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枯燥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注入“活水”
2021-08-06朱妙平
朱妙平
摘要: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应试考试的重头戏。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文言文教学令人头疼。明明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课前备课,课上也着重讲述了文言文的知识点,可是一到考试,文言文部分还是失分最多,这种“燥费苦差”(文言文枯燥、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得苦、效果差)的现状成了很多语文教师的心头病。想要做好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改变教学模式,其次应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态;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笔者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课堂实践,笔者意识到: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文言文的解题能力,就必须给枯燥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活水”,使学生兴趣“活”起来,课堂质量才能“活”起来,才能全面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关键词:文言文 ; 教学;“活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0-121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想尽办法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字的含义,然后是句子的梳理。教师挥洒热情地满堂灌,学生听得呆板不明所以。虽然很多学生都会老老实实做好笔记,早读课也能按教师要求不断朗读背诵,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应试,达到教师要求,课下还是要花很多时间去死记硬背。面对这个情况,很多学生一到古文教学单元,就叫苦连天:“那些古文好难学啊,那些句子根本搞不通,注释上是这种意思,翻译后又不一样,搞得都不知道怎么学了?”更有部分中下层学生对文言文完全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花很多时间去记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干脆放弃,考试瞎猜;文言文这种“燥费苦差” 的现状成了很多语文教师的心头病。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笔者一直以改变这种现状为目的,不断地学习与进行课堂实验,笔者意识到:要想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解题能力,就必须给枯燥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活水”,渗透到教与学之中,才能全面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认真研读教材,找到突破口,把“文”的内容与“史”结合,串联丰富的历史文化
语文是一门发达的学科,它不仅限于对文本的记忆理解和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它还是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到近代毛泽东先生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可见,文言文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文化精髓。因此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单一把课文内容当做教与学的唯一内容,剔除历史对语文教学的辅助,而采用“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要求学生死记词语注解,硬背句子翻译,形成枯燥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详细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地啃下来,但这种教学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改变这种枯燥模式应该在文言文教学前认真研读所授课文,找到与课文内容相连接的历史文化突破口,然后把文言文教学的“文”与对应的“史”文化互相对照,互悟互解,串联成知识点;在教学时把课文内容用一条历史文化线索贯穿起来丰富的讲解,让课堂形成 “穿过历史线,吃透小古文”的新教学 。历史“活水”的注入,能够增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趣味性,增强想象力,使学生能在收获学习文言文的乐趣的基础上提升解题能力,文史本串联紧密结合的考题在近几年中考题中也时有出现:2017年考察了《出师表》课文分析理解的选择题,不正确的C选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就是一道涉及到文史知识综合题,选项中的“五月渡泸”是当时益州郡豪强雍闿和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趁刘备刚死的机会,拥兵叛乱反抗蜀汉,诸葛亮率军南征,渡过四川泸水,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悦诚服归顺蜀汉,不属于刘备临终托孤;如果课堂上教师把“文”的内容与“史”结合,串联丰富的历史文化,学生在学习《出师表》时还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就能很快选出理性思维的答案。
二、架桥铺路,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积极自主的方式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探究中,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并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因此,文言文学习应注入“授人以渔”的教学“活水”,让学生通过主动自由学习参与到学习中,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在文言文预习环节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提前自主进入到课文学习中来。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出师表》之前,笔者在预习环节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等多种形式查找《三国演义》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典故,了解诸葛亮,刘备、刘禅等人物,并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查阅到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学生探求知识的意识浓厚,小组争相回答,能说出《三国演义》是三国时期曹操(魏)、刘备(蜀)、孙权(吴)三个国家统治时期互相斗争的众多战争故事;学生把三个人物了解透彻:例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他辅助刘备建立蜀国,北伐曹操。刘备三国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兵败后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死后儿子刘禅继位,称先主。刘禅成了蜀汉第二位皇帝,他昏庸无能,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灭亡……以架桥铺路的形式切入课文教学,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理解背景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言文,比逐字逐句翻译基础再去理解的“满堂灌”形式相比,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三、触类旁通,突破文本,归纳整理知识导图,使文言文知识系统化
文言文的课堂学习环节效率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理解才能透彻,但课下文言文知识点的记忆工作是庞大的,尤其對于部分记忆不是很擅长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知识的累积可能会出现断层,相似课文混淆的情况。虽然很多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后,都有线性的思维图示板书呈现,让学生完全理清学习思路,但如果学生要一篇篇去背诵巩固,复习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机械记忆,成效不大;最好的方法是在文言文复习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触类旁通,突破文本,归纳整理知识导图的方法,把文言文知识网络系统化,这也是为文言文考试得分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归类理解掌握文言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将内容可视化,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三文言文复习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对文言文知识进行内化整理,在第一轮复习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先要捋清文言实词、课文内容、作品主题、写作手法等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布置学生按教师要求把同类的文体归纳整理好并设置直观具体的知识导图,系统化的知识导图设置要求小组参与,互相融汇知识体系,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去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归纳整理设计出的知识导图才更加全面;庞大枯燥的文言文复习在设置出几个大系统化的知识导图后,简单的方法学生就能更加全面掌握文言文内容,并能时时温故知新。以下是初三第一轮复习课笔者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的部分文言文系统知识导图:
②大系统知识导图
综上所述,宋朝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文科综合大趋势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已经向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部编教材中文言文比例的大幅度增加不仅要求我们更多的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更是对我们应试的一大挑战,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文言文教学“燥费苦差”的弊端,帮助初中生克服“畏惧”文言文的心理,应对挑战,给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的文言文教学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陈华.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实效[J].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2(12):49-50.
[2]桂正立.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教学[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2(71):347.
(作者单位:惠东县白花联进中学,广东 惠州 51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