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探究
2021-08-08冯欢欢
冯欢欢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关于“空间意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时间与时空是相统一无法分割的,所谓空间,就是我们能无时无刻能感受到的现实世界,是一切物质运动存在的地方。所谓时,即是一种四时交替、暮霭变换的计量单位,时间的交替体现了空间的转换变化,这种时间、空间相互转换的转念体现在中国画中,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意识”。
中国画家在绘画中表现的不是一个实体的具体的宇宙,而是一个具有时间节奏和空间转变的“宇宙”,是一个时空与自我的合一体。画面不仅表现的是文化,更是体现了时空意识。最后让观众去品味、解读,实现物我合一。
二、“空间意识”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一)构图营造绘画空间
北宋画家郭熙曾在其绘画理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的构图方式是郭熙在总结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仰视、窥望、俯视”三种不同的山水观察方式来总结山水画的构图,这种独特的观察方式打破了以往的限制,让艺术家把所能看到的视野和心理感受延伸到无限之外,体现出中国传统画,不仅是对景物的延伸,也是对艺术家心理感受的无限延伸和精神反映,抒发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热情。汉·许慎《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这也就是说我们所能感知的大除了空间距离的远近乃至宇宙的宽广无垠,也是一种人把握自然万物的方式。
画家强调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手法,追求雕琢不露痕迹的含蓄境界,经意或不经意地将这些形式法则湮没在内在的意境当中。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等等也是山水画中表现山水景物前后空间关系常用的方法,山水画既遵循透视法则,又不拘泥于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是安顿于自然之中的情感表达。
(二)笔墨营造绘画空间
中国传统笔墨注重通过墨色来进行画面的远近、大小的营造,如何通过单一的黑白两种墨色来区分画面和阐释空间成为了传统绘画艺术家们追求的方向,它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出了将墨色分为“七墨”,艺术家在绘画中通过墨色的浓淡、疏密、虚实等方式,充分发挥墨色与水的融合而产生的空间与联合,使画面存在于想象的意境中,从而来强调绘画中的空间层次和丰富画面,以此突出画面中的虚实结合,相互映衬表现画面起到加强画面效果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超然物外的精神,着重表现弥漫于环境中的“气”,这不只是气韵所在,更是艺术家一片宽阔的心灵空间,所以说,墨色在绘画中的运用不仅是具象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对于心理状态的凝聚媒介之一,推动画家步入生活,促进了绘画的经世致用和现实人文关怀,追求一种更为纯粹的人文精神、现代境界。
(三)线条营造绘画空间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联系密切,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说。书法是书写性线条的艺术,主要以毛笔为其主要的表现媒介,其对线条的表现和对汉字结构的空间布局充满着无限的变化和美感,(图3)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绘画中线条的流利刚劲,整幅作品的线条呈现出一种天真自然的拙趣,画家们从传统的书法绘画作品里面汲取营养,将书写意识进一步在现代中国画应用和体现,从书法线条的结构、运笔、节奏中得到启示,画面注重书写性,以书入画,笔墨随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最早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从绘画源流的角度提出了“书画同体而未分”的观点,表明了书法与绘画同质异体的渊源关系,其笔法实践方式和渗透其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和绘画的表现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书法,以线条为表现手法,笔势流动。用笔丰富且变化多端,使得线条在圆润中呈现出作品的精神及空间感。
线条本身在书法里就具有两种空间意识:其一,线条自身的立体感觉给人以空间感;其二,线条组合而构成的空间形象。线条所展现出的流动的气势如同舞蹈对空间的力线的律动感觉,宛如要从纸上跃出一般,到了近现代,为了贴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画家们开始探索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国画用线用墨新技巧,画家们从传统的绘画里面汲取营养,将书写意识进一步在现代中国画应用和体现,从书法线条的结构、运笔、节奏中得到启示,笔墨随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空间意识”对创作实践的影响
(一)增强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艺术家的精神空间决定了绘画的空间层次,这种时空感受是随着时空的变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受不同的时间、空间对于艺术美感的认识所影响的,是人与大自然的真实写照。
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决定画面表现。站在这个时代的交叉口中,艺术家们积极将自己的投身于对传统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中,在不断的发展中提高绘画审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山水画对于空间观的处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学习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在绘画中尽可能表现节奏变化的山脉,从而创造出一种空间深度感。另一方面将传统绘画艺术风格融会贯通,延续了绘画的书写性、笔墨的特点。在墨色的虚实之中强调空间意识,抒发艺术家山水广阔自然的心境,表现自然磅礴大气的生命之力。
(二)丰富画家的创作心源和造化
空间观念是外在的宇宙空间与内在心理空间的融合统一,外在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创作者自身的品性和文化修养是作品创作的一个关键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画家自身的涵养和品性直接决定了画面的艺术空间,画面空间正是画家本身的反映,是心理空间意境在画面中的真实呈现。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的:“从画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胸襟,而这方面也是需要培养的……要注意内心、胸襟的修养。所以孟夫子说‘我善养吾浩然气’。”
中国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对于空间意识和创作实践有必要的内在要求,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来源于创作者对于自然创作心源和社会人生造化的感悟,中国的艺术创造是一个“师造化”的过程,是自然造化在人为处理后生动形象的呈现。“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
四、结语
画家对画面结构语言的总结与创新是画家能力的表现,也是画家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他对时代绘画的启示和引领。
在近代中国,外来文化的引进给我们当代中国艺术带来了更多的洞察和突破。我们更应该坚持传统艺术的精髓,对绘画时空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当代艺术中传统与现代的伟大融合,借鉴传统文化的艺术,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更加伟大,使空间艺术不止拘泥于构图、笔墨等,尝试更多辅助空间营造的工具,将心中之境营造成物化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