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词语使用的艺术

2021-08-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静气朱光潜用词

话题亮相

词语的艺术化是指把寻常词语创造性地运用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读者对该特定的言语环境中的事物、人物的特征、行动的理解,使其产生不寻常的表达效果。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从总体来看.主要与其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关系密切。而且作家接受文学理论传统熏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朱光潜先生的学术生涯是与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息息相关的。他娴熟地运用文言文和白话文进行创作.无论是美学原理还是文艺评论.无论是人生道理还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他总能将这些抽象又艰深的论题表述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他清新雅致、简洁质朴的文风通过他的美学与文学评论著述,在国内学界早已人所共赏。究其根源,不能不提到朱光潜先生的语言艺术。

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朱光潜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但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而旁人见到他也许会立刻发下宏愿,要做慈善。每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其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能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绝不至于岑寂,也绝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体会这首诗用来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切!一般人的生活枯燥,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这些便是领略得来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自然哲学中有这样一条论断: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论断在心理学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是沉寂的。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书中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的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陶渊明《时运》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摩诘《赠斐迪》

你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对着有趣味的人,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之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会发生同样感想吧?

(摘自《读天下》2019年第4期)

众说纷纭

老师:品味名家作品,赏析语言艺术。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总结自己写文章的特点:“我的写作风格一直到现在还是在清醒流畅上做功夫.想做到‘深入浅出四个字。”我以为,做学问和写文章之妙.即在于深入浅出。只有入之深,才能做到成竹在胸、烂熟于心,人之不深,则难免生吞活剥、捉襟见肘:只有出之浅,才能做到举重若轻、言简意赅,出之不浅,则难免艰深晦涩,让人望而生畏。请大家以《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为例,体会朱光潜先生使用词语的艺术。

赵馨欣:文章用词精准。“领略”一词.通过厘定概念和打比方的写法.让读者轻松理解文章的观点。语言清丽自然.用词简洁且富有美感。

张安琪:朱光潜先生在词语的选用上具有思辨色彩。大量运用关联词,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又使文章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这些都是词语使用的巧妙之处。文章从表面上看,用词朴实无华,传达的思想却是深刻、耐人寻味的。

宋佳伟:“有趣”一词用得非常精妙,“静气”一词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我觉得“静气”比“静心”好.“静气”应该包括“静心”。“静心”是动宾短语.是修炼的过程:“静气”是偏正短语,是修炼的结果,是一种气质,一种气魄。

李健豪:作为文学名家,朱光潜先生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而是善于运用朴实简洁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将复杂难懂的道理讲得清晰明了,词语浅显,主题深刻。

陈登云:本文用词朴实却耐人寻味,说理深刻而不晦涩。仿佛一位老者讲故事,谈话式的说理,娓娓道来,令人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马文煜:本文用词通俗易懂、精准恰当又不失文雅。比如“心地太忙”“心界的空灵”“物界的沉寂”“物界喧嘈”“悠然遐想…‘默然相对”等。这些词语本身是朴实简洁的,组合起来则体现出词语使用的高雅之处,这也许就是大家名家的笔法之妙、笔力之健。还有一些词语意义相对或互补.通过映衬或对比.在娓娓道来间.全面细致又深刻明了地诠释了何谓“有趣的静气”。

陈紫悦:本文从“感受”一词写起,提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感受。接着,将“感受”进一步深化为“领略”.提出领略趣味的种种方法.由浅入深展开议论。最后提出应于“静”中领略趣味.巧妙地将“静”与“趣味”联系在一起,层层深入。大量运用对比、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再加上词语的使用朴实而不失生动.文章语言体现出深入浅出的特点。

老师:今天,我们主要通过赏析名家作品.了解了作家使用词语的“艺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做到用词精准,表达明确,主题深刻,深入浅出。

技法点睛

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章体现了他一直追求的创作风格——“深入浅出”.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朱先生在遣词造句方面追求的“谨严”精神,正如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有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白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这篇文章以“感受”入题.而后探讨“感受”与“领略”的区别.为了说理明晰.紧接着打了个比方:“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领略其中风味。”文中有多处写到词语概念间的区别.为了将深刻的道理浅显化.给读者扫清阅读障碍,作家在遣词造句上不矫揉造作.不晦涩难懂.在写作手法上多引用生活事例來打比方.这就是本着“谨严”的精神进行文学创作.这就是作家力求打造的“深入浅出”的创作风格。

【李金芝/供稿】

猜你喜欢

静气朱光潜用词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静气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怕站而不怕慢
顺势
沉静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