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生命与生态自觉

2021-08-09孙亚楠

躬耕 2021年7期
关键词:敬畏鸟儿散文

孙亚楠

作为一名中原的作家,祖克慰一反众人倾心乡土的写作范式,他的散文聚焦于南阳盆地的鸟类和其他动物,在自发性的生态视角下,开掘动物们的生存密码,钩沉近半个世纪以来,动物与人类之间错综的命运及其变迁。在碎片化的动物生活地域内,自然法则依然发挥作用,敬畏生命的意识也同样生产文化光泽。其散文集《观鸟笔记》和《动物映像》中,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下跑的,生命的鲜活在他笔下均一一展现。不得不说,祖克慰如此尽心竭力地为动物代言,不仅仅是出于心中的热爱,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一种生态自觉。

一、呼吁生命之自主自由的生态自觉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动物的栖息地不断缩减,种类不断减少。祖克慰看到了众多动物的消失和种类的锐减,看到了人对动物的伤害,因此,他怜惜处于弱势地位的动物,也因为一些动物和他本人美好的童年经验联结在一起。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作者自发的生态意识促使他从喧嚣的城市中抽离出来,将目光转向家乡原野,与鲜花野草对话,与动物共舞。在祖克慰的散文中,无论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们都是作为自主自由的生命主体出现在各个篇章里的。

在祖克慰笔下,动物就是它们自己,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自由自主的生命。关于鸟类,它们都有名字,形体虽小,却被赋予了血肉丰满的姿态,还原了它们本来的样子。相比其他作家偶尔写鸟,要么是以鸟言情,要么是以鸟状美,鸟自身的形象并不是写作基点。而祖克慰是将鸟真正作为了写作主体,他走进山林,以眼观鸟,以心记鸟,切身把握鸟的习性和姿态。就算有主观情感的进入,也是因鸟而生,为鸟而动,所有的思绪都是围绕着他笔下的这些精灵而展开的。关于哺乳动物,它们都有独立自主意识,有求生的本能,有亲情和爱情的自然流露。祖克慰始终站在动物的角度上,代入角色,静心聆听,而后为之发声。很多时候,动物的好坏,是由人决定的,与人的喜恶和利益相关。比如,因为难听,乌鸦的叫声被人视为不祥之兆,因为全身乌黑,乌鸦的长相被人定义为丑的化身。还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俗语赋予鸟类的薄凉品质,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的偏见和主观臆想而已。獾子被人厌弃,是因为会损害人们的利益,胆熊被人圈养,是因为能使人们从中获益,人们的喜恶决定着这些动物的命运,使它们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时至今日仍是如此。基于此,祖克慰的散文在细致描写各种动物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表达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并不是只有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体,动物们也是,不仅人类有情感,动物们也有。作家以敬畏生命的意识传达着各类动物的生命力度,以强烈的生态自觉表达着对动物的怜惜及其未来命运的忧思。

在《观鸟笔记》中,作家着力描写的是鸟的自由自主性以及人与鸟之间关系的转变。在村庄里,不乏人与鸟和谐相处的情形,燕子可以在农家的屋檐下或厅堂内搭窝筑巢,麻雀可以在农家院里蹦来蹦去吃谷粒,都不会遭到人的驱逐和干扰,俨然一副和睦友爱的景象。这种情景深深存于作者的童年记忆里,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回忆。读这部散文时,就有多处文字激起了我的共鸣:在厅堂筑巢的鸟儿,在院里啄谷粒的鸟儿,不小心从树上掉落的鸟儿,为护幼雏追赶小孩的鸟儿,还有被田野里撒下的尼龙网粘住的鸟儿。乡村里,人鸟共振的和谐画面时常有之,但不知从何时起,家门口的鸟叫声越来越少,能看到鸟儿出现在庭院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偶尔看到一两只,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因为许久未见,曾经的熟悉感已逐渐淡化。祖克慰的散文便將这种人鸟逐渐分离的落寞之情表达了出来,从自然到田园,从鸟到人,人与鸟的命运本应息息相关,共享同一片天空,共住同一个家园,可时至今日正如作家所言:“想还鸟们一片自由的蓝天,也只能是一种愿望。”作家还将鸟之美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每一种鸟儿都可找到一句诗词相配:“清丽淡雅入画来”的绣眼、“江畔春泥带雨衔”的燕子、“蓝天万里任遨游”的黄雀、“空谷丽音绕清梦”的靛颏……各类鸟儿的特征在这种诗意的表达中更加形象动人,更显自由和随性。

如果说活泼灵动的语言是用来描绘鸟儿自由的姿态,那么直白细腻的文字则是为了使情感表达更有力度,无论是动物的还是作家本人的。比如写相思鸟情意深长,是因为逃出鸟笼的雄鸟不会丢下笼中的雌鸟;写白颈鸦会哭泣,是因为被弹弓击落坠地之时会发出微弱的鸣叫。这些细节的观察和表述,意在强调鸟类同样有自主情感。在表达对养鸟这一行为的看法时,作家更是直言“养鸟等同于杀鸟,是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破坏。不养鸟,才是对鸟的一种保护”。如此,祖克慰通过细腻的观察和表述,传达了鸟之情和鸟之痛,通过直白的呼吁和呐喊,流露出对生命自主自由性的维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渴求。鸟类的自由姿态和自主情感在他的笔下得以显现,动物们鲜活的生命力度也逐渐得到进一步的开掘。

二、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人性的批判

祖克慰除了将目光投向天空以外,同时也深情凝望大地,找寻在家乡原野上奔跑过的动物,回忆青少年时近距离接触过的家畜,每一种动物几乎都有一个故事,集结成篇,便有了散文集《动物映象》。这部集子和《观鸟笔记》一样情真意切,但由于主旨有所扩展,笔触也更为沉重,因此比后者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敬畏生命的意识和批判反思的深刻性是祖克慰动物系列散文的特质。在《动物映象》各个篇什中,动物们均是有情感的,作者也着力突出了这些情感的流露。但与其说是作家赋予了动物们人类般的感情,不如说这些动物本就具有和人一样的亲情、爱情,作家只不过是为动物代言,讲出它们的心声罢了,想必这也是祖克慰先生尽心竭力观察动物、以动物为写作主题的情怀所在,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听到动物的呐喊,关注它们的命运,敬畏它们的生命。动物们的主体价值和生命力度并不低于人类,它们不仅知道感恩报恩,也会为了生存做出一切挣扎和努力。《狼也知道报恩》中,被人从小养大的狼崽,虽摆脱不了与生俱来的狼性,但也不会伤害恩人,甚至在回归山野两年后,还不忘报了那份养育之恩。这与我们印象中的狼截然不同。祖克慰的散文既有对伤害动物无视生命这类行为的控诉,也有对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之举的赞扬和感激。比如在《敬畏老虎》中,老虎偷吃乡亲们牲畜的事时常发生,但杀死老虎的事情却始终没有,老人们听闻有年轻人要打虎,就会赶来阻拦。对于农民的淳朴和善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作家始终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表示老虎虽逐渐离开了它们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但它们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的,“感恩,是生命的主题”。作家一再强调动物有情感,会感恩,不仅会为了亲情爱情或者恩情而倾其所能,也会为了生存而付出一切努力,将敬畏生命的意识融入对动物命运的忧思中,主旨更显深刻与厚重。比如《最后的豹子》中那头年老的豹子与人的较量,村民的围攻也无法使它放弃嘴边的食物,哪怕带着恐惧、无奈、绝望,也还是希冀能吞下那可以活命的食物,这种对生命的渴望着实令人动容。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动物与人之间的较量,而是动物为了活着,为了生命得以延续而做出的最后挣扎。祖克慰认识到了生命无差别,人类的生命珍贵但动物们的生命同样值得尊重和敬畏,这种敬畏生命的意识,使其动物系列散文的许多篇章中皆透出生命的力道和味道,呈现出自然界生命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同时,作家也对诸多无视动物生命的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深刻反思。《狼会记住仇恨》中的李常有为了自己的私欲打死了三只小狼崽,母狼从此便盯上了他,防备了一年,最后母狼还是报了丧子之仇,或许岁月能抹平伤痛,但抹不平刻骨铭心的仇恨。表面看来这一故事情节是在强调狼有仇报仇的品性,实际上,执着报仇的母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类先伤害了它,前有狼报恩,后讲狼报仇,恩怨分明亦是“狼之常情”,作家意在警示人们,要敬畏每一个生命,否则终将自食恶果。还有《孤独的驴》《寻找远去的黄羊》《奔跑的野兔》《香獐的悲鸣》等篇什,亦写了人类为了某种私欲利益,对动物们进行残酷无情地虐杀与攫取,引发了作家对于未来动物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深忧思。《孤独的驴》中的驴一生任劳任怨辛勤劳作,却要被人戴上“驴蒙眼”,度过孤独与奴役的一生之后,最终还落个被主人宰杀吃掉的结局;《寻找远去的黄羊》中的黄羊由于肉香味美,被人滥捕滥杀,一步步逼入绝境;《奔跑的野兔》中的野兔活泼可爱,但味道鲜嫩却成了它的罪,也被人们捕杀得不见了踪影;《香獐的悲鸣》中的香獐本是一种温顺可爱的食草动物,就因为身上长了一种名贵中药“麝香”,竟然成了人们争相捕杀交易的对象,致使香獐在濒临绝迹的边缘……祖克慰用犀利直白的语言控诉人类因利欲熏心而犯下的罪行,用苍凉的笔调表达着对这些脆弱生命的怜惜。

此外,作家在批判他人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了清醒的反思。比如前述很多罪行中皆有“我”的在场,“我”并不只是一个局外人。尤其在《狗殇》这篇文章中,可以说皆是自我的心灵忏悔,狗的忠诚在“我”对狗的厌恶心理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我”的见死不救是对动物真情的忽视,更是对生命的漠视。将动物的悲惨处境与人性的残忍交互映衬,是对后者道德与良知的拷问,动物的被驱逐和被伤害,皆是因为动物触犯了人类的利益,因此,祖克慰的这类散文中,有着突出的批判意识。

将家乡作为叙事原点,但重点并不在于乡土,而是聚焦于原野上的各类动物,这是祖克慰生态意识的自觉流露,也是其散文更能打动人心之处。在风格特质方面,他善用朴实的语言将读者带入文本,再加上妥帖的细节勾勒,使得各类篇章笔调流畅又不失抒情力度。祖克慰敬畏生命的意识和自觉的生态意识,正是他身为一位作家社会责任感的表征。他看到了每一种生命在生存法则上的独特性,以及生命的博大多元性,并将其诉诸笔端。

猜你喜欢

敬畏鸟儿散文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一些敬畏
鸟儿
敬畏先烈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