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1-08-09邵斌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实践探索高校

摘要:本文在阐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基础上,首先归纳总结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职业认同感、道德感下滑、师范教育不足等;其次分析师德师风问题的成因,认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及管理执行的缺失等因素,都对师德师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提出通过转变职业观念、妥善处理群己关系等,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强调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好,高学历、年轻化趋势明显,但是与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开展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分析研究,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教风学风、构建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1 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困境

1.1 职业认同度低,获得感欠缺

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漫长,而且日常重复工作较多。部分高校教师之所以选择在大学任教,并非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只不过是高校教职具有安逸、稳定等特点,所以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随着高校竞争的不断加剧,教师身上的教学、科研压力也不断加大。高校教师不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面对各项科研任务、职称评审等考核,精神负担重,幸福感低。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在物质获得感方面也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高校教师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取得了较高的学历;另一方面,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教师的收入水平与职称和工龄挂钩,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待遇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在住房、教育、养老的压力之下,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环境与理想差距过大,获得感缺乏[2]。

1.2 师道缺尊,教育伦理关系失衡

一方面,部分教师只是教书育人当作普通的工作,自身缺少当教师的光荣感和尊严感,缺乏为人师表的内在动力。师生平等被曲解为和学生搞好关系,投其所好,有的教师为了学生能给自己打一个较高的教学评价分数,在课堂上不想管、不敢管,纵容学生犯错,师道尊严难以捍卫。另一方面,凡是涉及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主体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威信和威严,特别是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但是,一些教师不能恪守教师职业政策和法规,缺少自律、自警、自励意识,做出了一些丧失师德与人格,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经过新媒体的传播与渲染,一些教师的偶发事件很快就发酵成一场针对教师职业的舆论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师道缺尊的程度[3]。

1.3 师范教育不足,再教育效果弱化

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学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颇有成就,但是他们在专业深造期间却鲜少接触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师职业政策与法规、道德伦理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这成为教师亟待补齐的一块短板[4]。不同领域、不同身份来源的教师避免了学科上的“近亲繁殖”,体现了高校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另一方面,不同教师群体在思维、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群体间的协同合作。并且,不论教学还是科研工作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各高校会制定出一定的标准以考核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引进高水平人才,高校也会出台鼓励性政策,但这在激发教师科研进步的同时,容易诱发急功近利的思想,形成“孤独的个人”。在与他人共事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时刻处于猜疑、斗争中,人际关系失衡,不利于共同发展和互帮互助精神的培养,削弱了师风师德再教育的效果[5]。

2 师德失范的成因

2.1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价值取向实用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将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必然使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经济寄生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它固有的腐朽思想不会凭空消失,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长期存在,并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天然趋利性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人们自身价值范畴内的道德意识与社会义务被弱化;另一方面,人们更注重可获取的物质利益。这种消极的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高校教师群体,部分教师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当作谋利的手段,义与利本末倒置,职业价值取向彻底实用化[6]。

2.2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根源问题尚存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教育部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但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受地区差异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自身的积累和付出不成正比,从而出现不平衡的心理。在晋升、评奖、评职称等方面,虽然教育部要求全面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切实改变,高校层面的学校排名、经费拨款等压力层层传导到教师身上,重论文、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师德师风建设似乎变得可有可无[7]。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有的教师甚至通过造假完成各项指标任务。

2.3 管理执行缺失,侥幸心理作祟

和以往相比,师德师风建设已经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设置师德师风建设机构,制定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出台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架构,但是很多举措流于形式,收效胜微。虽然很多行政部门参与师德师风建设,但是职责尚不明确,存在没出事“集体负责”,出了事“集体不负责”的情况。在运行机制上,部分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内容空洞,预防、监督、惩处脱节,缺少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和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还有部分管理者心存侥幸,认为高校教师学历普遍较高,即使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只要不触及师德师风界限,就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法,致使规范停留在文字上,结果停留在口头上[7]。有些教师即使发现了问题,但是碍于同事情面,不予制止或反映,而仅仅寄希望于失范个人能够自我改正;有些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担心学业、声誉受到影响而不敢发声。不作为或不敢作为并不能遏止失范行为的存在,问题一旦爆发,舆论往往指向高校教师这个群体,学校和教育部门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3 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3.1 增强职业认同感,实现职业自尊

就社会分工而言,职业是个人谋求生存的必要方式,能为其提供生活保障。而事业是在职业的基础上升华的个人理想与信念,体现着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并在履职过程中体现精神面貌与人格尊严的获得感。教师不应当仅仅把工作看成赖以谋生的手段,只注重物质利益,而应当将其看作一种修身树人、治国安邦和实现人生理想的神圣事业,实现职业感与事業心的有机统一。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多次引用古人的经典名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等。这强调的就是教师应把职业和事业统一,把责任心和事业心统一[3]。

3.2 互相映照,妥善处理群己关系

在东西方文明史中,“整体主义”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推崇。西方心理学家弗洛姆既肯定个人的独立性,又强调与他人联合的本质需要;而中国的儒家学派也将建立一种群己和谐的社会关系作为最高理想。教师的群己关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师生关系,二是同事关系,三是教师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如今,处理好群己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和管理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个人权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应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摒弃个人价值的无限张扬和群己权界的过度划分,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观,维护教师的集体荣誉和利益,使个人与集体在彼此映照中和谐共存。其共赢的结果是,个人借助集体的平台获得自身价值和社会存在感,而集体则通过个人的协作获得超越生命个体的普世意义[8]。

3.3 点面结合,完善失范发现与整改机制

任何道德品质在其内化为主体需求之前,如果缺少外来的监督制约,对人们行为的规范、约束就很难落到实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容也是如此,其不应当止步于口头或书面,必须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应以学校监督为主体,结合社会监督,并将家长、学生都纳入监督体系中[5]。目前,高校对师德师风的监控,主要依靠利益相关者或当事人的举报,还远未达到主动发现失范行为并及时上报信息的程度。因此,首先要应用信息化方式建立失范行为信息上行通道并广泛宣传,让师生们发现问题后可以立刻举报或提供线索,而不是任由问题长期存在。其次,要主动收集师德师风相关信息,建立定期访谈制度,对提供信息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予以保护,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最后,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发现的失范现象,要深挖问题根源,尽早介入并提出解决方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9]。

3.4 优化师德环境,加强显性与隐性校园文化建设

魏晋哲学家傅玄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指环境对人的影响深远。高校的教育环境也不例外,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与人格魅力的形成,离不开良性的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既包括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显性因素,也包括校风、教风、制度文化等隐性因素。一方面,高校应做好硬件环境建设,以整洁优雅的教学设施承载教书育人的功能,激发教师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教学科研效率;以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氛围影响教师的行为,陶冶其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10]。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软件环境建设,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晋升机制,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公正与诚信,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并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培养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11]。

4 结语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有机结合改革、教育、自律、管理、监督和反馈是其建设与优化路径。只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师风师德建设才能再上一个台阶,从而开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 刘立,王东强.立身·立学·施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针对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7):121-123.

[3] 钱广荣.为师当自尊:师德师风建设的立足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83-86.

[4] 郑晓东,肖军霞.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47-151.

[5] 居继清,王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五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79-81.

[6] 渠勇,刘杰.试论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胜利论坛,1999(6):71-72.

[7] 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66-68.

[8] 赵金科,林美卿.儒家的群己理论与社会主义群己关系的架构[J].齐鲁学刊,2011(5):36-40.

[9] 陆道坤.论师德师风检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9(8):94-99.

[10] 刘龙海.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人本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4-85.

[11] 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88-89.

作者简介:邵斌(1978—),男,安徽蚌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实践探索高校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