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2021-08-06黄友初
黄友初
摘 要: 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职业认识、职业意愿和职业期望三个维度编制职业认同调查量表,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三个维度编制职业认同影响因素调查量表,调查表明,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较为积极,职业认识的程度最高,职业期望次之,职业意愿的程度最低,且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职业认同在年级和性别的比较中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有教育实践经历职前教师的职业意愿显著高于没有教育实践经历的。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类因素都会显著影响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其中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家庭因素影响最小。为此,有必要在教育内外部通过相关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促进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提升。
关键词: 职前教师;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4-0099-(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4.011
教师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师范生和教育硕士是中国教师的主要来源,有必要对该群体的教师职业认同进行研究,厘清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师的职业认同,指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1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是教师个人在教育活动中积极态度的源泉,也是教师群体促进自我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对职业充满了热情,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才有更强烈的内在动力去追求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由于教师职业具有育人的特殊性,教师自身对职业认同的程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品性养成。
厘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构成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不同视角,学者们对其也有不同的阐述。例如,有学者从教师职业的感知与自我观念入手,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就是教师对自己身为教 师的概念。1 有学者从社会规定的角色标准入手,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学的个人维度和社会假定之间的张力,是教师自己怎么看待他们作为社会角色的看法。2 有学者从职业认同的过程入手,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体验并对这些经验、体验的感觉反复协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地对经验进行解释和再解释的过程。3 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对自身身份提出怀疑和反诘,从最初假定的角色走向实际的教师是谁的过程。4 这些都表明了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是教师在对职业认知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倾向性判断,它具有过程性、经验性和可变性。这也导致了构成的多样性。
为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进行了归纳和整理。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文献进行统计并对相近内涵进行合并,发现职业认识、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意志和职业期望这5个维度被学者认同程度较高。因此,本研究将以此为基础,编制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初始量表。在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根据教师的成长经历,结合范良火5和朱晓民6等学者的研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二、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1.初始量表的构建
根据职业认识、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意志和职业期望这5个维度的具体内涵,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教育硕士的基本特点,编制了测评初始量表。其中,职业认同的每个维度设置4—6题,共计25题;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每个维度5题,共计15题。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点法,职前教师根据自身的符合程度在1—5之间做出选择。
初始量表的明细如表1所示。
2.量表的项目分析
为检验调查量表的有效性,对112位师范本科生(以下简称师范生)和教育硕士进行了预研究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2.9%。将预研究结果分别采用临界比(CR)分析、相关性分析、一致性检验和共同性检验4种项目分析,发现两个量表共有7题未能达标,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在项目分析的六个指标中,量表的第12、13、16、17、30、35、38这7题分别有4—6个指标未能满足,需要删除。剩余33题组成修订量表,其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21题,重新编题项号1—21;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12题,重新编题项号22—33。
3.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检验修订量表维度划分的准确性,实施了第二次调查,对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评价各题目之间的关系以及题目间的共同因素。本次共发放回收19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约为97.93%。
在SPSS中经过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Bartle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KMO值为0.929,属于极佳和良好的指标,且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表明存在共同因素,适合做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以及最大方差旋转法确定问卷因子数及题目,要求因子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值至少在0.4以上、每个因子至少包含3道题目、一次只删除1道题目,每次删除题目之后用新的数据重新检验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修订量表中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期望的题目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但是職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意志三个维度合成了一个因素。由于每个项目因素负荷量大于0.45,累计解释变异量达到约65.299%>50%。这些都表明,教师职业认同量表采用三个因子的结构模型更合理。因此,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将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其中职业认识和职业期望两个维度继续保留,而将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意志所涉及的题目合并为一个因素,命名为“职业意愿”。
对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进行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和Bartle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KMO值为0.903,属于极佳和良好的指标,且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表明存在共同因素。通过对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分别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在家庭因素方面,四道题目共萃取一个因素,因素的特征值为3.025,解释变异量约为75.631%,每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在0.6以上,表示各题项的变量均能有效反映家庭层面的影响;在社会因素方面,四道题目共萃取一个因素,总解释变异量约为55.531%,有三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在0.6以上,但第29题的因素负荷量明显小于0.45,表明共同性不足,需要删除,删除后的解释变异量有效提升,达到了约72.979%,这表明剩余题项能较好反映家庭层面的影响;在学校因素方面,四个题目共萃取一个因素,因素的特征值为2.859,解释变异量约为71.482%,每个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均在0.6以上,这表明各题项的变量均能有效反映学校层面的影响。
经过因素分析后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具备了良好的结构效度,两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Cronbach α)系数值分别为0.949和0.901,信度比较理想,可形成正式量表。教师职业认同正式量表和修订量表一致,保留了全部21道测试题目;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正式量表,在修订量表中删除了第29题,保留了其余11道测试题目。对题目进行重新编号后,两个正式量表的题目和维度具体明细如表3所示。
4.调查对象与过程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调查形式。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23份,其中师范生207份,教育硕士316份;男生65人,占比约12.43%,女生458人,占比约87.57%。问卷调查同时,还对部分职前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职前教师职业认同调查结果
为了解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和各维度情况,对总体和各维度的调查均值与理论中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由于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点法,因此理论中值为3,得到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总体及其三个子维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都显著高于理论中值。这表明,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较高。职业认同总体程度值为3.834分,其中各子维度的认同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职业认识(C1)、职业期望(C3)和职业意愿(C2)。通过相依样本T检验表明,三个子维度的认同程度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如表5所示。
由此可看出,职前教师对职业有较为正面的认识,达到了4.255分的均值,显著高于职业期望和职业意愿。职业意愿的认同程度虽然显著高于理论均值,但是也显著低于职业认识和职业期望,通过访谈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职前教师还缺乏实践经历,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缺乏自信,对于教师职业还存在敬畏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前教师对职业的认同。
为更好地分析不同群体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以厘清职业认同感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从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不同性别、是否有过教育实践经历等方面对不同群体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具体结果如下:
(1)师范生和教育碩士的职业认同差异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略高于教育硕士,但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职业认识(C1)子维度,教育硕士的认同高于师范生;在职业意愿(C2)和职业期望(C3)这两个子维度,师范生的认同度都高于教育硕士,而且在职业期望(C3)维度还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00<0.05)。这表明,随着职前学习年限的增多,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正面的认识,但是对于职业的期望和要求的认同程度在显著降低。这种现象既反映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也表明了教师的专业价值还未得到有效彰显,与教师的职业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不同性别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差异
无论是职业认同总体还是具体的三个子维度,女性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都高于男性,但是在职业认识总体、职业意愿(C2)和职业期望(C3)这三个方面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只有在职业认识(C1)这个子维度上,女性职前教师的认同显著高于男性职前教师(p=0.044<0.05)。这个结果也验证了目前职前教师队伍中女生数量远大于男生,因为女性对职业有着积极的认识,也有着较高的认同,所以加入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也较高。
(3)有无教育实践经历对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
无论是职业认同总体还是具体的三个子维度,有过教育实践经历的职前教师都高于没有教育实践经历的职前教师,但是在职业认识总体、职业认识(C1)和职业期望(C3)这三个方面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只有在职业意愿(C2)这个子维度上,有教育实践经历的职前教师显著高于没有教育实践经历的职前教师(p=0.023<0.05)。结合访谈发现,教学实践经历不仅可以提高职前教师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期望,也让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更为明确和清晰,尤其在实践经历中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意愿,提高了他们职业行为的倾向性。
2.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分析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总体和各维度情况,对总体和各维度的均值与理论中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由于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点法,因此理论中值为3,得到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看出,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总体及其三个子维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都显著高于理论中值。这表明,家庭、社会和学校对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都会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的因素分别为社会因素(F2)、学校因素(F3)和家庭因素(F1)。通过相依样本T检验表明,三个影响因素子维度的认同程度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如表7所示。
由此可看出,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中,社会因素显著高于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家庭因素虽然显著高于理论均值,但是也显著低于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这表明,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尊师重道氛围等因素,对职前教师的教师职业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学生的经历也会对他们的教师职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访谈发现,在学生期间对教师教学、生活和学校环境的观察,以及对某位任课教师的深刻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此外,访谈中还发现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从事教师职业,也会对他们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但是,相比较而言家庭因素对他们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较小。
为更好地分析不同群体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厘清职业认同感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从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不同性别、是否有过教育实践经历等方面对不同群体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具体结果如下:
(1)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差异
师范生认为家庭因素(F1)、社会因素(F2)和学校因素(F3)对自身的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教育硕士(p=0.024<0.05)。对于社会因素(F2)和学校因素(F3)的影响情况,两个群体职前教师认同程度基本相当,其中教育硕士认为社会因素(F2)的影响程度略高于师范生,而在学校因素(F3)中则相反。但是,在家庭因素(F1)中,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00<0.05),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教育硕士。这些都表明,职前教师早期对职业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但是进入硕士阶段家庭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在降低。无论是师范生还是教育硕士,社会因素是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认同最为重要的因素。由此可看出,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创建良好的尊师重道社会文化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路径。
(2)不同性别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差异
无论是影响因素总体还是三个子维度,对不同性别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都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在总体上,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女性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影响程度大于男性职前教师,而且在社会因素(F2)和学校因素(F3)中也体现了这种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家庭因素(F1)对男性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程度大于女性职前教师。这些都表明,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不同性别职前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对女性职前教师的影响程度略大。
(3)有无教育实践经历对职前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差异
有教育实践经历职前教师在总体影响因素上显著高于没有教育实践经历的职前教师,在家庭因素(F1)和学校因素(F3)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在社会因素(F2)中这种偏高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访谈中发现,职前教师在实习中通过与在职教师的交流、在家教和教育机构兼职中通过与家长的接触,对教师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前教师对于教师职业总体认同较高,但不同群体和不同维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社会和学校对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都存在较大影响,而且对不同群体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区别,总体来说社会因素影响较大。为此,有必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体现其职业的外在价值。而在学校内部,授课教师需要为人师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同时也需要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教师专业素养。
1.营造尊师文化,促进教师专业社会价值的提升
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通过必要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凸显教师专业的社会价值;也可以通过扩大教师的话语权和教育改革的参与度,体现教师专业的自我价值。1这些机制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生源加入教师队伍,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价值可以从教育内部和社会外部两方面来衡量、体现。在教育内部,教师通过职业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其内在价值是以学生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而从社会角度,教师的专业活动能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的需求,它的这种外在价值必须以社会对教师物质和精神的反馈为衡量标准。1 教师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现实条件,它们既可以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制约。审视当代的教师专业价值,其外在价值还有待提升,不仅无法体现教师专业的外部价值,也影响到了教师的内在价值。2 目前,在部分地区教师的收入偏低,甚至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部分地区教师的收入与高物价也不匹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师的正常生活,难以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应当看到,只有当教师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体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实践价值。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为职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树立师德模范,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调查显示,学校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包括作为学生时受到教师的影响,也包括大学期间接受的教师教育。访谈中,多位职前教师认为,他们走上教师这条路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良师的帮助,让他们从差生变成了优等生,获得了自信;有职前教师认为,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喜欢上了学校的环境,尤其是看着学生成长的快乐,有较强的成就感;也有职前教师认为,通过有关教育教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提升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这些都表明,从小学到大学,每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都会对他们将来是否选择教师岗位产生重要影响。
为此,各阶段的任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为人师表,不仅要拥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热情,还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培养师范生和职前教师的高等院校来说,需要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针对性培养,只有教师自己感受到教育能带给学生一种精神的力量,他所教授的学生和教师本人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进而感染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3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引导,通过开展各项与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特色活动,如开展专家讲座、一线教师公开课以及举办教师训练营、教学技能比赛、微课比赛、支教活动等,以更好地提升职前教师的职业认识、职业意愿和职业期望。
3.明确素养核心,构建以能力发展为抓手的培养体系
本研究发现,职前教师在教育教学经历后,教师职业认同度会得到提高,在影响因素的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这表明,职前教师的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存在正相关。为此,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明确以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以教师能力的发展为抓手。因为教师能力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职前教师最为关心也最能深切体会的就是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从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入手,构建以专业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培养模式。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对教学实践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教师所关注的焦点。有调查表明,有95.07%的初任教师表示自己最需要或迫切需要提高的是教学能力,最受他们欢迎的课程是与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技巧学习、理论与案例学习、教学问题研讨、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和教学经验分享等课程。4 因此,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凸显教师职业的实践性特征。随着职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他们对从事职业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也会随之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也有了更高要求,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影响教师专业实践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深化他们的职业认识,提升他们的职业意愿,培养正确的职业期望。
Abstract: The degree of teachers career identit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 literacy. The career identity survey scale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s compil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career awareness, career desire and career expectation, and the career identity influencing factors survey scale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s compil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family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school factors.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career ident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is generally more positive,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career awareness, followed by career expectations, and the lowest degree of professional wish,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career identity in the comparison of grade and gender, but the career willingnes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educational practice experienc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out educational practice experience. Family, society, and school a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areer ident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among which social factors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family factors are the leas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ocial value and self-worth of teachers through relevant mechanisms inside and outside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career ident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s.
Key words: pre-service teacher, teacher career identity, influence factor
(責任编辑:申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