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不传云中信
2021-08-06飞扬
飞扬
为你读诗——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
回放,原来这首诗是这么来的——
李璟,你可能不知道,但你一定知道李煜,那位有“词帝”之称的南唐后主。而李璟就是李煜的父亲,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第二位皇帝。
这位皇帝和他儿子一样,多才多艺,能书善画,写词更是一把好手,最大的缺点是不会做皇帝。倒霉的是,偏偏同时代,又和他们距离不远的后周皇帝柴荣很会做皇帝,武力值更是蒸蒸日上。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可怕威胁,李璟很害怕也很担心。于是,他开始写词,郁闷着“青鸟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时间如流水一般悄无声息地滑过,李璟的担心早已变为现实,成为过去,唯有他的词还在人间流传。而我们在感慨着他的忧伤的同时,忽然产生一个很有趣的疑问——在没有手机、电话、微信、QQ的年代里,古人又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奇妙而浪漫的送信员
青鸟大约是传说中最浪漫的信使。据说,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专门负责为西王母寻找食物以及送信。其中它干的最著名的事儿就是送信给汉武帝,报告“西王母将要前来拜访,请做好接待准备。”
据说,鸿雁也兼职过这份工作。苏武曾经把帛书系到大雁的脚上,将之放飞——这大雁真的太会飞了,不偏不倚地正好飞到汉天子的射程之内,被汉天子射下。汉天子从而知道苏武根本没有像匈奴人说的那样早已死去,这才成功将苏武迎回。
还有,西晋陆机养了一条叫“黄耳”的狗,不仅把陆机的信送回老家,还成功帶回了回信。
当然,这些或是传说,或是附会。事实上,动物中从事这职业的很可能主要是信鸽。这种鸽子生来就有认路回家的本领,而且飞行能力强悍,能以80千米的时速飞行几个小时,再经过人们的驯化和培育,干起这活来自然更加得心应手。遗憾的是,它们可能没有那么聪明,不能像电视剧里那样飞来飞去到处送信。现实生活中,聪明的人们总是在离家启程时带上家里的信鸽,需要的时候再放鸽子回家。如果想双方通信,那就得两地都养信鸽。
然而,信鸽虽好,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谁知道它路上会遇到什么呢?因此,还是用人比较好。民间选择了托人带信,官方则有官方的办法。
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官方便设置了相对完善的“收发信”系统,即政府的公文由专门的驿使(现在称之为“邮递员”)负责送达。驿使或步行或骑马,中途累了还可以在驿站休息。驿站也由官方经营,除了接待驿使,还能接送官方人员。
自那以后,官方的这套“收发”系统越来越完善。据记载,盛唐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就有二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相兼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能送信,能送货,也能送人。总而言之,兴盛发达,井井有条。
如果你想象不出那是怎样一幅场景,不妨看一看影像。人们曾在甘肃嘉峪关发现了一座1600多年前的魏晋壁画墓,其中有一块魏晋《驿使图》画像砖,画上的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正纵马奔驰,看来送的是个急件。有趣的是,这位驿使没有画嘴巴,画中的深意在于——驿使送的一般是政府的公文,具有保密性,所以他还是“不长嘴巴为妙”。
啃松果时间——
古代中国人修建长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传递军情信息,传递的方法是烽火台点燃狼烟。虽称之为“狼烟”,实际并不是以狼粪为原料,而是主要采用了当地的植物,比如胡杨、红柳、芨芨草等。
三国时期,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邮驿法——《邮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