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德龄与慈禧》中的裕庚艺术形象分析
2021-08-09李博洋
李博洋
《德龄与慈禧》是由我国内地作家、著名编剧何冀平于1998年创作的话剧,是年由香港话剧团搬演,卢燕、毛俊辉、曾江和黄慧慈主演,大获成功,使观众们看到了一个有浓浓人情味儿的、不一样的清宫大戏。后又被改编为粤剧,汪明荃与罗家英主演。2008年,中央戏剧学院将这场话剧作为实验大戏排演,又引起戏剧界广泛的关注。
《德龄与慈禧》共有十三场,讲述了受西方教育的清朝宗室格格德龄在随父亲裕庚回国后,与妹妹容龄一同赢得了慈禧的青睐,便被慈禧留在身边,随后德龄的西方观念与宫中的陈规旧律产生一系列激烈碰撞的故事。其中,裕庚作为德龄的父亲,虽然不是整部话剧的主角,但这一人物在整个故事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清政府在赔款开埠的恶劣影响下,丧权辱国,国力贫瘠,民生凋敝。裕庚作为出使外国的使节,在出使外国期间,清朝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变法。但整个大清王朝腐朽不堪,戊戌变法很快失败。裕庚等有抱负的大臣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他带着欧洲十国的政改实情回到清朝,着手将自己与众多有志于救国救民的想法上书朝廷,以期挽狂澜于既倒。剧中,裕庚的形象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裕庚的艺术形象分析
语言和行动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在舞台上若想将一个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就需要演员对人物的舞台台词和行为动作进行系统的解读。编剧在创造裕庚这一人物形象时,倾注了心血,因而裕庚的形象是生动且饱满的。他在舞台上的台词与他人口中关于他的“台词”,充分显示了他政治上的机敏过人、见识不凡,生活中的思想开明、尊重子女,人生理想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舞台上,人物台词是构成交流的基础,台词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极为重要。裕庚在剧中第一场就出现,并引出了整部剧的核心矛盾——变法。荣禄对他的迎接不仅使两人关系显得不错,而且暗示出荣禄在刻意等着裕庚,想从他的口中得到关于变法的消息。这一点从两人的问答中就可以看出,荣禄在不停地试探裕庚,如荣禄问道:“你怎么走了这么久?”而当荣禄向裕庚说起日俄开战时,裕庚说到道:“果然打起来了!”从这句台词我们可以得知,裕庚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对于清朝政局,包括世界局势看得十分清楚。紧接着裕庚又说道:“日本和俄国在我们的领土打仗,真是千古奇谈。这是继八国联军后的又一出好戏。”由此可见裕庚这个人物的家国情怀,他之所以主张变法并不是偏向于某个集团势力,而是源于心中的真实感受。裕庚从内心渴望清朝变得如同原来一样强盛,更想从根本上改变清朝腐朽残破的现状。
随后的台词又对裕庚这个人的远见卓识做了一番修饰。台词中提到:“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对洋人那么激烈,也不至于签订《辛丑条约》,更不用赔那十万万两银子!”这句话不仅体现出裕庚这个人物对于局势的判断十分有远见,还体现出裕庚对大清子民的爱心和关怀。通过隆裕之口,也可以印证。第三场在颐和园长廊及仁寿殿中,隆裕说:“裕庚做过几个国家的外使,庚子之乱的时候,只有他反对用义和团激怒洋人,要是早听了他的话,也许不至于八国联军火烧北京城。老祖宗口里不说,心里也在琢磨,后来弹劾他的奏折太多了,才把他调回来。”清朝末年,清政府已经无力偿还巨额赔款,仅有的赔偿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因此,演员在处理这句台词的时候,应当重点关注这“十万万两银子”,因为这背后不仅代表了一个数字,同时代表着大清朝的负重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变法的主要原因。
在第一场的末尾,随着传旨太监宣布德龄、容龄入宫,裕庚的内心开始出现很大的波动,将自己之前的想法全部推翻。圣旨中老佛爷要召见自己的两个女儿,这让裕庚的内心极为惶恐。此次老佛爷的召见让裕庚对自己两个女儿的人生十分担忧,更不知道阴晴不定的老佛爷到底为何要召见自己的两个女儿,种种的疑问和恐惧一时间涌上心头。当裕庚回答“谢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时候,所有的焦虑都隐藏其中。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实是整个第一幕中最难表达和诠释的一句话,其中浓缩了巨大的内心矛盾。裕庚难免会想自己的家庭如何,自己的前途如何,难道自己帮张之洞考察西欧政改的事情已经暴露了吗?这些潜台词都要蕴含在这一句话中,因此,第一场最难的台词莫过于这句“谢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裕庚在剧中的每一次出现,其实都起到了一个引导和连接的作用,特别是在第十一场,裕庚的出现奠定了整部剧的最大高潮。第十一场的台词基本都是围绕着变法进行的,而裕庚的主张基本都与荣禄的思想和政见相互冲突,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裕庚在和夫人讨论变法之事时说:“张之洞大人在等我的消息啊!”这句台词不仅体现了裕庚对于变法的着急和上心,还体现出他忠人之事,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全力做到的优秀品格。剧中的荣禄其实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人,他并不想掺和进变法,直到裕庚将大臣们想要变法的事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才让他重新开始思考。荣禄不同于其他人,只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余的全不管。裕庚说:“荣禄呀,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原来那些雄心抱负都到哪里去了?”更显示出裕庚和安于享乐的荣禄之间的截然对立。在整部剧中,荣禄的人物形象是以裕庚对立面出现的:荣禄优柔寡断、畏缩不前,裕庚大刀阔斧、勇于承担责任。这从裕庚说的“但再怎么你我都是头顶红顶带,身着七彩服的朝中重臣!”便可以看出。这句话对于荣禄来说,也是很有杀伤力的。裕庚和荣禄政见碰撞,实质是中西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导致两人不欢而散。
前苏联著名戏剧家查哈瓦曾经说过:“行动——这乃是由意志产生的、有目的的、属于人类行为的活动。”所以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必须抓住人物的行动,但是任何一个行动都必然在一定情境中进行和完成。因此,我们在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时必须要结合人物所处的情境。
第一场的规定情境为码头,清朝归国的大臣需要先向远在紫禁城的天子请安,这是裕庚第一个有意义的戏剧行动。随后这里设计了由仆人搬上来一套桌椅,裕庚与荣禄在码头看着大海饮茶。由于加进了饮茶这个场景,因此在饮茶上可以多做文章。例如,在裕庚得知日俄开战之后,手中拿的茶杯盖子可以响亮的重新盖在茶碗上,这个动作暗示出裕庚当时生气忧愁的心理状态。在两个女儿要求荣禄试试西洋礼时,荣禄向裕庚这边闪躲过来,此时裕庚站起来,这个站的动作一方面是阻拦两个女儿,另一方面就是在舞台上形成一个平衡感。第一幕荣禄与裕庚都穿朝服,两个女儿都穿西洋服,这样裕庚的站立便成功将舞台分割成两半,使舞台空间显得更加平衡。随后,裕庚在让两个女儿去找自己母亲的时候又向两个女儿走去,这里的场面调度一方面是为后面的调度服务,同时也体现出裕庚作为父亲对两个女儿的疼爱。
除此之外,在戏剧演出中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随着节奏的变化不仅人物关系发生了变化,舞台意境也发生了变化。例如第一场的开始部分,裕庚和荣禄说话不紧不慢,但对话基调很高。而当荣禄提及京官对于裕庚的弹劾时,节奏明显加快。随着节奏的变化,原本舒缓的舞台气氛变得紧张起来,由兄弟二人寒暄闲聊上升到国家大事,舞台意境随之发生了转变。
通过对《德龄与慈禧》中的裕庚人物塑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裕庚在整部话剧中的形象为一个正直的清朝官员,对于自己的理想有着明确的方向,公忠体国,忧国忧民,对于大清的臣民们爱惜、怜悯,在家国危难中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演员在塑造裕庚这个人物时,应当更多注重“隐”。这里的“隐”更多指的是演员的潜台词,话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内心的情绪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潮。这就要求演员对剧本的台词进行逐句地研读分析,更好地理解剧本台词所隐含的内在意义。同时,演员要通过表演技巧与情感体验的深度融合,才能塑造出这个贴合历史语境的人物形象,更好地诠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