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亚文化视域下“球鞋文化”的社会表征分析

2021-08-09谢宜东刘奕琳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

谢宜东 刘奕琳

摘要:在商业发展、娱乐兴起的消费社会,青年群体呈现出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球鞋文化正是青年群体的一大文化需求,球鞋文化是以球鞋为载体,主要存在于青年群体中的新兴亚文化。学界常常用伯明翰学派的“抵抗”与“收编”来阐释亚文化现象,但在当前所处的消费社会中,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语境之一——战后阶级矛盾已经不复存在。本文以后亚文化的研究为视角,从文化的建构、媒介的共谋、界限的模糊3个层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后亚文化;球鞋文化;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物质得到极大丰富,亚文化在新时代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球鞋文化正是依赖于现代商业的发展,以社交互动平台为土壤,呈现在体育运动领域的亚文化。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传播格局,新媒体信息量大且对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使用门槛非常低,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亚文化呈现出全球化、技术化、多元化的新特点。球鞋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欧美传入中国后,已经失去了原有“抵抗、反抗、边缘”的阶级基础,对于球鞋文化在中国的解读,需要有更广阔的视角。

1 球鞋文化概述

球鞋文化并不是源自中国本土,在贸易全球化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球鞋文化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的特征,球鞋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推动下,伴随着商业、体育事业的发展传入中国。近年来,中国喜爱球鞋的青少年群体与日俱增,中国的球鞋文化呈现出了另一番文化特征。

1.1 球鞋文化的渊源

球鞋脱胎于橡胶底运动鞋,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美国人民开始注意强身健体,硫化橡胶技术从工业革命时期发展到现在,技术十分成熟,于是胶底鞋开始大量生产,慢慢地演变成球鞋,而后衍生出球鞋文化。

20世纪初,球鞋文化的雏形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公众对球鞋文化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时期,匡威(Converse)、彪马(Puma)、阿迪达斯(Adidas)以及鬼冢虎(Onitsuka Tiger)等一系列的球鞋品牌纷纷创立[1]。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球鞋文化迎来了高速发展,蓝带体育公司更名为耐克(Nike),耐克在这一时期依托科技的高速发展,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生产出了第一双配置气垫的球鞋。同时期,球鞋文化也深入扩散到了其他领域,包括娱乐产业和艺术领域等,由此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現象。进入21世纪,球鞋文化兴旺发达,耐克继续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产品线日渐丰富。不仅如此,耐克营销团队的非凡创意使得本就大火的Air Jordan系列产品气势更甚,耐克这一“鞋坛霸主”当之无愧。

1.2 球鞋文化在中国

如今,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体育爱好者与鞋类消费者的数量也非常的庞大。我国球鞋文化也是从20世纪开始发酵,到20世纪末,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配合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球鞋文化也在当时得到了高速发展。

首先,阿迪、耐克等国外的球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更具竞争力的各类球鞋单品迅速被抢购,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国产品牌李宁、安踏、匹克等也在这一时期接连创立,基于对自身发展的认识,也走出了自己的路线,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其次,NBA对于球鞋文化的推广作用在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当时篮球之神乔丹精湛的球技,搭配上耐克经典的战靴,比赛转播到中国无疑让球鞋文化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最后,互联网的发展,社交软件和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球鞋文化的传播,球鞋迷们可以集结在一起,更加方便地获取最新的球鞋文化,交流心得以及买卖球鞋,现在主要的网络社区有得物APP、虎扑以及贴吧等。

2 亚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变

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的经验主义学派,采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探究亚文化带来的社会影响。伯明翰学派是欧洲的批判主义学派,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CCCS)于1964年成立,是伯明翰学派兴起的标志,二战后英国的社会剧烈变迁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2.1 芝加哥学派的亚文化研究

芝加哥学派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对越轨群体的关注与社会控制以及对移民群体的关注与文化同化。越轨群体是芝加哥学派最为关注的群体,在当时的芝加哥城,犯罪行为屡见不鲜,疾病不胜枚举,因此,公众对民主逐渐地丧失了希望,这就使得美国政府和相关学者们开始担忧。为积极推进美国社会稳定与和谐,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切身地去接近、融入越轨群体,试图通过近距离接触探查出越轨群体产生冲突的原因并找到应对方法。除了越轨群体,外来移民群体也是芝加哥学派非常关注的群体,他们分散于芝加哥城的各个地方,种族冲突事件大量发生。为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矛盾,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也为之付出努力,对芝加哥城市移民进行实地调查,最后发现,文化同化确实是实现种族融合的良好策略[2]。

2.2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传人约翰·费斯克认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中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3]。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首先,指出了亚文化所处的位置是广泛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指出亚文化与某些社会群体的对应性;第三就是指出了亚文化积极地与主流文化进行“协商”的特征。具体来说,由于社会的财富与权力不平等,会产生支配阶级与从属阶级,形成社会阶级的划分,不同的社会阶级对从属与支配的关系会有不同的反应,亚文化便是在这种反应下形成的,它本身就是这一反应的现实呈现。亚文化这一阐释非常符合伯明翰学派的思路,“阶级”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中无法摒弃的核心概念[4]。

3 “球鞋文化”的后亚文化特征

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对于亚文化的剖析,始终以阶级为基础,将亚文化视为从属阶级对于支配阶级的抵抗方式,是从属阶级发现社会矛盾后,进行的一种仪式性质的“解决方式”。但是球鞋文化是发展于后现代社会的,与球鞋的生产消费密切相关,所以球鞋亚文化更多地表现为消费视域下的娱乐表达,只是一种携有自我身份认同的选择性消费过程。同时,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也不再站在球鞋文化的对立面,更多的是帮助球鞋文化进行风格的建构以及传播,塑造了球鞋文化的完整性,扩展并且巩固了它的阵地。从球鞋文化的发展来看,相对于传统亚文化地域性、本土化的特征,球鞋文化随着球鞋的消费形成了全球化的构建。

3.1 球鞋文化的风格:消费视域下的休闲文化

球鞋文化的形成与消费社会密不可分,生活方式和消费选择成了其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后亚文化学者雷默和迈尔斯明确提出“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来代替“亚文化”。“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关注的是公众作为消费者而体现出来的文化创造力,将商品看作是文化资源,通过对集体意义的铭刻,从日常生活层面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5]。从球鞋文化来看,既有的球鞋商品资源,青年个体对于球鞋的现实体验以及我国如今的风俗与文化传统在我国球鞋文化形成过程中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球鞋迷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综合的运用上诉各种要素的现实结果和球迷们消费偏好的呈现[6],他们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生活方式”,所以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球鞋文化景观。后亚文化视域下,更加看重的是消费者的偏好,与伯明翰学派强调阶级背景大相径庭。

球鞋文化是消费社会中形成的休闲文化。休闲一定是和人在闲暇时间里所喜爱的活动联络在一起的。在球鞋文化领域,还应加上一定的限定,即每个人在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有额外的财力才能购买球鞋、收藏球鞋。过去有很多的活动只有富人能够真正地参与其中,比如绘画收藏、古玩收藏,但是如今普通大众也能参与进来,球鞋文化亦是如此,这就说明球鞋文化属于休闲文化的一种,这与各种球鞋有关的活动所赋予球鞋迷群体的满足感是分不开的,更为关键的是球鞋迷通过收藏球鞋或者欣赏球鞋等现实活动,可以获得满足感与精神上的怡悦。

3.2 媒介与球鞋文化的共谋

伯明翰学派学者认为,青年亚文化终将会被收编,而收编形式有意识形态的收编与资本的收编,伯明翰学派的代表学者霍尔认为,对于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收编始于媒体的“威权共识”[7]。媒体在伯明翰学者那里总是会在亚文化的对立面,是亚文化风格“死亡”的杀手。但从当前消费社会现状来看,球鞋文化的建构和传播一开始就获得了媒介强有力的助推,并且在助推过程中还将媒介资源纳入自身的风格。尤其在如今新媒体大力发展的环境下,传播生态与话语权的变革与重构使得媒体在球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更多的时候是积极的表现。

如今,得物App我国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实力的球鞋文化网络社区。得物App的成功不仅是其商业运营的成功,更是球鞋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对球鞋文化发展强劲助力的体现,它对球鞋文化的推动表現在四个方面:第一,它为球鞋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第二,它扩展了球鞋文化的传播范围。第三,它将球鞋文化零散的状态整合成为风格清晰的球鞋文化形态,包括球鞋的买卖、交流、新品发布、收藏等。第四,它将球鞋文化辐射到更广阔的范围,并且不断冲击着阶层壁垒、年龄差距、地域局限,俨然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景观。

3.3 球鞋文化的全球化建构

不管是芝加哥学派对于移民、种族、越轨群体的研究,还是伯明翰学派对于英国二战后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都是具有地域性特点,并且研究群体的范围非常清晰。但是在后亚文化视角下的球鞋文化具有流动性、变异性以及更广泛的区域性等特点,不同的区域会发生不同的本土变化。后亚文化学者引用了“新部族”(neo-tribe)这一概念,它由米歇尔·马弗索利提出,意指“个体通过独特的仪式及消费习惯来表达集体认同的方式”[8],即集体认同的形成不是依据集体中成员所处阶级、性别、宗教信仰等结构性质的因素,而是依据他们的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是多样的、处于变动中的。

球鞋文化起源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在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球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带动了中国球鞋的消费,并且利用NBA球赛以及明星代言带来的明星效应,逐渐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球鞋文化的受众群体。不仅如此,球鞋文化的影响群体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各个年龄段的加入以及女性群体的参与,这是球鞋文化全球性、开放性、边界模糊的体现。为了吸引中国消费的眼球,扩大中国市场占有量,各球鞋品牌公司在球鞋设计的时候经常会加入中国元素,如耐克从2002年起,每年都会结合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推出十二生肖特别版球鞋,以此吸引中国的球鞋爱好者。

4 结语

球鞋文化背后蕴含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青年群体作为球鞋文化的主要参与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非常容易在这种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受到消极影响。在当今的消费社会,诸如球鞋文化这样的后亚文化越来越有时代特点,本文从后亚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后亚文化学者提出的“新部族”“场景”“生活方式”等一些新概念,对球鞋文化的社会表征进行分析,从而帮助理解球鞋文化,以期消除球鞋文化在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睿恒.网络社区球鞋文化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10.

[2] 尹金凤,蒋书慧.社会控制与文化同化:芝加哥学派亚文化研究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研究,2020(08):44-49.

[3] 于德山.中国当代网络民意与新闻舆论监督[J].电视研究,2010(10):55-57.

[4] 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2003(02):30-39.

[5] 闫翠娟.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的嬗变与转换[J].云南社会科学,2019(04):178-184,188.

[6] 王齐飞.球鞋文化:一种时尚休闲文化[J].大众文艺,2019(13):249-250.

[7] 赵月枝.有钱的、下岗的、犯法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小报故事[J].开放时代,2010(07):109-125.

[8] 马中红.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J].国外社会学,2010(01):137-142.

作者简介:谢宜东(1998—),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刘奕琳(1980—),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生态文化传播、文化产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试论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阱及其应对
消费社会与苹果拜物教
晚明消费社会士大夫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