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块教学视域下《匆匆》一课教学

2021-08-09李峰华

江西教育C 2021年7期
关键词:匆匆闲笔有形

李峰华

《匆匆》一文,朱自清先生用细腻的笔法,生动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把无形的时间刻画得看得见、摸得着,表达出作者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阅读不会有太多的难点。但是,学生真的能读出,甚至读懂朱自清先生的言下之意吗?很难。如何帮学生在“言”与“意”之间实现有效的联结呢?

特级教师沈玉芬在提及“言”与“意”的联结时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凭借文本,在言和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沈老师提出的“一找、二组、三问”语文联结性学习三步法进行组块设计,可以有效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从而引领学生从重要的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一、平常之处,读出文本的意思

当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所以,只用一个简单的理解性的问答来解读一处比喻,是远远不够的。

《匆匆》的第二自然段总共三句话,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比喻句:“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很多教师在执教时,教学定位如出一辙:把时间比作一滴水,感知时间的有形。

如何在这个平常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读出文本的意思呢?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提示:其一,在浩瀚的大海里,一滴水实在太少了;同样地,在时间的流里,八千多个日子实在太短了。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有形。其二,请你再看这滴水,这不是一滴普通的水,而是在针尖上的一滴水。这更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稍纵即逝)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写出了时间的有形,更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稍纵即逝。所以,面对这样稍纵即逝的时间,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多么无奈和惋惜啊!

二、闲笔之处,读出内含的情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在于文中总会出现一些“闲笔”。《匆匆》的第三自然段写有形的时间便是一处闲笔:作者罗列了洗手、吃饭、默默、伸手、躺着、睁眼、叹息的一个一个事件。事件很普通,并无新意;一次次说着时间很快流逝了,有重复之嫌。可是,就是这般之“闲”,却尽显了作者面对在琐碎的日常小事中悄然流逝的时间时,是那般无奈和惋惜。

王荣生教授说:“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细微的感觉和知觉,能够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尽管有时乍看起来似乎是些很普通的语句。”在教学散文时,面对“似乎是些很普通的語句”的闲笔时,教师需要带着学生由言及意,读出这些细微之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特别之处,读出作者的意图

薛法根老师在论及散文教学时说:“学生自己阅读(散文),常常只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很少从‘写了什么中去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囿于教学时间及学生人生经验、阅读经验不足,教学时,教师不可能带着学生逐段、逐句、逐词地去体味言语的奥妙,去感悟文字所蕴含的意味,去体悟作者的情思。怎么办?对文章的特别之处一定要浓墨重彩解读一番。

《匆匆》一文最大的特别之处是作者明知时间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还要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都进行成串的追问。教师以此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去体悟这一特别之处的妙用,即作者的言下之意:提醒自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所有的问句,都是明知故问,作者只是用长串的追问在强调,在提醒自己:不能让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白白溜走,不能让自己白白走这一遭。

三个板块的教学,彼此联结,层层递进,在言语形式的品读中,学生认识和理解了朱自清先生的所思、所感。阅读散文,从“言”到“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实现自我的关照。笔者想,在四十分钟的阅读感悟中,面对时间之流,学生也会有新的领悟。◆(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猜你喜欢

匆匆闲笔有形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未定义
前边的几句话
西山闲笔
从汉英语法差异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何去何从的“匆匆”姻缘
仿写《匆匆》……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