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冷冻精液技术应用探析
2021-08-06金强
金强
摘 要: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生猪稳产保供成为保障民生的大事。高效的繁殖效率是猪场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而人工授精能显著提高猪的繁殖效率。本文从猪冷冻精液的制作、解冻和输精等方面闡释了猪冷冻精液输精的全过程,以期对猪冷冻精液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猪;冷冻精液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81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3-0044-02
人工授精是提高动物繁殖效率的重要方式。由于猪冷冻精液不像牛羊冷冻精液那样可以快捷和方便地生产,其使用和推广效率不高,制约了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成熟的猪冷冻精液产品,但是其精子活力和受胎率与正常交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猪冷冻精液技术的发展进步明显,部分产品已经成功推向了市场。本文通过阐释猪冷冻精液的生产和使用,以期对猪冷冻精液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积极借鉴。
1 猪冷冻精液的制作
1.1 精液采集
制作冷冻精液首先要进行精液采集,精液采集分为手握采精和自动采精两种。精液采集后不能马上稀释,也不能放置太长的时间。假如精液长时间未稀释,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影响精液质量。
1.2 外观检查
精子外观检查是通过视觉、嗅觉等对精液的形态和气味进行判定。正常精液呈乳白色,精子密度越低颜色越浅,假如生殖器出血或者化脓感染,精液的颜色会变成暗红或者土黄色。正常精液带有一定的腥味,每次射精量达到400 mL左右才可进行冷冻[1]。
1.3 显微镜检查
用显微镜检查精子活力的指标包括活率、形态和密度,精子的活率是指直线行驶的精子占精子总数的比率,数值越高表明活力越大。精子密度常用血细胞计数法和便携式精子密度仪来测定,根据精子含量可分为密、中、稀三种。血细胞计数法测定精子密度在临床上较常见,方法是将精液滴到盖玻片,用血细胞计数板对精子进行计数。这种方法测定精子密度较准确,但是消耗的时间长。便携式精子密度仪能通过计算机快速测定精子的密度,但是投入较大,一般猪场难以负担。只有形态正常的精子才具有生物学功能,形态检查能找出畸形和顶体异常精子,这两类精子不适合输精[2]。
1.4 精液稀释
精液稀释会影响精液的冷冻效果。精液稀释需要添加营养物质(葡萄糖)、缓冲剂(磷酸盐、柠檬酸钠)、抗氧化剂(维生素E、谷胱甘肽)、抗冻剂(甘油、乙酰胺)以及其他添加剂。精液稀释要保持相对平衡,根据精子的活率、密度适当比例稀释。
1.5 冷冻保存
猪精液冷冻常采用细管,其干净、冷冻效果好、便于贮运。液态氮是生产实践中最常用的冷源,具有冷冻效果好、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注意细管应浸泡在液氮中。
2 猪冷冻精液解冻
猪冷冻精液常用水浴解冻,解冻温度有 5 ℃、30 ℃和60 ℃。热水解冻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解冻方式,通常是将保存猪冷冻精液的细管从液氮中取出,然后快速放到水浴锅中解冻。解冻所需时间根据解冻温度的高低进行调整,解冻温度高,解冻所需时间短。猪冷冻精液解冻后用稀释液进行稀释,稀释前预热稀释液,预热温度为30 ℃左右。解冻后通过显微镜检查精子的活力。解冻液对精子活力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用安钠咖注射液[3]、葡萄糖、柠檬酸钠等配成的稀释液解冻效果好,精子的活力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3 猪冷冻精液输精方式
猪冷冻精液输精方式通常分为常规输精和深部输精两种,常规方式的输精部位在子宫颈,要求有效精子数达到30亿个以上,输精量100 mL。输精部位在子宫颈容易导致输入的精液倒流,造成精液浪费。研究表明,通过子宫颈输精真正到达受精部位的精子只有1 000个左右[4]。因此,为了提高授精效率,必须加大精子的输入量,保证精子较强的活力。深部输精的输精部位较深,包括子宫体、子宫角和输卵管。输卵管输精需要与微创手术结合。子宫角输精部位在子宫角三分之一处,这种输精方式费力,输精成本较高,对输精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常用于科研实验中,实际生产使用较少[5]。用冷冻精液进行配种常采用宫体输精法,方法是挤压输精瓶使橡胶软管在子宫内翻出,这样精液可直接通过子宫颈进入子宫内。这种输精方式所需输精量和有效精子数少,可降低输精成本。
参考文献
[1] 赵晶,王相国,齐晓龙,等. 猪深部输精技术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2):108-112.
[2] 陈映,朱淋,杨露,等. 不同输精方式和不同精液类型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2017,53(4):59-63.
[3] 瞿文学,孙红波,李步社,等. 上海祥欣种公猪站猪冷冻精液推广试验[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8,38(4):61-64.
[4] 周开锋,董胜华,张井清,等. 不同厂家猪冷冻精液应用效果的比较[J]. 中国畜牧杂志,2018,54(11):59-62.
[5] 陈辉. 猪冷冻精液技术在规模猪场的应用[J]. 中国猪业,2019,14(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