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中:乡村教育史上的那道亮丽风景

2021-08-06秦正业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队毕业生中考

秦正业

附中,通常是指大学在其下面附设的初级或高级中学,如“北大附中”“云大附中”“云师大附中”等。而这里所说的“附中”,则是特指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在农村大队(今村、居委会)完全小学上面附设的初级中学,如“清水附中”“满官附中”“期纳附中”等。目前,许多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中年以上人员中,就有许多就读这种附中的经历,不少现已退休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曾把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种附中的教育教学事业。作为一名曾经先后参与过这种附中的教学、管理和建设工作者的我,每当回想起那段充满青春活力的岁月,便常常倍觉心潮激荡、热血沸腾。

大队完全小学附设初级中学是建国以后农村人口迅猛增长的历史必然,是云南农村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情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起,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那时农村还没有强制实行性计划生育政策,每对育龄夫妇生育子女的数量不但不受限制,而且每个孩子一旦出生,生产队就给予相应标准的基本口粮保障,这就在客观上极大地鼓励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以致每对育龄夫妇生育五六个以上子女成了当时最为普遍的现象,多的达八九个,甚至十多个。这样,从六十年代初期起,为了解决大量适龄儿童入学的问题,国家采取全日制、半日制、复式制和一村一校、一师一校等形式,把小学办到了许多村民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全面扩大了农村小学教育。到了七十年代初,大量的学童便连续不断地从小学毕业,亟待进入初级中学继续学业。而在那时,即便是一个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县份,也最多只有两三所侧重以招收高中学生的完全中学,其招收初中学生的数量一般都较为有限,而且,大多数公社(现在的乡、镇)都还没有建立初级中学。这样,解决大量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继续学习的问题,就成了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永胜县的期纳公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当时的永胜县第二中学就地处该公社,但其招生重点是该校所辐射的南片区五个公社的高中生,每年最多只能为期纳公社招收两个教学班总共不超过一百二十名的初中生,而全公社八个大队的小学毕业生总数每年都在八九百名以上。于是,在大队完全小学附设初级中学的办学模式便应运而生,并且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这种办学模式便雨后春笋般蓬勃兴旺地发展了起来。

要办一所初级中学,哪怕是一个年级、一个教学班,绝不是嘴上说说就成的事,需要的是教室、教师、课桌、教具以及后勤等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然而,那时的集体,那时的人民,那时的教育工作者,就有那么一股不被困难所吓倒的冲劲,就有那么一种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初创之时,没有教室,要么就扩大小学各班人数、减少班数,以挤出一两间教室,要么就利用村里闲置的社队仓房或无人问津的庙宇,要么就腾用大队部的办公房屋作为临时教室;没有课桌凳,大队就买来或发动生产队捐来木材,请来工匠,现场解决,实在没有办法的,学校就号召学生自己带来。学生带来的桌凳虽然难免大小高矮不等、宽窄好差不齐,但毕竟可以让其安坐就读,继续学业;没有黑板,教师们就用石灰或水泥在房间两端的墙壁上抿敷一块,涂上墨汁便成;没有教具,教师们便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虽然做的粗糙一些,但毕竟可以满足教学之需;而任课的教师,则先从本大队小学中挑选文凭相对较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担任;没有后勤设施,教师们就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自己解决……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便艰难而充满活力地陆续开办了起来。随着逐年增班的迫切需要,在国家给予为数不多的经费支持下,或是在小学内,或是以大队(或生产队)社房为基础,或是大队无偿划拨一片集体土地,动员群众出资出力,逐步建起了一所又一所以土木结构为主的校舍、教师食宿等各种设施都十分简陋的大队完小附设初级中学。学校建起来了,学生招收进来了,每所附中由初一一个班发展到初二、初三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的学生总数都不低于60名,多的超过70名。有的附中在连续五六年的时间内,每个年级每年都招收了不低于60名学生的两个教学班。

有了校舍,有了学生,教师就成了关键,随着附中的建立和班级的增多,教师的数量也必须随之跟进。当时,附中的教师来源,除了采取继续从原有的小学教师中选拔和从每年来自中等师范学校的为数不多的毕业生中挑选外,就是从本大队现有的高中毕业生中遍寻社会人才,以民办、代课教师的形式遴选而来。总之,不管怎样艰难困苦,一所接一所的附中毕竟在各个大队迅速地创办了起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永胜县的期纳公社,八个大队竟建起了七所附中。

后据了解,不仅永胜县是这样,而且云南省的绝大多数农村县份都是如此。

无论是小学、附中还是完全中学,要办一所学校绝不仅仅只是有校舍、有学生、有教师、有课上就万事大吉了的。办学的根本职责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本任务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心身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紧接着就是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各行各业亟需大量人才。于是,高中、中专、大学也陆续扩大招生规模,整个国民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朝气蓬勃的喜人局面。与此同时,大队附中這种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在整个国民教育中获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继续对中专、大专及其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实行包分配工作的政策,作为农村的初中学生,无论是附中还是正式中学毕业,只要考上中等专业学校并顺利获得毕业资格,国家就包分配工作。从现实的角度讲,一个中专毕业生一旦被国家分配了工作,获得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就具有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就可以跳出“农门”,就可以成为人人羡慕不已、个个梦寐以求的“工作队”,继而进入终身不愁工作不愁收入而且“旱涝保收”的“人生保险柜”。可想,这对当时尚处较为贫困境地的农村学生和家长,该是具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多么巨大的期盼力,对全体教师具有多么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压力。

于是,初中毕业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和高中的升学考试(简称“中考”)就迅速地由各地(州、市)统一考试升格为延续至今的全省统考。全省统一的“中考”,既是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和高中的唯一通道,又是判别初级中学教育教学成果的关键标尺。因此,每年一度的“中考”就像一根无形的巨大指挥棒,指挥和引领着所有初级中学的毕业生,千军万马一起涌向“中考”这座联通人生天地的独木桥。

既然是全省统一的“中考”,那就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纪律,统一的录取分数线;统一的“中考”,表面考的是学生,实则考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办学实力。无论是教师水平高超、教学条件优越的正式中学,还是教师文凭相对低下、教学条件极差的大队附中,只要你有资格参加考试,就必须严格遵从“中考”的所有考试标准和铁定规矩。绝不可能因为你是“附中”毕业的学生而在录取时给予任何的照顾和优惠,当然,也绝不可能具有任何的歧视行为。

然而,与县级完中和公社中学相比,大隊附中各方面的办学条件显然都是处于劣势。单从任课教师的学历看,附中的教师全都只有中等师范或高中毕业文凭,特别是那些为数较多的民办和代课教师,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师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可以说大都是半路出家、临时上阵。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省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一方面,绝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通过“中考”升入中专拥有年胜一年的极度渴望,社会对学校打赢每年“中考”仗赋予超高要求的急迫期盼;另一方面,初中各科教材的课程内容、知识层次也在不断地更新、提高和完善,对任课教师知识含量和教育教学;此外,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和学生志愿,每年各大队小学毕业生中的大部分“尖子”生,都要被掐豆尖似地优先录入县级完中和公社中学后,剩下的才会被一股脑儿地录入附中……

但是,大队附中的教师们就是总有那么一口绝不服输的勇气,总有那么一股拼搏进取的不竭动力。

学识不足,他们就自强自励,下决心强化自学,恶补欠缺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经验欠缺就强化交流,就同科教师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学生基础差就加班加点,义务为他们增缺漏、补短板,学习劲头不足就走村入户,和家长一起给他们加油鼓劲、释惑解疑,以身作则地传授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和读书的技巧,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器具欠缺,教师们就齐心协力、因地制宜,用土办法予以补齐……

就这样,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中考”,不少附中的不少学生在省内外中专和地(市)、县高中的录取名单中榜上有名,而且被录取的人数还一年比一年增多,成绩也一年比一年更好。后来,丽江地区师范学校专门招考民办教师班,以解决部分民办和代课教师的学历和公办教师待遇问题,许多大队附中的年轻民办和代课教师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不少教师也通过函授或自学,获得了专科及其以上文凭。绝大多数年龄稍长的民办和代课教师也以优异的学识水平和优秀的教育教学业绩,通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转为了公办教师。后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强制实行,农村新生人口数量迅速下降,小学和初中入学儿童总数逐渐减少。此外以及各个公社(乡、镇)初级中学的普遍兴建,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大队(村、居委会)小学附设初级中学的办学模式才逐步退出了乡村教育的历史舞台。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里,一拨又一拨的大队附中教师,凭着他们持之以恒的拼搏进取,凭着他们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行,凭着他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凭着他们那么一颗忠诚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凭着他们锲而不舍的艰辛耕耘,在曾经给予广大农村孩童及其家长带来无限希望的大队学校附设初级中学这块教育田地上,创建了一道亮丽的乡村教育风景。

二十多年,两个代际。如今,毕业于大队附中的学生遍及于县内外的各行各业,有的创业于农村广阔天地,在发展新型农产业的道路上大展才能;有的开办农场、创办企业,领富着广大的乡亲;有的投身于经营或商海,成为德播一片的富贾贤商;有的倾心学问,绩至博学良师;有的留学海外,业绩不匪;有的履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勤恳为民;还有的职务及至教授、专家和处级厅级。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附中,那道饱含着那个特殊年代的美好记忆,而且永远亮丽在每个为之倾情奋斗过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个毕业生心灵深处的乡村教育历史上的亮丽风景!

猜你喜欢

大队毕业生中考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中考“三数”大扫描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