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发展规划为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

2021-08-06宋琼江华丽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宋琼 江华丽

摘   要: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本文从高质量人才的基本要义入手,分析了高质量人才的内涵和在实践中的重要评价指标,结合代表地区对相关高校、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调研访谈结果,进一步论证阐述了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职业规划教育、学习内生动力激发、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及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需求分析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质量   高质量人才   职业发展规划

一、研究背景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度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与之相应的,我国各地争相开展“人才争夺战”,对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持续探索和改革,包括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加强实习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一套相對有效的培养机制,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支生力军和后备支撑力量[1](28-34)。

二、高质量人才的基本要义

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需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质,具备正确的政治追求和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和突出的社会实践和发展能力[2](17-23)。

从定义上看,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同样地,人才的培养质量当然必须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基本前提。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环境,衡量高质量人才的具体标准与要求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类高质量人才,首先必须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必须经得住人才市场的检验。只有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发展需要、推动用人单位和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才是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3](93-97)。据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显示,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市场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的多元化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显著。

三、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问题

基于实际调研访谈和相关文献分析,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方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对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不够、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欠缺等方面。

第一,对知识得到传授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主要表现为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尽管课堂授课可以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到高度浓缩的专业理论知识,但这种“被动式”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实际应用。第二,对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重“补丁式”指导、轻系统方法和逻辑思维训练。这种培养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但长期来看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4](55-64)。第三,面对真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重理论研究、轻实习和调查,尤其是相对缺少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调研访谈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基础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学习力和意志力较差,尤其是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口头表达、文字表达等基础能力不足。第四,重学术能力培养,轻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周文辉等对109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57067名研究生调查发现,研究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不到60%,近90%的研究生对自身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80%以上培养单位的就业服务人员缺乏职业规划与指导的专业知识,尚未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5](41-47)。

四、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举措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培养“能干事、想干事、干得成事”的稀缺人才,推动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有效匹配。

(一)根据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

总体来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人才能力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学和审美等;二是道德能力,包括勤奋、坚强、诚信等[6](102-107)。要满足这些能力培养的需求,建议培养单位结合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在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筑牢科学研究基本功的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行业和工作所需具备的基础工具使用方法;建议采用课堂授课+课外实践活动方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连接,通过增加实习实践和参加社会调查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相关企业和行业的认识,确定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职业规划,有意识地锻炼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增设素质课程并实行学分制,对综合素质教育水平进行专项考核。

(二)加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很多研究生在毕业找工作阶段才意识到对意向职业几乎不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无法给出科学评估,导致他们在择业中有困惑和焦虑,包括因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焦虑与烦躁、面对不同录取通知书却难以取舍、难以面对求职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异常薄弱的残酷现实等。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此,建议培养单位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将“职业导航”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尽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帮助学生实现更精确的就业[7](41-43)。

(三)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强调知识传授转变为强调能力培养。

充分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以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为核心,从突出教授知识转变为突出增强能力[8](95-102)。围绕价值观、学习观、就业观、沟通技巧和心理抗压等不同主题,邀请优秀校友代表或身边的优秀学生代表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强化理想信念,激发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看到成功的不同可能性,培养结合自身特点与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源动力。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找到新的人生目标,并以此为引导,加强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四)加强过程管理,将导师第一责任制与辅导员指导责任有机结合。

尽管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第一责任制,但由于导师的个人精力和时间限制,致使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加之,无论是研究生导师还是高校辅导员,因缺乏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储备,指导学生能力参差不齐[9](91-93)。为此,建议培养单位在明确导师第一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完善计划与目标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每学期为期限,由导师与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同时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的培训,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队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专业辅导。

(五)加强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大数据分析,在培养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建议由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牵头,联合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培养单位,定期组织专班,对行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等信息进行深入且持续的市场调研,获取更准确的市场需求数据,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建、培养体系的科学制定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实际上,培养方案长年“维持原貌”,并不是培养单位不想更新,而是缺乏对人才市场的深入了解,难以基于市场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彻底迭代。但是,如果学校开展成体系的市场调研,既可以集聚資源,又可以形成品牌,更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和服务质量。基于对行业和企业需求大数据分析结果,有助于推动各培养单位与对口的用人单位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合作机制,为意向行业和企业提供人才委培定向培养,解决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就业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满意度[10](11-13)。

五、结语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今后五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展要靠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靠人才,培养能否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面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的情况,高校各培养单位需充分尊重市场,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以提高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牵引,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健武,周毅,田雅芳.以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3).

[2]李占华,朱艳,姚霞,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4).

[3]陈元元,李文英.日本法学博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借鉴[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

[4]朱玲,王凤姣,龚蛟腾.MLIS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培养[J].图书馆论坛,2020(6).

[5]周文辉,黄欢,付鸿飞,等.2017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9).

[6]谢治菊,朱绍豪.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7(4).

[7]赵朋.产学研融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3).

[8]荣利颖,邓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教育研究,2018(9).

[9]柳礼泉,杨葵.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

[10]孙伟.世界一流大学博士学位质量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8(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大学“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重构”(编号:413100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