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文文本的切入角度
2021-08-06季守亮
季守亮
摘要:文本阅读教学可以从文题、背景、字句、写法等方面入手,这样就能找到打开文本阅读的金钥匙,可以为我们的文本阅读开启一扇门窗,找到一条捷径,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获得阅读的无穷乐趣,彰显语文阅读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文题 背景 字句 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怎样切入文本呢?从哪种切入角度更新巧、更经济、更快捷,以便引领学生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有创意的解读,从而扩展文本的宽度,增加文本的厚度,挖掘文本的深度,获得阅读的最大效益呢?不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下面几个角度试一试。
一、從文题着手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表明文章的内容,或暗示文章的中心,或巧设悬念,或提示线索……好的文题,简明生动,形神兼备,犹如一面旗帜,为我们的阅读指明了方向。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往往能破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信息。
比如:《再塑生命的人》《中国石拱桥》《壶口瀑布》《蒲柳人家》等,这些文题都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植树的牧羊人》《最后一课》等,题目都设置了悬念,预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欲读为快。
我们可以尝试下列做法:
(1)根据文题提问:比如《散步》,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谁在散步?在哪里散步?为什么散步?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谁处理的?怎么处理的?顺着这条线不断地发问,文章就会越读越细、越读越深、越读越明。
(2)试着换个文题再提问:比如《秋天的怀念》换成《回忆我的母亲》,比较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我们会发现,文章开头写母亲爱花,结尾写菊花烂漫、泼洒,以“花”来诠释母爱的内涵,由“母爱”的内涵引申出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索,并上升到“活着的意义”的哲学思考,含蓄深刻。换个标题,有时会换出一番新的天地,既能启发思维,又能激发阅读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一扇窗,往往都是以精准的词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它立意高妙,有着鲜明的阅读引导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从文本的标题入手,往往可以牵引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在教学中,从文题着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背景着眼
背景是写作的缘由,好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灵感的再现。因此,阅读这些文章时,可以从文章的创作背景着眼,曲径通幽,“诵其诗,读其文”,知人论事,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拓宽文本内容的外延,解读出一翻新意。
如《陋室铭》一课的教学进入第三个环节“探究主题”时,可设计这样的活动:陋室虽简、虽偏、虽陋,但室主人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弹素琴,阅金经”怡然自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发言展示,老师出示背景材料(屏显)。
这是一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刘禹锡因变法失败被贬和州通判。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半年时间,三易其房。开始刘禹锡怡然自得,写诗怡情,满不在乎,第三次刘禹锡想到知县如此欺人太甚,便慨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文章,并请人刻在石碑上,将石碑立在门前。
人世沧桑,那位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所作《陋室铭》一文,却烛照千秋,流传后世,“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刘禹锡在文末借孔子的“何陋之有”发出了惊天一问,震耳欲聋,是愤慨的反击还是铮铮傲骨?再读课文那种自然的底气,昂扬的正气,安贫乐道的志趣,高洁傲岸的襟怀,不禁让人心生向往,肃然起敬!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思想经历,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解读文本。
三、依字句入文
嵌在文本中的一些文字,往往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可于无声处起惊雷,于平静时起波澜。抓住它,就拿到了一把文本解读的金钥匙。
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的“清”字。
这首词开篇点“乐”,结句言“清”。“乐”因“清”生,“乐”去“清”至。贯穿全词的愁绪因“清”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龙”成“睛”现,创设出了“凄清阴冷”的意境。
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解读:
活动设计:(1)找一个字,找一个最能打动你的字。
(2)至少说出一个打动你的原因。
(3)学生可自由发言,师生共评。
学生分组探究、交流,老师顺势引导到“清”字上。
这样的解读引导,从关键的字,牵出相关资料,引出了对诗人的进一步深入的解读,融人、事、情、意、境为一体,缘于文本,宽于文本,发自学生内心,来自学生自主,不仅解读出了深度,也解读出了个性,而促成实现这一切的,就是抓住了这个点睛之字“清”字。
从小处着手,抓住文中那些有特殊意义的字、词,轻轻地,我们就可撬动全篇,读活全篇,读深全篇。这些独具魅力的字、词犹如镶嵌在文章中的一粒粒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去发现!捕捉到它们,就可以打开文本解读的大门,走进文本的幽深处,体验文本阅读的意外惊喜,以实现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四、循写法谋篇
表达中心需要一定的方法,写法是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的文本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从此着手切入文本解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文本阅读方法。
以《木兰诗》为例,这是一首叙事诗,主要情节有:决定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十年征战,受封辞官,还家与亲人团聚。由情节着手,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对文本中心的理解:
师:本文情节有的写得详一些,有的写得略一写,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探究,并自由发言)
生1:“十年征战”写得略一些。如果详写,那题目就应当改成《花木兰传》了。
师:你真幽默!就是说“战争”不是文章的重点?
生2:我认为文章的重点是刻画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师:表现人物,看来你已经确定了。表现木兰的什么呢?
生3:她很有主见,很果断,爱父母
生4:她英勇爱国,深明大义。外敌入侵时,她毅然停织,代父从军。
生5:她不贪图功名富贵,很淳朴善良。
生6:她机智勇敢,勤劳,喜欢自己的女儿形象。
师归纳: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总结为:课文重点在于表现木兰的美好品质、歌颂她的美好形象,而不是写战争的紧张激烈。所以,详略是由文章的主题决定的!
纵观全文,除了上面的几种切入角度,我们还可以从文本的结构、顺序、线索、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展开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文本解读要讲求整体性,有立体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站在高处,小步、轻移、快进。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分层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以获得阅读的最大效益。巧妙地切入角度,可以为我们的文本阅读开启一扇门窗,找到一条捷径,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获得阅读的无穷乐趣,彰显语文阅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蒙利明.初中学语文教学研究[J].读与写:中旬刊,2016,(09).
[3]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