”通过这一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班主任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如果你是这名学生,你会让班主任看这封信吗?”学生积极地融入教学情境中,一同讨论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领悟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都应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从而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知识体验、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提高了法治意识。
(四)依托信息化教学
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法治教育,教师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直观化、生动化,进而在课堂上更好地渗透法治教育[6]。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应立足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材料,创新教学模式,并渗透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治知识,依托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王路强.略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J].新课程研究,2020(13):52-54.
许冬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58.
黄雅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浅探[J].新教师,2019(11):69-70.
马秀娥.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3):177-179.
戴玲慧.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J].教书育人,2018(28):29.
王丽婷.融合法治教育,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21(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