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崆峒山古建筑群保护初探

2021-08-07

山西建筑 2021年16期
关键词:真武正脊屋面

王 静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

0 引言

崆峒山地区是道教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思想发源地,为道家创源之始。自汉代道教诞生以来,在陇东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崆峒山为中心,沿陇山、泾水一线的道教文化区,彰显出独特的地域道教文化传统。崆峒山之名,在《尚书·禹贡》《尔雅》《世本》《庄子》《史记》等古籍中作“空同”或“空桐”;在《淮南子》《汉书》《水经注》等史地著作中则称之为“笄头”“鸡头”或称之“牵屯”“薄落”;唐代以后的史地书籍多作“崆峒”。其名称由来,一说与“空桐氏”部落有关,一说认为与山上洞穴有关,另一说认为与广成子修炼得道有联系。

崆峒山位于平凉城西11 km处,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和“道源圣地”之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崆峒山内,其初建于唐宋时期,现存主要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遗存,清代曾不同程度予以修葺。2013年崆峒山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崆峒山古建筑群简介

崆峒山古建筑群由皇(隍)城建筑群、雷声峰建筑群和凌空塔组成,现存建筑共29座,各建筑群位置分布见图1。

1)皇城建筑群,雄踞马鬃山之巅,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67年),包括灵官洞、磨针观、十二元帅殿、三教洞、太白楼、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壁画、天仙宫等宫观。

灵官洞:在皇城面东墙下方,明代创建为3孔砖拱皇城正门。

磨针观: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建殿。清光绪年间重修后称磨针观,为六角形重檐砖石结构。

十二帅殿:在三教洞上左阶地,是道教建筑中一座穿廊式建筑。

三教洞:在飞仙阁上数十步。

太白楼:太白殿又称太白楼,位于皇城灵官洞顶。

献殿:又称太和宫,为全山道教主要建筑。

真武殿:又称无量殿。位于献殿之后,为皇城主殿。

玉皇殿:在真武殿后。

天师殿:在真武殿左,明代已有,迭经修葺。

药王殿:在玉皇殿右,明代初建时称二仙宫。

老君殿:又称太上老君殿,在皇城西南角。为两室一大间转角楼,上层面东为殿,面南供道居,殿内壁间有明代嘉靖年间重修时金粉镶嵌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共82帧。

天仙宫:俗称子孙宫。在皇城北下方阶地上,初建于明代,四合院式建筑,三面厢房以拱卫大殿,大殿面北,山门面东。

2)雷声峰建筑群,位于马鬃山东南,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67年),包括九光殿石坊、雷祖殿、三星殿、圣父圣母殿、玉皇楼、三官殿等建筑等,塑像27尊。

雷祖殿:又称九光殿。此殿位于峰脊中段,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殿前石坊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案。中门楣有韩王题书“九光殿”“神霄玉府”阴文。

三星殿,又称三仙殿。创建于明代,为砖木结构1间殿,后墙面西开两门可入,殿内凿有石洞通道。

圣父圣母殿:亦称火龙圣母殿,在雷声峰脊三星殿下方。殿前设护栏门窗,面西壁间启门供入,殿外南北凿石设阶供通道。

玉皇楼:亦称玉皇殿。在雷声峰三官殿东,为两层一间砖木结构依山修筑,上层为东开门。

三官殿:亦称三元殿、南云堂。位于峰脊上段,初建于明嘉靖年间。

3)凌空塔故称“塔院”。塔为阁楼式砖塔,塔身叠为七级八角,高32 m,底座周32 m。塔内原有木梯供人登览。面南设券门,其余每层的8个面均有门式装饰,其中各层间隔开洞为窗,供游人登临眺望,余下4面仅为美观而设;每层顶端饰以飞檐,系以铜铃,遇风则叮当作响,堪称天籁;层檐棱柱上浮雕力士人兽头像,形神各异,或伏虎或擒龙,人物或慈蔼平和或怒目而视,或凝神稳坐或飘然欲飞。塔最早建于唐代,现存为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所建。明代罗潮诗曰:“浮屠高七级,中虚外壁立。绝顶八窗开,晴山树历历。”

2 建筑形制

以皇(隍)城建筑群中崆峒山古建筑群中的献殿、真武殿、玉皇殿、药王殿及天仙宫内的轩辕殿五座单体古建筑为例,分别进行描述。

2.1 献殿

又称太和宫,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68年),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韩藩王夫人郭氏捐资维修扩建,为全山道教主要建筑。献殿为五檩带副阶歇山重檐结构建筑,两侧有明代修建石台阶供趋步登殿,两边有石雕护栏,中部为石灰岩刻制“五龙奉寿海水朝阳”浮雕。殿内两侧存有明以来数通碑碣及块木匾。通面阔14.0 m,通进深6.1 m(东立面见图2)。

梁架部分:五檩带副阶歇山重檐结构,四角做抹角梁,搭于平板枋上,老角梁头下挂垂花柱。山面两侧出廊,椽子搭于山墙内小额枋之上,上覆筒板瓦屋面,与献殿屋面形成重檐形式(见图3)。

屋面:琉璃正脊、垂脊、戗脊,山面筒板瓦重檐屋面,前后檐板瓦屋面(见图4)。

装修:明间、次间装四扇六抹隔扇门,稍间装槛窗。廊柱间装“卷草”雀体。

2.2 真武殿

又称无量殿。位于献殿之后,为皇城主殿。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67年)修建,元代改崇佛阁奉祀释迦佛。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韩王夫郭氏捐资维修扩建,七檩歇山式顶建筑,通面阔16.5 m,通进深11.2 m。

梁架部分:七檩歇山式结构。四角做抹角梁,搭于平板枋上,老角梁头下挂垂花柱。

屋面:琉璃正脊、垂脊、戗脊,山面琉璃筒瓦,前后檐屋面板瓦屋面。

装修:明间、稍间装槛窗,次间装四扇六抹隔扇门。

2.3 玉皇殿

在真武殿后。清代改为圣母楼,同治初年兵燹后废。1981年由信教会众募资,重建成五檩前出廊硬山式结构建筑,通进深为9.4 m,通面阔为8.5 m。

梁架部分:五檩前出廊硬山式结构,明间顶棚做海墁天花(见图5)。

屋面:屋面做正脊、垂脊,正脊中施牙子楼,两侧做吻兽,前后檐屋面板瓦屋面。

装修:明间、次间金柱装四扇六抹隔扇门,廊柱两侧装雀替,平板枋上座异形斗拱,出“象头”“龙头”(斗拱如图6所示)。

药王殿:在玉皇殿右侧。明代初建时称二仙宫。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苗清阳住持重修时改为五檩前出廊硬山式建筑,建筑平面呈锁子头,通面阔15.5 m,通进深8.0 m。

梁架:五檩前出廊硬山式结构。

屋面:屋面做正脊、垂脊,正脊中施牙子楼,两侧做吻兽,前后檐屋面板瓦屋面。

装修:明间金柱处装四扇六抹隔扇门,稍间檐柱、次间金柱处装直棂窗。

2.4 轩辕殿

轩辕殿位于天仙宫内,建于台地之上,轩辕殿东、西两侧建厢房,平面呈“Ⅱ”字型。轩辕殿面阔7间,进深2间,七檩前出廊硬山结构,屋面与东西厢房相连,1层奉祀彩塑轩辕黄帝普化天尊坐像,-1层现为住宿用房。

梁架:七檩前出廊硬山结构,屋面与东西厢房相连,扶正脊。

屋面:屋面做正脊、垂脊,板瓦屋面。

装修:明间、次间檐柱间做门帘,明间金柱处装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金柱处装直棂窗,稍间装套方灯笼锦木窗。

3 崆峒山古建筑群维修保护

崆峒山古建筑群的空间院落、整体布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由于建筑经历年代较久,加之古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大部分均作为旅游参观使用,其建筑本体存在以下问题:基础下沉,柱子歪闪、移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本体使用的安全性;后期维修时改变了原有做法,部分台阶、踏步、垂带中使用的灰缝现已脱落,现用水泥砂浆勾缝及修补破损石材;地面青砖破损,后期维修时采用现代材料进行了铺装,与现存古建筑风格不符;墙体开裂,青砖磨损、风化,灰缝脱落;由于交通不便,部分建筑用材较小,受风雨侵蚀、屋面荷载的作用,部分木构件已严重变形;木构件糟朽、开裂;木基层厚度不够,苫背层防水效果不好;屋面瓦件破损、丢失、松动,屋面长杂草,漏雨现象严重;窟檐与岩体间裂缝,雨季时,窟体内积水无法及时排出;雨季时屋面漏雨严重,壁画、油饰、彩绘出现脱落、起甲现象;木构件上布裸线较多,PVC套管有老化现象,存在火灾隐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突发自然影响因素,加速这种破坏,如2014年9月18日,平凉地区突降暴雨,天仙宫屋面坍塌,正脊倒塌、墙体开裂,横梁下沉;皇城南侧房屋廊柱下沉等问题。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建筑,我们需要对各建筑进行现场勘查,如实记录各建筑受损状况,并且进行评估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案进行保护修缮。以献殿、真武殿、玉皇殿、药王殿及轩辕殿为例,现场勘测调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破损、墙体开裂、木构架糟朽、屋面漏雨、后期人为拆改等情况。具体修缮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修缮说明表

4 崆峒山古建筑群建筑特色及价值

崆峒山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黄帝问道于此、秦皇汉武多次登临、文人雅士多有题咏,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雕梁画栋,巍峨壮观,皇城殿宇金碧交辉,富丽堂皇,形式别致,自成一格。雷声峰建筑群的组景得体、空间变幻、顺应山势、取法自然、手法多样、形式别致,每个殿堂不仅自成一局,且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对研究宗教建筑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凌空塔巍然耸立于崆峒山承上启下的中台,最早记载崆峒山建有凌空塔,是现在仍完好无损保存于今平凉市博物馆的宋代“天圣铜钟”,记有宋仁宗封“都勾当崆峒山主赐紫沙门重义;都勾当管内正译经沙门德均;同勾当塔主僧智曾;同勾当僧梦云,同勾当僧令远。”“塔主僧智曾”,明示寺内有专管佛塔的僧人,为研究崆峒山佛教文化奠定了基础。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境内,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秀丽旖旎的风光及“三教共存”的人文特色闻名于世。环境优美、自然清新,由许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构成一条旅游线。崆峒山有集古朴、华美于一身的神韵,尤其是她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吸引着宗教信众和世俗游人驻足瞻仰,也给旅游者以无限美感,从而促进了风景名胜区的社会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崆峒山的知名度,促进了平凉地区经济繁荣。

5 崆峒山古建筑群保护利用

近十几年来,崆峒山旅游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知名度显著提高,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旅游热点景区。国内登山朝圣,观光旅游者不断上升。崆峒山旅游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其他宗教名山相比,其旅游发展水平低,存在差距较大。

对于崆峒山古建筑群来说,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用”。得到正确使用的建筑,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其各方面价值都能够得到重视,从而得到更完善的维修和保护,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崆峒山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模式。

崆峒山古建筑群顺应山势、规模庞大、取法自然。在对外展示方面,可以建立崆峒山数字博物馆,展示崆峒山,尤其是崆峒山古建筑、壁画等等,呈现其中的历史、文化、宗教信息及其关系,为更多的学者提供一个研究平台。在宣传途径方面,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公众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认识和参与,从而扩大影响力,带动经济,为保护崆峒山古建筑群做出良性的循环。

6 结语

对崆峒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持久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所有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还有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保护。及时对崆峒山古建筑出现的残损病害进行修缮保护,并且加以科学合理的展示及利用,让更多的人认识崆峒山道教建筑,进而了解崆峒山道教文化。

猜你喜欢

真武正脊屋面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探讨老旧小区屋面防水修缮工程的质量控制
武当真武像形制演变中的政治隐喻
从楹联看佛山北帝信仰和崇祀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住宅屋面及相关设施修缮改造关键技术
坡屋面挂瓦施工技术的探讨
“住在皇帝头顶上”的故宫镇物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远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