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唇形科植物三个新记录种*
2021-08-09杨传东安明态胡国雄
王 美,杨传东,安明态,胡国雄*
(1.贵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保护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2.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3.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江口 554400;4.贵州大学 林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唇形科(Lamiaceae) [广义概念,包含了传统马鞭草科(Verbenaceae)中具有聚伞花序的类群],为被子植物的第六大科,多为草本至灌木,稀乔木[1-2]。该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是重要的药用、观赏、食用、建材植物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唇形科植物世界广布,共236属近7200种[1-2],隶属于12亚科(Subfamily)22族(Tribe),中国共96属约970种[1-4]。西南地区是唇形科在我国的分布中心,截至2015年,根据《贵州维管束植物编目》记载,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共有唇形科植物 59属283种(含变种,包含原马鞭草科的7属70种)[5];随后的调查研究在贵州省境内又报道了唇形科植物2新种[6-7]和3新记录种[8-9]。
2017年,作者在贵州省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时采集了一批唇形科植物标本,通过查阅《贵州植物志》[10]、《中国植物志》[11-12]、《Flora of China》[13]、《贵州维管束植物编目》[5]以及近年发表的关于贵州省唇形科植物新记录的期刊文章等文献资料[14],并查阅了国内主要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发现鞘蕊花属(Coleus)的光萼鞘蕊花(C.bracteatusDunn)、肉叶鞘蕊花[C.carnosifolius(Hemsl.)Dunn]和龙头草属(Meehania)的浙闽龙头草(M.zheminensisA. Takano, Pan Li & G.H. Xia)等3种唇形科植物为贵州省种子植物新记录种,为进一步补充完善贵州种子植物区系和方便他人查询研究,特予以报道。
1 浙闽龙头草(图2.a~c)
MeehaniazheminensisA. Takano, Pan Li & G.H. Xia in Plants (Basel), 9: 1159, 2020.
浙闽龙头草为2020年发表的新物种,该种在形态上与原产日本的高野山龙头草(M.monts-koyaeOhwi)非常相似[15]。浙闽龙头草2011年在中国浙江和福建首次发现时,曾被认为是高野山龙头草在中国的新分布[16]。尽管华东和日本岛同属中国—日本植物区系,但很少有日本特有物种后来在中国被发现的现象,因此,在中国境内新发现的“高野山龙头草”是否与日本分布的居群同属一个种值得商榷[15]。通过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群体遗传学、分歧时间估算等方法,中日学者合作对分布在日本和中国境内的“高野山龙头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日本居群和中国居群在新近纪中新世晚期已经开始了分化,近期未发生过基因间的交流,并且这两个居群在形态上也发生了分化。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中日学者认为这两个居群实际上各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将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居群命名为浙闽龙头草M.zheminensisA. Takano, Pan Li & G.H. Xia[15]。
浙闽龙头草与高野山龙头草相似,但与后者相比,浙闽龙头草茎四棱,高大粗壮,高达40 cm (vs. 茎近圆形,矮小,高一般不超过20 cm);叶片近三角形,较大,约4.4 cm × 4 cm (vs. 叶片心形,较小,约3.1 cm × 2.8 cm);聚伞花序3~8花,花冠中裂片常具红色斑点(vs. 聚伞花序2~5花,花冠中裂片无红色斑点),分布海拔较高(450 m~1 600 m vs. 200 m~480 m)[15]。
分布:该种原产于浙江、福建。贵州省为该种的新记录。凭证标本: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黑湾(图1),沟旁疏林下,少见,108°44′22″E,27°52′41″N,海拔846 m,2017年4月5日,杨传东20170401,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GACP)。
2 光萼鞘蕊花(图2.d~j)
Coleusbracteatus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8: 158, 1913; 中国植物志66: 541, 1977; Flora of China 17: 292~293, 1994.
光萼鞘蕊花属鞘蕊花组(Sect.SolenostemonBenth.),与毛喉鞘蕊花组(Sect.CalceolusBenth.)的毛萼鞘蕊花[C.esquirolii(Levl.) Dunn]相似,和后者主要区别为:花萼较大(花时3 mm~4 mm vs. 2.5 mm),近无毛或被微柔毛,后齿增大为卵圆形,急尖。
分布:该种原产于云南南部及东南部。贵州省为该种的新记录。凭证标本: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纳赖村上岜垬(图1),疏密林下,105°02′35.62″E,25°00′00.15″N,海拔1299 m, 2017年10月4日,胡国雄等PG-2017-042,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GACP)。
3 肉叶鞘蕊花(图2.h~j)
注:a-c浙闽龙头草植株、花序、花. d-g光萼鞘蕊花植株、花序、花、花冠. h-j肉叶鞘蕊花植株、叶、花。
Coleuscarnosifolius(Hemsley) Dunn, in Notes Bot. Gard. Edinburgh 8: 158, 1913; 中国植物志66: 541, 1977; Flora of China 17: 293, 1994.
肉叶鞘蕊花、光萼鞘蕊花和毛萼鞘蕊花同属鞘蕊花属,皆具等长或近等长的萼齿,后齿通常增大。肉叶鞘蕊花与后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花萼外面密被具腺微柔毛及红色腺点、叶片肉质。
分布:该种原产于广东,广西。贵州省为该种的新记录。凭证标本: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洞塘乡卡记(图1),岩石上,常见,108°01′15.64″E,25°14′46.36″N,海拔542 m,2017年9月1日,胡国雄等416,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GACP)。
图1 贵州唇形科三个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
致谢:感谢熊源新、曹威、韦雪花、李燕、潘端云、徐建、黄郎在野外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