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教学
2021-08-09陈王玫
陈王玫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收录革命文化类课文40余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为小学语文阶段第一个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相较于之前零散分布的单篇课文,落实好此主题单元的语文要素更具挑战性。革命文化课文教学长期存在因时代、社会变迁等因素所导致的价值认同不足、情感体悟不深、思维发展不够等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达成。项目化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在实践中呈现学习效果。笔者将项目化学习引入革命文化主题单元,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激发学习内驱力,厘清学生发展需求点
(一)紧扣要素搜寻驱动性问题
本单元的导读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刻地揭示了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家国情怀”。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前,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别落实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三年级下册第七、八单元逐步落实了“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基于之前的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抓住主要的人、事、物,学习从一件事到多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写信”,旨在学习通过学习,明确写信的格式、要求并产生写信的兴趣,在体验写信的过程中感受信作为一种沟通交流方式的意义。本次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要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与习作要素来圈定。
(二)立足学情匹配驱动性问题
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十岁左右,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期,相较于低段的学生,他们在情感上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个人志向与国家富强的统一性。爱国的红色基因是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就完全形成的,我们应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真实、自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本单元学习应在学情与语文要素相匹配的基础上,在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点上设置驱动性问题,让学习实现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的转变,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主观能动性。
(三)嵌入生活设计驱动性问题
学习是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方法,立志是学生实现个人成就的前提条件。为什么读书?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十岁的学生而言,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但其实又模糊不清。正值十岁“成人礼”之际,本单元的驱动性问题便可围绕以上问题设置。这些问题既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的探索价值,与本单元的人文要素高度契合。在紧扣语文要素、基于学生学情、嵌入生活所设计的驱动性问题下,学生可以通过本单元阅读要素的学习,了解周恩来、梅兰芳等名人的爱国行为,从而产生爱国情感;通过对比唐宋年间、近代与现实生活中的家国形势,深化爱国情感;通过书信践行爱国情感。
二、优化教学设计,挖掘要素,落实精准点
(一)设定多元、分层、个性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本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目标基于多元、分层、个性等原则,设定如下:
1.通过为什么读书等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学习关于家国情怀的诗歌和文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和人物背景,围绕主要人物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关键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掌握写信的格式,产生通过书信交流表达的想法,通过实践体验书信在与他人、自身、时空之间沟通交流的价值和意义。
(二)整合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选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别董大》。本单元在选文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了文道统一,更加注重革命年代經典的人、事、物。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与胸怀,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等真实爱国事例。第二,本单元在文体上有现代文、诗歌,在时间上从古到今,在地域上从延安到上海。第三,本单元的阅读和习作要素可以通过单元整合在教学上更加有序地呈现并实现螺旋上升。如基于驱动性问题,可以设计给未来的自己的一封信,将书信的沟通对象设定为未来时空中的自己,从而实现表达愿望的有效激发。
(三)开发丰富、合适、有效的教学资源
考虑到革命文化作品与学生的价值观、所处年代等的隔阂,教师要设计驱动性问题来设定多元、分层、个性的教学目标,整合读写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等项目化学习策略,还要放眼校内外的广阔时空来开发丰富、合适、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对于年代隔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相关历史、人物背景资料吸纳线上学习资源来弥补。
三、提升活动思维力,深化核心素养增长点
(一)构建全景沉浸式单元学习情境
根据本次项目化学习中设置的驱动性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本单元的项目活动中创设全景沉浸式的学习情境。本单元项目化学习基于的最大情境是学生十岁生日“成人礼”,时间跨度可以长达一年。其中,落实本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情境是请学生确定成长目标,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为了创设此情境,教师要在教学前设计全景式单元学习单,分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涵盖本项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在教学前设计全景式单元学习单,可设置以下问题。
驱动性问题1: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本单元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有所启发?为什么?
驱动性问题2: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在本单元中,哪些内容可以帮助你回答以上问题?
课前学习调查:通过预学本单元内容,接下来你将进行哪些学前准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是什么?你将在本单元项目化学习中收获哪些技能?
再以学中为例:
1.根据你了解的邮寄书信的过程想一想,信封上必须写明哪些内容呢?请你选一选并说明理由:
☆收信人姓名
☆收信人地址
☆收信人邮政编码
☆写信人姓名
☆写信人地址
☆写信人邮政编码
2.请各小组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再进行班级汇报。
3.请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体验写信、寄信、收信、回信等过程。
(二)推进全体开放型项目化学习任务(任务链)
在开展项目化学习前,教师要对整个项目化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要体现学习任务间的逻辑性,关注任务对象的层次性,创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自由的、开放型的项目学习任务群。
(三)构建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指导和调控工作,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如指导学生学习《梅兰芳蓄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中开阔视野,积累语言经验,运用语言实践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资料、补充阅读、小组讨论、实地调查、采访请教等多种学习方式,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養和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与发展。
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实现革命事业、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将项目化学习引入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教学,能够很好地挖掘和丰富革命文化的内涵,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落实语文要素,实现文道统一、立德树人。
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表现性评价激活创新点
(一)以表现性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
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和结果做出判断。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寻找文中表层信息的能力,但还不具备独立探寻信息背后的关联性的能力。在此项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表格,辅助学生形成关联思维,帮助学生明确周恩来立下志愿的原因。像表格、思维导图、信息概念图、流程图等都是一种表现性评价的工具,可以让学生在“构答反应”中实现自主探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支架。而教师基于学生的“构答反应”所给予的评价便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现性评价。
(二)以表现性评价搭建学生思维发展平台
项目化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搭建平台,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本单元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以“一封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为表现方式,让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前就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相关的主题开展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运用诵读、表演、讲故事、演讲、制作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现学习成果,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实现思维发展。
(三)以表现性评价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采用表现性评价来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观察学生创造成果的过程,收集有关学生开发成果的经历和实践信息。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创新思维迸发的痕迹,进而通过评价、指导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月雅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