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代际互动的老旧社区更新治理模式探究

2021-08-06张若曦林怡张乐敏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张若曦 林怡 张乐敏

摘要:现阶段,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提升旧城片区老旧社区衰败的物质空间环境已成为必然趋势。很多老旧社区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低廉的房租,成为很多外来务工群体的第一落脚点。外来群体聚居地的人口组成冗杂、结构特性明显,整体生育率较高且多数家庭为“多代共居”,更新过程中单纯考虑“儿童友好”或“老年宜居”具有局限性,应构建“全龄共享”社区以实现全龄住户全生命周期舒适居住,达成代际良性互动。以厦门市塘边社区欣华花园更新改造为例,分析设计过程中基于代际融合的更新策略,并系统探究社区内活化培育人文关系的方法与重构治理机制的模式,总结“西部旧城更新提升”的有益经验,为老旧社区的更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案例参考。

关键词:代际互动;全龄共享;社区治理;老旧社区;社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05-0060-67 收稿日期:2021-03-16

作者简介:张若曦,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规划系副教授。

林怡,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张乐敏(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

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格局的基本形成,我國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同时,厦门市全力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强调厦门本岛人居环境的综合提升和社会治理机制的改进创新。湖里区提出“东部旧村改造,西部旧城更新提升”的发展建设思路,西部旧城片区则根据“政府引导、民企合作、共同缔造、循序渐进、综合提升”的理念指导更新。

本文聚焦于厦门市欣华花园,该小区始建于2002年,地处湖里区塘边社区,西至华荣路、北至湖里大道、南侧为湖里区人民法院殿前人民法庭、东侧为商业大厦,是厦门岛内片区。因其交通便利、租金房价低廉,成为了很多“厦漂”人的第一落脚点。小区内共700户,其中住户665户、商家35户,常住人口占比30%、流动人口占比70%。社区内人口结构冗杂,居民的年龄跨度大、地域分布广。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塘边社区活动空间和基础设施使用过程中存在“代际冲突”,单纯考虑“儿童友好”“老年宜居”型社区规划具有局限性。

本文针对塘边社区内存在建成环境差、基础服务设施陈旧、公共活动空间匮乏、居民归属感低等问题,依托全龄友好的规划理念,对社区环境进行包容性营建,实现社区空间重构、人际关系重组。如图1所示。

1 现状问题

1.1 物质空间矛盾

塘边社区欣华花园始建于1997年,二期于2002年完成建设,物质空间呈现高密、多样的特点。该小区总面积为1.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2.7万平方米,建筑密度约为18%,容积率高达1.9,空间紧凑密集。一期主要为78平方米的两房户型,二期主要为25~5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住区居民的人均建筑面积低于厦门市平均水平。社区内存在群租房及产权不明晰的现象,即多个家庭单位共用一处住宅、房产证件权属关系划定不明。此外在调研中还发现,因旧有的房屋无法满足居民正常的居住生活需要,社区内还存在大量游离于规划管治制度之外的私搭乱建状况。综上,现塘边社区内存在居住空间逼仄狭窄、房屋产权复杂和居民私自增容挤占公共空间等物质空间矛盾。

1.2 基础设施缺失

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停车空间不足和配套设施陈旧。地上停车位52个、地下停车位45个及缴费停车位130个,共227个,车位比仅为1:0.32,不仅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且乱停乱放影响小区内居民正常出行,也造成了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如图2所示。

住区内较早建设的房屋为8层,但未安装电梯,给老年和儿童居民的出行及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社区内开敞空间数量较少,且多数土地裸露、杂草丛生、亟待修整,少量规划修整过的公共空间主要考虑青年群体,较少为儿童和中老年人群设计,活动空间存在使用对象单一、活动形式匮乏、安全美观性差、环境治理无序等问题。此外,社区内的市政设施陈旧老化、环境恶劣、线路交错、管理缺失。如图3所示。

1.3 人文关系破裂

欣华花园内流动人口占比大、来源复杂,社区内部存在地域抱团现象,居民普遍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缺少主人翁意识,且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物业服务公司与居民关系僵化,难以起到协调住区内部矛盾的作用。此前因回收选票数一直未满小区居民户数的30%,故十几年间未选举产生小区业委会。

在调查中发现,老人、儿童往往是社区活动的主力军,而青壮年往往与社区活动脱节,参与较少。通过实地走访及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欣华小区内存在三类典型人群:不方便活动的老人、带孩子的老人以及带孩子的年轻父母。其诉求多样复杂,各类人群均表示需要一定的活动交流空间,以供休憩观赏、放松身心。

2 代际互动理念

2.1 儿童友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发起《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中构建了5大目标(尊重、需求、设施服务、环境、游戏)。2018年,CFC官方网站整合并发布了儿童友好城市的定义,其中包括安全干净的居住环境,可使用的绿色空间,具有娱乐玩耍的场地等。黄军林等关注城市规划的儿童“包容性”,探索了以制度引导方法转变、以案例开展行动的面向儿童全过程参与规划的方法。陈天等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儿童友好导向的设计,注重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西方城市在探索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美国丹佛市打造“见学地景”(Learning Landscapes)模式,为儿童提供接触自然、认知自然的空间场所,寓教于乐;美国波特兰珍珠区则从政策框架、行动组织、空间营建方面,对儿童友好型城市进行综合营造;丹麦哥本哈根构建“点状游戏场”系统,将儿童友好理念贯彻到居住区级公共场地,提供与环境协调、与自然亲近的城市空间。

2.2 老年宜居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中指出老年友好城市的八个主题(户外空间与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社区参与与就业、交流与信息、社区支持与卫生健康服务)分别涵盖三个方面,即城市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支持。社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生活聚居点,也是老年人感知最强烈的空间场所,这些因素相互交叉、影响着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吴聘奇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背景,分析全龄化社区的演变路径,对老龄化社区提出分龄共享、空间拓展等社区规划重构手段。Elsawahli 等人指出老年友好社区主要包括社交活动和体育活动两方面的内容,且都表现出渗透性、安全性、可达性、便利性和促进步行等特征。如图4所示。

2.3 代际互动

对比“儿童友好型社区”和“老年宜居型社区”可知,两者的共同出发点是满足弱势群体的物质性和社会性需求,但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差异,老年宜居型社区侧重生活设施和养老服务的供给,而儿童友好型社区则更加看重社区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与《推动儿童友好的城市化》之间缺少呼应,难以衔接长幼跨代使用需求,应考虑各年龄段群体生活习惯的差异性,构建代际共居、良性互动的全龄社区,为居住在此的全年龄段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张璐等人以复合共享为出发点将既有社区进行全龄化改造,以方便出行为条件、交往陪护为核心、共同参与为抓手,进行混合共享和多元供给。李小云以包容性设计为指导,提出全龄社区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综上,应在物质空间上综合考虑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提出涵盖幼壮老全年龄段群体的设计策略;在社区治理中采纳多方意见、重构治理框架,并组织社交活动、强化社区氛围,以实现老旧社区中邻里的互动互助。

3 更新策略及治理模式

3.1 互助式更新策略

通过行为心理学相关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发现,老人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性,以此为出发点配置设施、组织活动,可以激发社区活力、建设真正为社区每个人所用的社区公共设施。儿童游戏时易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环境变化,老年人的观测心则可以看护儿童,保障儿童在公共活动中的安全并实现老人的被需要感。老年人生活中空闲时间较多,其内心渴慕儿童的活力与生机,故生理、心理上的老化促使二者互助共享。如表1所示。

老人和儿童在公共空间使用上呈现空间上的互补性与时间上的复合性,根据老幼群体使用公共空间的特征和需求,应以共融共享、代际互动为准则进行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并将看护型共享与参与型共享的策略相结合,营建全龄友好的社区空间。如表2所示。

3.2 实例研究

3.2.1 功能改造提升

针对欣华花园内原有服务设施配置和布局无法满足全龄需求、亟待提升的情况,在符合消防要求和满足社区居民安全出行的条件下,现适当减少绿化空间、改变停车位方向并利用闲置空间后增加车位30个。针对小区内原有道路较窄,增设车位后占地面积增加挤占道路空间的问题,小区内严格进行单行道限行,防止会车冲突。增设辅助设施、执行居民优先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更舒适便捷的社区出行环境。如图5所示。

3.2.2 设施品质强化

通过小区中心景观环境整治提升和体育公园的小微空间活化,将与看护型共享和参与型共享相结合,使片区自然环境按照代际共享理念进行优化,并设置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全龄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将儿童服务设施与老人休息空间结合设置,既保障了儿童游憩的安全性,又充分调动老年人的活动积极性,实现了空间上的完美契合。如图6、图7所示。

4 治理模式创新及探究

4.1 人文活化培育

通过积极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培育社区内部人文氛围,提升全龄居民对属地的归属感和参与感,通过社交活动的回归营造社区氛围。

现场通过向居民介绍初步构思方案,和居民一起探讨对于方案的看法并征求改进建议。针对欣华花园的体育空间需求进行探究,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进行投票,并通过意见栏收集意见,综合可知,需在体育空间中配置儿童篮球场、攀爬架、户外乒乓球桌、羽毛球场等运动设施。居民通过投票选择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二获得票数较多,其次为方案一,社区规划师采纳居民意见改进设计方案,最终推出最适合欣华花园人口结构的体育空间方案。如图8、图9所示。

4.2 党建引领治理

欣华花园实施“党建+服务”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成立“欣华花园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小区党支部。集结社区内部的党员干部组成党建队伍,调和社区内部与物业之间的矛盾。如图10、图11所示。

社区党支部会议也是社区中十分高效的议事和沟通平台,面对社區治理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可以召集社区各年龄层的党员代表一同参加决议,进行系统的商讨。并通过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基层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

4.3 治理机制重构

可通过重构治理机制,以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的方式实现社群重构,以社区规划师制度为引领,引导高校学生进社区、培育社区达人,从而带动社区全龄发展。如图12所示。

为了更好地征求居民意见,得到居民最真实的想法,并贴合社区内全年龄段群体的实际需求,由居委会推进、小区居民选举成立欣华花园业主委员会,负责小区内的各项管理事务。

由居民和物业共同管理维护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及卫生绿化,物业服务公司会定期进行场地清洁、设备检修维护;业委会可以监督场地使用情况,防治监管不到位或有人恶意破坏公共设施,并及时反馈使用意见。还根据居民活动实践制定居民使用时间,既可以避免打扰其他社区居民又可以提升公共空间利用率,从而达到代际互动的目的。现今,欣华花园内形成了业委会、物委会、党员志愿服务队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

5 结语

推进老旧社区更新改造,不仅应注重外部空间的环境提升,还应挖掘内因,根据全龄群体心理需求和社会生活需要,进行社区更新,并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强调符合改造和功能提升,以此激发空间活力、强化人文氛围、提升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Lehning,Smith,Kim.“Friendly”Initiatives:An Emerging Approach to Improve Communities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Journal of Policy Practice.2017.01

2.MARCUS C C, FRANCIS C. People places: 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Hoboken: John Wiley & Sons.1997

3.张守仪.儿童和居住环境.建筑学报.1990.08

4.黄军林 李紫玥 曾钰洁 等.面向“沟通行动”的长沙儿童友好规划方法与实践.规划师.2019.01

5.陈天 王佳煜 石川淼.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20.03

6.张璐 叶竹.基于老幼复合共享特征的既有住区全龄化改造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20.10

7.任泳东 吴晓莉.儿童友好视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上海城市规划.2017.03

8.王雨村 王艳春 王影影.全龄共享视角下苏州居家养老模式优化策略.规划师.2017.12

9.黄远鸣 吴雪飞.浅谈居住区绿地中老人与学龄前儿童使用空间设计.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05

10.吕元 曹小芳 张健.友好型社区老幼共享公共空间构建策略研究.城市住宅.2019.11

11.韩雪原 陈可石.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以美国波特兰珍珠区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6.09

12.张璐 叶竹.基于老幼复合共享特征的既有住区全龄化改造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20.10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