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

2021-08-06李玉环

文理导航 2021年20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李玉环

【摘 要】在较高社会期望,师生“不对等”的地位背景下,中学教师面对的是个体成长最动荡的青少年阶段。高压与长期低频的应激状态,使得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频出。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树立积极的认知风格、培养积极情绪和训练积极行为习惯,来调节身心健康水平,获得职业幸福感、愉悦感和满足感,更好的引领青少年的成长。

【关键词】责任边界;积极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行为设计

当前,教师的责任边界被无限扩大,学生一有些“风吹草动”,首要推敲的是教师有没有责任到位。道德层面我们定位为师生平等,而法律层面师生是不对等的,教师作为成年人一方必然担起更多的责任。教师因此背负起了沉重的精神压力。频繁的检查、打卡任务、冗杂的日常管理,正耗损着教师的心理健康。近年来教师心理不健康检出率正逐年增加,抑郁、焦虑、躯体化等症状检出率居高不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虽然早有学者注意到“为什么教师心理健康率低却一直不能引起重视”,时至今日依然是没有解决,陷入了“年年调查年年低,年年未解决”的循环怪圈。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其“外求”不如“内寻”,即教师自身的重视,积极自主的采取有效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20世纪末,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并将它定义为“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认为其意义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主观层面的个人积极情感体验,二是个人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三是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本文将从这一思路入手,探讨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路来维护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概述

早在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超平博士领衔,通过新浪网发布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检出率均到达70%,明显高于中专、本、专科院校教师的检出率,中学教师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有38.50%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只有28.8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在该年份近四成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2015年赵云龙在研究中发现,近20 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代的增加逐渐下降,即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可见,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并未随年代推进而改善。

2.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1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层面原因

首先,社会期望不够合理,教师角色定位失当。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长足实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大背景下,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公众在通识上就认为个体只要接受了足够、良好的学校教育,成才是必然的事,较少考虑到社会教育、历练实践、机遇与社会趋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高期望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角色被严重异化,代表做法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不成熟的理念,将教师能力无限放大、完全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束缚了多少教师的创造性做法和“因材施教”之心,只能着眼于高分、高中。“高期望-低地位”的社會层面的现实因素,引发了教师强烈的内心冲突、不平衡感及高压、高焦虑状态。

2.2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组织层面原因

随着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每个学校又根据校情制定了详细而繁复的评定及考核方案,教师除了完成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去应对各种考核与评比。学校在制定考核方案的时效性、延续性及公平性上,常常不能合理变通,使得教师疲于应付,会滋生一些不满或失望等情绪。在疫情等特殊时期,每日晨午检、陪餐、午休、晚自习、线上线下家访等,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师群体普遍是心理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免会产生消极悲观、职业倦怠等不健康心理。

2.3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人层面原因

教师个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难以从发展或长远的视角看待工作压力或职业理想;未养成成长型或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去面对工作中的变化或阶段任务,容易诱发失望、无助、抱怨等情绪。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如内向、悲观、消极,遇到事情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不能及时的进行自我调节等,也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教师也是单个家庭中的一员,来自经济、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压力,着实考验着个体的抗压能力。

2.4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职业本身原因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化、核心素养等这些教育浪潮之下,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高。教师这一职业,属于助人型、情感型劳动,是单方面的付出关怀与呵护,接收到的反馈难以对等、且多会延迟。长此以往,会造成情感衰竭、去个人化等职业倦怠问题。同时,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属于滞后性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与成才常间隔数年甚至数十年,教师能获得的成就感有限,得到的滋养也是不足的。

3.运用积极心理学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3.1建立起积极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强调从国家、社会与家庭三个方面来建构积极的环境组织系统,从而促进个体获得幸福感和积极人格的形成。中学教师要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己内在的支持系统。教师职业特点属于情感型劳动,工作内容是与人打交道,持续的助人行为势必是长久的付出工程。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能量回填,进行情感补给,难免会引发职业倦怠、身心疾病等问题。最好的能量补给方法就是拥有稳定的支持系统。来自社会、家庭、朋友、同事的物质支持、情感支持或信息支持,有助于教师对环境形成安全、稳定的评价,从而拥有正向的自我认同和积极体验。如参加特定的团队、每周有固定的活动或与亲人朋友见面、拥有良好的同事关系、形成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户外运动等,在类似的活动中增强与外在的联系,疏通了内外交流的纽带,获得积极的内外心理环境,得到良好关系的滋养。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谈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