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主要病虫害识别及药剂防治
2021-08-07陶秀娟闫丽崔轶男于海洋卞海涛马天
陶秀娟 闫丽 崔轶男 于海洋 卞海涛 马天
导读:白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其营养丰富,是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但在生产中,受气候、地形、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白菜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针对白菜主要病虫害侵害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以促进白菜种植产业向高产、优质和绿色方向发展。
白菜是人们非常喜食的蔬菜之一,是北方主要的越冬蔬菜。白菜在栽培过程中,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黑腐病、根肿病、软腐病、炭疽病、白锈病、黑斑病和霜霉病,主要虫害有小菜蛾、菜青虫、菜螟、蚜虫、斑潜蝇、蝼蛄、白粉虱、黄条跳甲和斜纹夜蛾。为保障白菜产量和品质,栽培过程中常会使用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手段,其中药剂防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若施用不当不仅会影响白菜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导致农药残留,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应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掌握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选择药剂种类、剂量和施用时间等,有针对性地科学用药。
病毒病
软腐病
1 白菜主要病害症状及药剂防治
1.1 白菜主要病害症状
①病毒病 白菜病毒病的病原菌主要有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萝卜花叶病毒(Radish mosaic virus,RMV)。白菜苗期发病时,心叶出现明脉或叶脉失绿现象,并产生淡绿与浓绿相间的斑驳或花叶。叶背、叶脉出现褐色坏死斑点或条斑,致使叶片皱缩、凹凸不平。成株叶片受害时会变硬而脆,并逐渐变黄,整株迅速矮化,停止生长,不能正常包心。
②黑腐病 白菜黑腐病的致病菌是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菌的1个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pv.campestris),白菜发病时通常在老叶叶缘形成“V”字形黄褐色病斑,随后沿叶脉形成网状褐脉或黑脉,连接成片后呈牛皮状干枯,湿度大时呈黄褐色菌溢或油浸状湿腐,干后似透明薄纸。茎基染病时会发生腐烂现象,髓中空[1]。
黑腐病
③根肿病 白菜根肿病的致病菌是鞭毛菌亚门的芸薹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 brassicaeWoronin)真菌,白菜染病初期通常叶色变淡,萎蔫下垂,根部肿大逐渐形成瘤状。主根多在上部形成表面粗糙的球形或者近球形瘤,侧根部位的瘤多呈圆筒形,须根部位的瘤多串生。发病后期,白菜发病组织腐烂并散发恶臭味,甚至死亡。
④软腐病 白菜软腐病的致病菌是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亚种 (Erwinia 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白菜染病初期外叶出现萎蔫现象,晴天中午严重,早晚恢复,随后外叶倒伏平贴地面,叶球或菜心裸露,严重时叶柄或根茎溃烂,流出灰褐色黏稠物,病处呈黏滑软腐状,散发出硫化氢恶臭味[2]。
⑤炭疽病 白菜炭疽病的致病菌是半知菌亚门真菌希金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Sacc.)。白菜叶片染病时,通常在叶片形成1~2 mm的近圆形病斑,病斑中间白色、边缘褐色,逐渐增多后连接成片,后期破裂或穿孔。叶帮染病时,多在背部出现1~5 mm的淡褐色梭形病斑,严重时病斑可达1~2 cm,扩散至叶帮正面和叶脉分支,致使叶帮失水干枯。
炭疽病
⑥白锈病 白菜白锈病的致病菌是鞭毛菌亚门真菌白锈菌[Albugo candida(Persoon)O.Kuntze]或大孢白锈菌[Albugo macrospora(Togashi)S.Ito]。白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先形成1~4 mm白色或淡黄色近圆形疱斑,破裂后散发出白色粉末,病斑多时会使叶片枯黄。嫩茎也会染病,导致畸形,并形成瘤状疱斑,严重时茎病部纵裂折断[3]。
⑦黑斑病 白菜黑斑病的致病菌主要是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叶片染病时,通常下部叶片发病严重,随后扩散到上部叶片,先形成小黑点,逐渐扩大形成2~6 mm的黑褐色或褐色同心轮纹,病斑连接时常破裂或穿孔。白菜茎部发病时会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梭形病斑,种荚和花梗发病时形成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近圆形病斑。湿度较大时,病斑部位会产生黑褐色或褐色霉状物[4]。
黑斑病
⑧霜霉病 白菜霜霉病的致病菌是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属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oon)Fr.]。白菜叶片染病时,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淡绿色病斑,后逐渐变大转为黄色或黄褐色,叶片背部的病斑多出现白色霜状霉,严重时白霉布满整个叶背,致使叶片枯黄。白菜花梗、花器和种荚的病部表面会形成一层白霉。花梗染病时,花梗弯曲或畸形肿胀;花器染病时,花器畸形,花瓣呈绿色,随后凋零;种荚染病时,种荚转为淡黄色,发育不良,结实少或不结实。
1.2 白菜主要病害药剂防治
尽量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如茄科、豆类、葱蒜类等进行隔年轮作,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病源,深耕土壤,精耕细耙,增加土壤通透性。对土壤消毒,可用50%嘧啶胺悬浮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硫酸铜原液1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分层喷洒于土上。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50℃温水浸种20 min或用种子质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
白菜整个生长期,要加强土、肥、水管理,培育优质壮苗,以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密切关注白菜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株,当出现病株时需准确识别病害种类并及时彻底清除病株,带到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穴消毒。主要病害防治药剂具体见表1,施用时注意交替施用,一般情况下7~10天施用1次,施用2~3次即可,若病害较为严重可视情况增加剂量或施用频次。
表1 白菜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 白菜主要虫害症状及药剂防治
2.1 白菜主要虫害症状
①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又名小青虫、两头尖,属鳞翅目菜蛾科。卵长约0.5 mm,宽约0.3 mm,呈稍扁平的椭圆形,卵壳表面光滑,呈淡黄色并富有光泽。幼虫初期深褐色后转为绿色,头部黄褐色;末龄幼虫长10~12 mm,呈纺锤形,体节明显,并被稀疏黑色长刚毛,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小点组成的2个“U”字形纹。成虫长6~7 mm,翅细长,翅展为12~16 mm,两翅合拢时呈3个接连的菱形斑;触角呈褐色丝状,并有白纹。雌虫较肥大,腹部末端呈圆筒状;雄虫腹末呈圆锥状,抱握器微张开。
②菜青虫 菜青虫为菜粉蝶 [Pieris rapae(Linnaeus)]的幼虫,属于鳞翅目粉蝶科,为外骨骼动物,身上布满细小黑色毛瘤。幼虫共5龄,初孵化时灰黄色,后变成青绿色,体态呈圆筒形,中间较肥大,背部有1条间断出现的黄色纵线,气门线呈黄色,各体节有4~5条横皱纹,每节的线上有2个黄斑。
③菜螟 又叫萝卜螟、钻心虫、菜心野螟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卵长约0.3 mm,呈扁平状椭圆形,表面有不规则的网纹,由淡黄色向橙黄色转变。幼虫体长12~14 mm,头部为黑色,胸腹部呈黄色或淡黄绿色,前胸背板淡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明显的灰褐色带。蛹长约7 mm,呈淡黄棕褐色,无臀棘,腹末生长刺2对。成虫灰褐色,长约7 mm,翅展15~20 mm,前翅灰褐色或黄褐色,后翅灰白色,外缘稍带褐色[5,6]。
④蚜虫 俗名腻虫,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包括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3种。桃蚜为无翅孤雌蚜,体色呈黄绿色、淡绿色或樱红色;额瘤发达并向内倾斜,腹管呈长筒形,中后部膨大,末端有明显缢缩,尾片呈黑褐色圆锥形。萝卜蚜为无翅胎生雌蚜,体色呈黄绿色或绿色,体表粗糙并着生菱形网纹,被薄粉,中额瘤凸起,额瘤微隆外倾,成浅“W”形,触角较短,腹管顶端收缩呈长筒形。甘蓝蚜为无翅胎生雌蚜,体色暗绿,并覆有一层较厚的蜡粉,头部背面和腹眼均为黑色,腹管较尾片稍短,尾片呈近等边三角形[7]。
⑤斑潜蝇 双翅目潜蝇科,幼虫呈蛆状,最初无颜色,随后转变成浅橙黄至金黄色,后气门呈圆锥状,顶端三分叉。成虫体长1.3~2.3 mm,翅长1.3~2.3 mm,体色浅灰黑,胸背板呈亮黑色,腹部黄色,腹眼红褐色。
⑥蝼蛄 俗名拉拉蛄,主要分为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0 mm,头部暗褐色,体色呈黄褐色并着生褐色细毛,腹部颜色稍浅,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翅长14~16 mm,后翅长30~35 mm,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着生0~2根刺。东方蝼蛄成虫体长30~35 mm,全身灰褐色并着生细毛,头部也呈暗褐色,前翅长约12 mm,呈灰褐色,后翅长25~28 mm。前足也为开掘足,但不同于华北蝼蛄的是其后足胫节背后内侧着生3~4根刺。
⑦白粉虱 白粉虱卵为黄色有柄的长椭圆形,长0.2~0.5 mm,孵化前转至黑色;幼虫呈淡黄色扁平长卵圆形,长0.29~0.52 mm;蛹呈白色,长0.8 mm,后逐渐转为淡绿色,常在背部着生11对蜡质刚毛状突起,成虫为白色小蛾,长1.5 mm,体表附有蜡粉。
⑧黄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又叫黄曲条跳甲、黄跳蚤、菜蚤子、土跳蚤等,属鞘翅目叶甲科。幼虫长约4 mm,呈不明显的圆筒形,尾部稍细,头部淡褐色,胸腹部淡黄白色,胸腹部节上着生有黑色短刚毛。成虫长约2 mm,体色黑并有光泽,胸前部的背板及鞘翅上遍布纵向排列的刻点,每个鞘翅中央有1条黄色纵条纹,条纹中段外侧向内凹陷很深,后足腿节膨大。
黄条跳甲
⑨斜纹夜蛾 鳞翅目夜蛾科。卵呈扁半球形,直径0.4~0.5 mm,表面布有纵横脊纹,初期呈黄白色,后逐渐变为淡绿色,孵化前呈紫黑色。幼虫体长33~51 mm,头部黑褐色,体瘦时多呈暗褐色或黑褐色,体肥时多成淡黄绿色或淡灰绿色,全身遍布不明显的白色斑点。蛹呈长卵形,长15~20 mm,初期为胭脂红色并略带青色,后转至赤红色,气门黑褐色。成虫翅展35~40 mm,后翅白色,前后翅常呈现淡红色至紫红色闪光,体长14~20 mm,呈褐色,胸背着生白色丛毛,同时有环形纹和肾形纹,但环形纹不明显,肾形纹前部呈白色,后部黑色,环形纹和肾形纹之间有3条白色斜线,故称为斜纹夜蛾[8]。
2.2 白菜主要虫害药剂防治
虫害预防,可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及时拔除虫害苗,覆盖塑料薄膜、悬挂防虫网和遮阳网等进行避雨、遮荫、防虫栽培。白菜生长期,密切关注虫情测报以确认最佳防治时期,若无虫情测报,可参考白菜的生育期进行防治,并注意交替施用化学药剂,注意剂量和频次。抓住关键期用药,具体见表2,采收时须注意安全间隔期。
表2 白菜主要虫害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