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的应用研究

2021-08-09郭晓君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内部得到重视,并逐渐融入电影制作、营销宣发等领域。人们借助这一全新科技实现了电影产业多方位的突破和电影文化艺术更深层次的拓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影产业;计算机科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02

现代计算机科学拥有庞大的分支系统,人工智能作为其中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涉及模拟、衍生和扩大人的智能的各项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相关理论与技术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电影产业自身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及其对科技进步的硬性诉求,为人工智能在电影行业实践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下,是电影产业发展最有利和最强劲的时代,在人工智能超常表现的影响下,电影创作能否把握住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离开了人工智能的助力,电影产业的制作水准是否会降低,甚至失去票房和口碑,都是值得影视从业者考察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人工智能在电影行业的研究进展、应用成果、局限挑战进行探索研究,剖析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下,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的应用综述

电影产业包括影片的生产、发行、放映以及相关附属影音像产品和电影衍生品等多种元素,影院和放映场所的规划建设也在电影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创作是电影产业的核心,创作剧本、筹集资金、选择演员、拍摄画面、制作特效、合理宣发、定档上映等都是一部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人工智能与电影产业的结合,是科学技术与影视艺术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愈发先进的发展态势对电影产业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人工智能编剧、人工智能演员、人工智能摄影、人工智能剪辑等技术与智能演员的参与,使电影产业的制作流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甚至可能重塑电影产业的生态结构。而这种变革正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的,两者结合得越紧密,相互产生的作用力就越大,不管在内容形式还是观众体验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都使电影产业产生了更加难以估量的反应,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发展的结果。”[1]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算法的创新和在大数据构建基础上的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及影视技术应用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电影技术的智能化演变进程提出了迫切需求,孕育了“人工智能+电影”的产业新生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对电影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画面要求还是声音效果的要求等;从电影行业的发展角度出发,视听质量方面、票房收入方面也都得到了重要突破。”[2]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电影产业的生产效率,从最初的剧本写作到电影的最终完成,人工智能改变了原本复杂的人员结构体系,将大部分的重复劳动以及模板化、套路化的影视创作环节,通过智能化的学习和改进逐一精简,从而显著提高了电影产业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深入电影艺术创作的各项环节,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响。如何合理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科技创新融合应用,促进电影产业更好地发展,为电影产业革新树立新的标杆,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目标。

2 电影产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表现

21世纪是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开端,在电影产业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了包括剧本创作、电影艺术表演、音乐创作等在内的多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其在电影产业中的应用表现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2.1 合理管控电影产业投资成本

电影生产投资成本包含多个方面,剧本和演员的选择对电影票房成绩的高低具有直接影响,而人工智能在其中展现了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人工智能具备电影文本资料数据库,能根据对数据库内容的不断丰富、整理和分析,对历史上具有成功票房的电影的特点进行总结,并类比电影剧本的内容特征,对电影票房成绩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估。在人工智能出现以前,对电影票房成绩的市场分析往往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烦琐,也缺乏市场调查的准确性。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逻辑严密的票房预估脚本程序,其对2018年好莱坞电影1.181亿美元的预测票房与实际票房成绩相差无几,说明该项技术在票房预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人工智能通过捕捉数据,对各类电影的票房和演员进行交叉分析,探寻两者背后隐藏的相连关系,从而在选择电影演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洛杉矶的西尼莱蒂克公司便为电影演员选择研发了一个智能化的演员分析平台,采用独特的算法机制计算明星历史上的“票房影响力”,预测演员“在新角色上的表现”,从而为电影演员的选角提供决策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影资本投入影响的另一重要表现是电影预告片的制作。电影预告片是控制电影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高度浓缩电影故事的方式,使受众对电影作品产生观影诉求。2016年,科幻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发布,该片由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人工智能系统沃森制作完成。通过对100部恐怖电影预告片片段的学习,沃森根据电影《摩根》的剧情迅速整理出了一部长达6分钟的电影预告片,将10天到一个月的制作時间缩短到了24个小时,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生产效率。

2.2 全方位融入影片生产制作流程

深度学习、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当前,智能计算机借助深度学习已经可以进行满足电影创作需求的剧本创作。2016年,全球首个由人工智能完成的科幻短片剧本问世,此后,人工智能逐渐深入剧本分解、镜头脚本制作等多个电影文字创作环节。在不同体裁影视剧本的写作应用上,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包括了电影结构、人物刻画、情节展开、环境塑造等在内的多道工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信息的自动筛选组合,实现不同体裁影视剧本的智能化创作。

视觉特效制作、场景设计、后期处理等原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作也渐渐被更加高效的人工智能创作所取代,电影工业自动化创作水平的提升,极大地解放了电影工作者的头脑和双手,使其能专注于电影艺术本身的创新。在电影剪辑和特效制作上,人工智能的优势也更为突出,通过对历史上众多优秀电影镜头语言的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影像素材进行自动取舍和组接,还能够筛选搭配和创作适用于电影剧情发展需求的音乐和音效,进而提升后期处理的效率。同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各类渲染场景数据的多向参考,借助编程脚本生成满足影片需求的光照效果或火焰、烟雾等技能特效,并且能够结合影片内容进行特效渲染结果的实时核查。

2.3 提供精准化的高效发行渠道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发行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涵盖内容、渠道、用户三个层面。

人工智能出现以前,电影的收益预估一直是行业的一大难题。人工智能技术依靠其覆盖面广、计算能力强、人群标签化精准的优势,从年龄、性别、地域、喜好等多个维度对观影受众进行统计分析,为电影作品的上映与宣发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导向支持。因此,“基于受众分析的人工智能可以在精准时间通过精准媒介向精准受众推介精准内容”。[3]电影传播效果的评估也得益于人工智能独有的“效果反馈”能力,在有限的成本可控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它“预测票房”的结果结合有效传播人群的数据定向,为电影产业宣传策略的拟定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这种依靠大数据分析的创新能力所达到的效果是以往盲目的“經验论”所无法比拟的,它能更为科学地把控电影从生产到呈现给观众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营销更为精准。

互联网流媒体平台奈飞的成功,便体现了人工智能运用在电影营销市场的优势。奈飞自行研发了智能的在线影片推荐系统,根据用户以往对电影的评分、电影类型的点击率、关键词搜索倾向等,综合预测用户喜爱的电影类型和风格,并及时更新页面,推送用户可能喜欢的新影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在线个人影片智能推荐系统,为奈飞带来了80%的用户使用和观看时长,显示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宣发和市场运作方面的强大驱动力。

2.4 推动线下影院智能化演变进程

线下影院的建设和运营也是电影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传统的影院运营中,影片的排片和导入均需要相关人员手动操作,播映系统也需要专门的人手进行实时监测。即便如此,在播映过程中一旦出现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也很难得到及时的技术反馈,甚至会导致电影停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人工智能技术能通过自身强大的计算统计能力,结合互联网用户线上的互动数据,准确判断影片的热度,并实时监控影院观众的数量变化,及时调整影院排片的时间和顺序,使影院的排片工作有更为科学合理的参考标准。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也驱动着传统电影放映市场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持下,影院既能进行多个影厅的统一管理,又能完成跨区域、多影院的同步管理。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在影院内部实现实时互动剧情的多样化。2017年,迪士尼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分解变分自编码器”的人工智能技术,它能利用人脸识别定义和分析影厅内观众的表情,然后通过深入学习不同的图像和数据,有效地判断及预测观众的行为和表现,从而获取观众对电影的实时反馈,并据此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从而真正实现电影的个性化放映,呈现出多样化的观影效果。

作为高科技实用工具的人工智能,其便捷性和实用性对电影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强有力的增益效果,然而影视文化产业是技术和人文相互融合的产业,电影所强调的也绝不仅仅是机器通过学习得来的传统俗套的故事。

3 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中应用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

3.1 人工智能与电影产业结合产生的问题

3.1.1 片面迎合观众喜好,与电影创作精神背道而驰

大数据分析是全社会应用得最广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众观影喜好的大数据,可以明确电影的创作方向,针对观众和市场制作出所谓的“爆款”电影。然而,这种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的“工业复制品”影片与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是相悖的。人工智能改变了大部分艺术创作成果的灵韵,产生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不合理性。电影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要求对人类内心精神及整个社会意识层面都有一定深度的创新思维,更加强调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改造和满足,过分依赖大数据分析而产生的迎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作品,不仅会让电影创作沦为工业生产的复制品,也会让电影艺术的发展源泉逐步枯竭。

3.1.2 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电影艺术带来的情感共鸣

“电影通过眼睛使人产生激情,它使人产生激情的方法是直接的。我以为它是所有艺术表现手段中最直接的,它表达、陈述并暗示一种引发美的感受的激情。”[4]电影是一种视觉表现的艺术,人们对电影好坏的评价源于影片本身呈现的视觉感官效果。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制作的应用层面仍然存在许多技术漏洞,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总能或多或少地发现电影技术方面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应有的观影体验。人们热爱电影作品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故事情节或演员的演绎能够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人工智能方便快捷的算法机制虽然能使电影的宣发变得更具针对性,但仅仅依靠学习和数据计算得来的结果始终无法取代人类感情的真实演绎。电影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融合体现了高科技给行业带来的革新魅力,但难以触动人们的心弦。

3.2 在电影产业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措施

3.2.1 科学融合发展,形成协同高效合作

电影艺术并非一味追求智能化科技。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的深入运用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或将引爆人类的认知维度,帮助人类社会向更深层次的领域迈进。面对人工智能的介入,电影产业应始终以科技为支撑,着眼于创新思辨、整合和决策、对高新技术的驾驭、对市场的把控等各项能力的提升。真正的电影艺术来自最深层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技术只能对艺术起升华和推动作用,艺术的创作源泉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强烈感受。应将艺术创作本身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着眼点,使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影视从业者与现代科技的智能化机器作业产生一定的错位竞争,协同高效地完成影视创新工作。

3.2.2 全面优化升级,建构新“电影工业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产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变化,这种变化蕴含着传媒艺术新媒体化、媒体复合化等媒介融合的多向特征。在媒体格局发生巨大改变的新时代,我们应在将高新科学技术合理应用于电影产业的同时,建构符合现代社会体制的新时代“电影工业美学”。人工智能可以对电影受众喜好的电影类型、剧情、角色等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因此,它能够作为向导给电影艺术创作指明方向,实现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双向平衡。中国电影也应该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协同助力下,加强电影的本土化、中國化、群众化建设。正如陈旭光教授指出的:“在电影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妥善把握科技发展与电影产业相互融合的维度,处理好电影自身工业化、商业化与其美学价值之间的影响与联系,是新时期‘电影工业美学对电影人提出的全新挑战。”[5]

4 结语

本文从科学技术与影视艺术融合的角度着手,探讨人工智能对电影创作和电影传播及影响的关系。

人工智能以其自身的学习性、快捷性、创造性、社交性,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在电影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电影创作领域和题材选择的范围,也使电影的创作内容不再拘泥于现实。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格局,拓宽了电影制作的时空范围,也使电影艺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获得了深层次和广范围的更多可能性。但电影始终是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反映,不是商业市场的单纯附属品,一部优秀的电影必然是人类艺术空间创作与现实世界批判的融合升华。

参考文献:

[1] 刘润坤.人工智能取代艺术家?——从本体论视角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J].民族艺术研究,2017,30(02):71-76.

[2] 沈浩,袁璐.人工智能:遇见“新影视”[J].现代电影技术,2019(08):33-36.

[3] 杨亮,李富忠.人工智能技术对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影响[J].电影文学,2020(23):120-123.

[4] 鲁滨逊.卓别林——生活在欢笑和眼泪之间的演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3.

[5] 刘俊,胡智锋,陈旭光,等.传媒艺术的戏剧性问题四人谈[J].学习与探索,2020(03):118-124,175.

作者简介:郭晓君(1997—),女,山西忻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剧作。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浅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