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楚动人、知音古琴”荆楚非遗文化进高职校园的实证研究

2021-08-09黄丽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丽

摘 要:本文结合地域情况、院校实际进行荆楚非遗文化进高职校园的内容筛选,旨在找到适合高职文化土壤、办学实际,符合00后大学生文化品位、身心规律、专业课程思政以及劳动教育的荆楚非遗文化项目,精选“楚楚动人、知音古琴”非遗主题,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非遗进校园为例,从建立工作坊、校企深度融合、文旅展演项目、文旅实践服务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此推动荆楚非遗文化进校园,提升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校园;知音古琴

中图分类号:G122;G71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楚楚动人、知音武汉非遗文化研学旅行的探究”(2019031)。

一、荆楚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相关研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实施策略、特色课程的实践及反思保护与传承。全国各地中小学、大学都结合地域非遗文化特色进行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例如,江苏省开展非遗剪纸进校园;湖南张家界开展土家刺绣“传承非遗文化”公益支教项目;安徽省开展“小孤山传说”进校园活动。

灵秀湖北,楚楚动人。湖北省文化与旅游厅屡次发布政策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更好传承弘扬荆楚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高校这一重要传播阵地,支持非遗传承人所传袭的荆楚特色非遗文化项目进校园,例如,湖北民族学院开展“非遗肉连响进校园”活动;土家族摆手舞在宜昌进中小学课堂活动。提升00后大学生非遗传承的创新能力和文化自觉,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始终秉持一份“初心不忘”,担当一份“道义在肩”。

二、荆楚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内容筛选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湖北省共有126项。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截至2020年6月,湖北省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671人,湖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6项[2]。“怎样从精华中筛出精华”,找到适合高职文化土壤、办学实际的荆楚非遗文化项目,将荆楚特色非遗文化融入荆楚本土高职院校。成为在鄂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荆楚高职院校中生根发芽,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将荆楚非遗成为专业课程思政的一个“窗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价值与路径[3]。笔者结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具体情况,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集中在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学院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务等专业。为了提升旅游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拓展技能,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结合荆楚非遗资源中与旅游产品密切关联的非遗资源融入教学中,即古琴知音文化。

(一)武汉与古琴文化的渊源

武汉市蔡甸区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传说是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尤其是坐落在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的钟子期墓,作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见证地、更是整个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2008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汉阳之滨的古琴台,白墙翠瓦、古色古香,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并有“天下知音第一台”的美誉。与古琴台紧邻的武汉琴台大剧院,外形酷似“古琴”,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大的古琴”,这里成为国内外众多古琴爱好者和表演者的打卡地。以上这些历史文化传承的文物载体都是旅游者慕名前往“打卡地”。

武汉作为知音文化故里,知音文化是武汉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向游客讲好知音故事,传播知音文化,宣传知音故里形象,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职业技能,因此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选择古琴艺术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一个项目。

(二)知音故事蕴涵着思政元素

在距今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古汉阳地区发生了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传奇故事。在先秦的元典上,如《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列子》等均记述了此事,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也有所涉及。尤其是《吕氏春秋》始记知音故事之后,在史书和民间广为流传,并留下不少传说性、纪念性遗址,而在代代的传承和发挥中,形成知音文化。知音文化可以说是武汉地区的元典文化。

在汉阳地区,知音故事则世代传颂,知音遗迹也多有分布。“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的传说在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说中“知音”一词不断得到延伸和扩张,充盈人间的真情。知音的本意是指钟子期在伯牙弹琴时,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意境,达到心灵的沟通,很快两人就从素昧平生成为生死不渝的知己,如今已泛化为友情、亲情、爱情。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一文化的灵魂。尤其是对待朋友的“诚信”和长辈的“孝义”,这是对大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绝好素材。

(三)古琴蕴藏的人文内涵

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是继昆曲艺术之后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古琴排在最前。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表现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因琴結缘,成就一段爱情佳话;东晋陶渊明携琴寄情山水、世外桃源的故事;汉朝才女蔡文姬六岁听音辨琴,其传世佳作《胡笳十八拍》的故事;魏晋名士嵇康,被人所害,临终就义,慷慨赴死,弹奏《广陵散》的故事等,都是古人经由古琴这一器物与今人进行时空对话的文化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都有深刻意义。

综上所述,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结合自身文化土壤、办学实际基础上,锁定荆楚非遗文化项目“知音古琴”。“知音古琴”从湖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脱颖而出,成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进行非遗进校园的精选项目。

三、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非遗进校园实证研究与实践探索

区域特色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本区域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途径[4]。因此,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以“楚楚动人、知音古琴”为非遗主题展开非遗进校园实证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建立知音古琴的工作坊,提升师生知音文化素养

为了在校园推广知音古琴非遗文化,学院组成了以专业骨干教师、旅游协会优秀学生、古琴粉丝、古琴表演艺术家、教育类电视台编导等为主力军的知音古琴工作坊,积极探索教学实践、开展公益雅集、文旅展演、科研课题、社会服务等活动。工作坊以讲好家乡知音故事为己任,向世人推荐知音文化这一亮丽的湖北文旅名片。

(二)进行知音文化沉浸式展演,活态传承知音非遗文化

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项目负责人与武汉教育电视台、武汉懋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组织力量撰写脚本,并在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近400名学生中发起寻找伯牙和子期的选角活动,在精选角色基础上,邀请武汉教育电视台编导进行情景剧配音、演绎、服装道具等方面精心指导,随后组织学生在古琴台全情为游客进行沉浸式的情景剧演出,将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游客们面前。通过“内化于心”的表演,游客们与知音故事的人物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与文化沁润,懂得了主人公对朋友以诚信、对长辈以孝义、对承诺以践行的高贵品质。与此同时,团队重点将知音情景剧中的中华传统古礼的揖礼、立礼、拱手礼介绍给游客,通过“外化于形”的古代礼仪互动,带领游客走入古人的日常和内心,感知华夏礼仪之邦的气度,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感,在非遗项目展演中,传承人与观众通过与一定的展演环境、基于凝视与被凝视的视觉关系,辅助以声音节奏韵律,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进而丰富活态传承知音非遗文化[5]。

(三)深耕知音实践服务项目,推荐非遗文旅名片

非遗教师团队申报的《基于工作室视角的古琴知音乡村非遗实践》入选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并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自此,知音古琴工作坊以该项目为抓手,开展了实践服务。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师生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深入景区、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例如,知音古琴工作坊与古琴台合作,在中秋月圆之夜,进行知音文化雅集活动,获得无数游客与古琴爱好者点赞。同时,联动古琴台景区,带领学生现场打卡,为游客提供志愿讲解、咨询、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师生在古琴台高山流水厅为游客现场进行古琴曲的演奏、古琴外形结构的体验和互动,在古琴台知音雕塑为游客现场进行知音故事讲解,并提供咨询引导、解惑答疑、游戏互动等。提升了学生宣讲知音文化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游客的职业素养。并激发学生运用新媒体平台,撰写美篇、软文,拍摄短视频、情景剧等创新推广宣传。

(四)参加全国非遗创新大赛,扩散知音非遗文化影响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生积极参加全国非遗创新大赛并获得不俗成绩。2019年11月全国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在安徽省行知学校隆重举行。据悉,参加此次比赛的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本科、中高职院校,共计50余个参赛队伍。经过专家两天现场评审、教学案例评分等环节的综合评价,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参赛代表队在近千件作品评选中脱颖而出。

非遗教师团队指导的学生田烨进行“楚楚动人,荆楚茶韵”技艺展演获非遗教学成果三等奖。非遗教师展示的“楚楚动人,知音古琴”技艺及教学案例获得非遗教学成果三等奖。非遗教师团队指导的学生作品《古非遗古琴初学宝典》获优秀奖。

(五)探索知音非遗创业项目,开展知音非遗文化市场化运作

非遗教师团队指导的项目“‘古琴知音非遗文化工作室”,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40项参赛作品一起入围。经过评审专家评审,在2017年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美丽乡村”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创业类优秀奖。以创业项目为抓手,成立了学生创业公司,开展知音非遗文化的市场推广与经营活动。

(六)校企深度融合,开展非遗主题产学研项目

一项是与武汉学知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项目《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另一项是与武汉平沙落雁文化传播公司合作研究的项目《荆楚非遗文化研学旅行研究》,校企产学研活动辐射2015级、2016级、2017级、2018级和2019级。2020年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湖北典型非遗文化旅游等相关课程,系统培养校企需要的非遗文旅人才。

(七)营造“知音古琴”虚拟和实训教学环境,配套建设荆楚非遗文化实训室

荆楚典型非遗实训室、茶艺与茶道实训室、茶文化非遗工作室目前已经投入使用,有利于非遗专业课程的实物布置和情景演练,营造非遗传承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文化情怀的培养。这在荆楚高职院校属于较为创新的特色实训基地,有利于公益社会服务与非遗传承实践,其成为非遗的展示区、教学区、传承区。

(八)凝练非遗进校园理论,形成系统理论成果

非遗教师团队于2018年出版了《中国旅游文化》,全书约20万字,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在校学生的荆楚非遗文化旅游课程就采用了该教材。

近年来,非遗团队成功申报并开展了多项荆楚非遗方向的省、市级课题研究。例如,武汉市教育局2018市属高校产学研项目“非遗文化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2019年武汉市教育局教研重点课题“‘楚楚动人,知音武汉非遗文化研学旅行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10-01-13)[2021-05-16].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111/ t20111128_765132.htm.

[2]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解读[EB/OL].(2021-04-26)[2021-05-16].http://wlt.hubei.gov.cn/hbsfwzwhycw/zcfg/ hbsdffgwj/202105/t20210525_3555526.shtml.

[3] 劉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91-93.

[4] 肖牡丹.区域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文学教育(下),2018(12):98-99.

[5] 陶伟,蔡浩辉,高雨欣,等.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J].地理学报,2020(10):2256-226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