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中自由时间的利用

2021-08-06喻文德

中州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新时代

喻文德

摘 要: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一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生活。自由时间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以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的合理利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及时行乐、消费崇拜、纯粹消遣等滥用自由时间的行为将严重阻碍美好生活的实现。自由时间的合理利用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在美好生活建设中,人们应该自觉践行自强不息、崇德向善和乐于奉献等价值观,充分利用自由时间提高主体素质、探索生活意义和共建共治美好生活。

关键词: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自由时间;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5-0094-07

马克思曾经指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种自由时间作为必要的基础。”①自由时间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以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一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生活。自由时间为人们实现个人充分发展、探索生活意义和参与社会治理等提供了客观条件。自由时间的合理利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由时间日益充裕,然而,有些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着自由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由于价值偏失而滥用自由时间,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因此,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合理地利用自由时间,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自由时间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由时间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②美好生活是一种各美其美的自由生活,自由时间充分彰显了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在美好生活建设中,自由时间为“个人的充分发展”“产生科学、艺术等等”和“履行社会职能”等提供了广阔天地。

1.“个人的充分发展”:为美好生活建设孕育动力源泉

自由时间是个人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是劳动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劳动将是科学知识的直接应用,科学将变成直接生产力。”③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等观点是学界广泛探讨的主题,而“个人的充分发展”至今很少有人涉及。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理想,“个人的充分发展”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而“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分别构成了“个人的充分发展”的状态和内容。

“个人的充分发展”涉及个人的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能力是主体完成某一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包括个人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意志力等内容。在生产力的主体构成要素中,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能力是我们唯一的原始财富”④。没有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需要是人对外部对象的依赖关系。需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学习、创造和交往等发展需要,审美、休闲和消遣等享受需要。人的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⑤。在生产力的主体构成要素中,个人需要的充分发展和满足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⑥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凸显了人的社会本质,规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品质。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意味着从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关系逐步向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的转变——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方向转变。在生产力的主体构成要素中,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既是主体能动性充分释放的前提,也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保障。

个人充分发展的结果是一个全新主体的生成。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是生产力的主体要素,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个人的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将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绵延不绝的动力源泉。

2.“产生科学、艺术等等”:为美好生活建设输送精神滋养

就人类的生活总体而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美好生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结果。马尔库塞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中指出,“真正意义的发展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向度。如果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并以此作为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话,那么这种发展只能是异化的发展”⑧。“异化的发展”将严重阻碍美好生活的实现。如果说劳动时间与物质生产领域相对应,那么生产科学、艺术、政治、法律、道德等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自由时间的重要活动内容:“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⑨精神文明建设为美好生活建设输送了必不可少的精神滋养。

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是资产阶级独享的权利:“不劳动的社会部分的自由时间是以剩余劳动或过度劳动为基础的,是以劳动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⑩在社会主义社会,自由时间为所有人提供了从事精神生产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会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B11。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集合,即精神财富或精神产品,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道德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文化的性质而言,新时代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文化建设不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要大力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成为新时代人民日益迫切的需要。新时代,自由时间为人们从事脑力劳动提供了均等的机会,从而打破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食人”的阶级局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事相应的精神生产活动。

3.“履行社会职能”: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共建共治空间

在自由时间内,“不管这一时间是用于闲暇,是用于从事非直接的生产活动(如战争、国家的管理),还是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科学、艺术等等),——这一自由时间都是以劳动群众方面的剩余劳动为前提”B12。这里所说的“战争、国家的管理”就是“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履行社会职能”是资产阶级的特权。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履行社会职能”是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履行社会职能”即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包括表达个人意见、参与表决、社会监督、志愿服务等。自由时间为公众“履行社会职能”共建共治美好生活提供了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决策,这是新时代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申了这一社会治理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理日益复杂,单纯依靠政府的治理体系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的治理现状,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除了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之外,公众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治理由此变成公众广泛参与的生动实践,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的民主化、社会化。

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来看,美好生活建设不仅人人有责,而且需要人人尽责。在自由时间内,公众要自觉承担共建共治美好生活的责任。这里所说的共建,主要是指共同参与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事业建设。这里所说的共治,主要是指公众与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使社会治理变为公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监督。参与社会治理是公众共建共治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公众可以广泛参与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文明创建活动,参与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行为规范的制定,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矛盾纠纷化解活动,对就业、物价、养老保险、教育公平、环境保护等问题表达个人意见和诉求等。通过履行社会职能,公众不仅可以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公民权利,而且可以不断满足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当前美好生活建设中自由时间的不当利用

在生活与时间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B13就美好生活建设而言,对自由时间的合理利用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对美好生活和自由时间的正确理解。对任何一方的误解,都会导致自由时间的不当利用。自由时间的不当利用将严重阻碍美好生活的实现。下面着重探讨当前比较突出的滥用自由时间的几种生活形态。

1.活在当下:在及时行乐中自我放纵

从时间维度来看,人的生活有三个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对生活并非毫无意义,历史为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提供了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反思历史,总结生活的经验教训。现在是生活的重心。珍惜当下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每个人都应该脚踏实地,过好眼下的生活。未来是生活的愿景。生活不仅是活在当下,更要面向未来,深谋远虑,长远规划。但是,有的人误以为美好生活就是活在当下的生活,因而自由时间就是及时行乐的时间。

活在当下的生活理念最初源于佛教。在佛教看来,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唯有当下才是生命的实相,活在当下即身心一体的生活。近代以来,“活在当下”既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也是社会生活世俗化的结果。在社会生活世俗化的过程中,也伴生了一定程度的低俗化和庸俗化。“活在当下”注重生活的现实性和人本性,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生活仅仅停留于当下,既无视历史,也不顾未来,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及时行乐中放纵自我,既是对佛教“活在当下”的严重误解,也是生活本身的价值偏失。生活由此變得肤浅而平庸。对此,有学者指出:“‘活在当下成了今天很多中国人的终极追求。然而这所谓的‘活在当下远不同于佛家的‘皈依大道明心见性,虔诚修持圆满无碍,其积极内涵已被抽空,换之于及时享乐、不反思昨天、不憧憬明天的犬儒哲学。”B14

在及时行乐中放纵自我的背后是享乐主义的蛊惑。就价值取向而言,享乐主义是指仅仅追求感官快乐并以此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享乐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人沉迷于新技术所产生的视觉震撼力与冲击力,有的人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感观刺激与快乐,有的人在时尚潮流中寻求刺激与满足,还有的人在性文化和性生活中体验冒险和新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从社会心态来看,享乐主义者的共同特征是寻求新鲜的刺激感受:“生活中最伟大的莫过于激情和狂喜——去感受自己的生存——甚至在痛苦中生存——正是这‘热望的空虚感驱使我们去游戏——去厮杀——去旅行——去放纵自我,却又同时深感各种追求最主要的诱惑力,那就是与成功不可分割的激动。”B15在及时行乐中放纵自我是一种盲目享乐的生活。享乐主义不仅使人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身体俱疲、精神空虚,而且还有可能使人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享乐而走向违法犯罪。

2.尽情消费:在消费崇拜中自我迷失

消费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B16消费是人们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消费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消费,人还有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社会正义等理想性和超越性追求。有些人误以为美好生活就是尽情消费的生活,自由时间就是尽情消费的时间,将消费视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因而在消费崇拜中迷失自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人们的自我意识、身份意识、审美意识等逐渐觉醒。在消费文化的蛊惑下,有些人试图通过消费寻求自我实现和身份认同。一些人被时尚裹挟,以为消费了什么自己就能获得相应的身份和价值。就如马尔库塞所说:“人民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度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B17不仅如此,在消费文化制造的虚假需求中,一些人从单纯追求物的消费走向符号消费。符号消费超越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专注于商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商品的符号价值成了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主要动力。在消费文化所建构的符号世界里,“人们陷入了由形象、景观和拟象构成的游戏中,它们越来越隔绝着人们同外部世界的联系。人们更多的是同传媒、符号相接触,他们的意识日益为传媒发出的符号所渗透、所麻醉,陷入一种由传媒符号所构造出来的迷幻状态中”B18。

在消费崇拜中自我迷失的背后是消费主义的误导。就价值取向而言,消费主义是一种将消费视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在消费主义看来,尽情消费既是个人存在与价值的标志,也是美好生活的兑现。生活的本真存在和本来意义由此被遗忘和迷失,个人沉迷于由消费文化所虚构的价值幻象中——“我就是我所占有和我所消费的一切”B19。由消费主义导致的无节制消费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危及人的身心健康:“在暴殄天物和穷奢极欲的消费活动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B20

3.溺于所美:在纯粹消遣中自我沉沦

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正如查尔斯·泰勒所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人们有权利为自己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权利以良知决定各自接受哪些信仰,有权利以他们的先辈不可能驾驭的一套方式确定他们生活的形态。”B21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度的。有些人对个人偏好没有节制,从各美其美滑向溺于所美,把自由时间视为纯粹消遣的时间,在纯粹消遣中走向自我沉沦。

有些人认为,自由时间就是工作之余的闲暇,就是纯粹消遣。由此而来,有的人热衷于“虚拟生活”——或在微信中刷存在感,或在游戏里体验穿越冒险,或在网络中寻找爱情;有的人沉醉于赌博——三五赌友聚在一起或打麻将,或推牌九,或打扑克等,玩得天昏地暗以至于常常通宵达旦;有的人则宅在家里无所事事——或睡懒觉,或“葛优躺”,或久坐发呆等。自由时间的确包含了“闲暇时间”——具有休闲消遣的成分,但是,溺于所美、任性而为则让自由时间只有“闲暇”的维度,而没有了发展智力体力、社会交往、履行社会职能等“从事较高级活动”的维度。这样一来,自由时间的利用就变为纯粹消遣和消磨时间。正如鲍德里亚所说:“自由时间,也许意味着人们用以填满它的种种游戏活动,但它首先意味可以自由地耗费时间、有时是将它‘消磨掉,纯粹地浪费掉。”B22在纯粹消遣中自我沉沦的背后是价值虚无主义的作祟。价值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一切既定价值和意义的价值观念。在现代化过程中,资本逻辑消解了意义世界和崇高价值,价值虚无主义这一现代性幽灵由此而来。缺乏价值根基和意义支撑的现代人,实际上被抛入虚无主义的价值真空。由于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和对崇高价值的自行贬黜,人们只能是寻求纯粹消遣——与“常人”同爱恨、同苦乐,放弃自我反思和自我决断,从而走向自我沉沦。“常人”就是流行的价值标准和公众意见。这种“沉沦”并不是道德上的堕落,而是对个人偏好难以自拔的沉迷。价值虚无主义严重消解了美好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核心和意义总是一再从人们手边滑落;人们越来越少获得确定无疑的满足,所有的操劳最终都无价值可言。”B23在纯粹消遣中,人们在尘世中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没有人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生活,生活由此陷入意义危机。

三、合理利用自由时间建设美好生活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B24。滥用自由时间等于浪费财富,实际上也就损毁了美好生活赖以实现的现实根基。针对上述几种滥用自由时间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合理利用自由时间,建设美好生活。

1.学而不厌:充分利用自由时间提高主体素质

主体素质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知识、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质等。主体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受主体素质的制约与影响。譬如,人的情感对主体活动起着发动、调节、激励等作用,是主体活动的直接心理动力。黑格尔曾经指出:“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B25可以说,主体素质是主体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主体层面来说,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了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要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必须大力提高主体素质。有学者指出,“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B26。同样的道理,没有高素质的主体,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主体素质是美好生活建设的主体基础。因此,学而不厌,充分利用自由时间提高主体素质是美好生活建设的奠基工程。

学习是指人们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技能和品格等以提升主体素质的过程。学习既是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主体的一种见贤思齐、自强不息的品质。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社会要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价值观。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思想观念的交融交锋等,我们必须永不知足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

首先,要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B27。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持续支持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要根据自由时间的特点,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自由时间中,人们可以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尝试各种不同的职业生活。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那样:“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B28

最后,要从主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譬如,近年来,移动支付广泛使用,一些中老年人由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购物、理财等方面遇到诸多不便。尽管社会从保护中老年人的权益出发,要求商家为中老年人提供传统支付方式,但是,相对于传统支付方式而言,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等诸多优势。如果中老年人坚持学习,熟练掌握移动支付技术,将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不过,对于某些因视力、听力、行为等障碍而影响学习的中老年人来说,也不能强人所难。

2.渊思寂虑:充分利用自由时间探索生活意义

生活意义是美好生活的灵魂,没有意义的生活是空虚无聊的,因而不可能是美好的。生活意义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种价值追求,是生活得以延续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要面临“为什么而活”的困惑。“为什么而活”就是对生活意义的追问。探索生活意义是生活的重要维度。正如诺齐克所言:“一个人按照某种总体的计划塑造他的生活,也就是在赋予他的生活以某种意义。只有一个有能力如此塑造他的生活的存在者,能够拥有或者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B29由此看来,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发现和体验生活意义的过程。在美好生活建设中,探索生活意义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使命。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经指出,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因为有思想而伟大”B30。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思考是人的基本认识能力。思想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理性思考的产物,也是人类尊严和价值的源泉。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每天探讨德性以及相关的问题,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至高之善,没有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B31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们应该从价值反思中获取生活意义。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人只顾赶路,只顾享受生活,无暇顾及生活意义。与此同时,一切都来得太快、变化得太快,“流动的现代性”使得人们难以把握生活意义。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我们的灵魂落在了身体的后面,生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意义危机。

自由时间为人们探索生活意义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自由时间内,渊思寂虑是人们探索生活意义的重要方法。渊思寂虑,即深入而冷静地思考。所谓深入思考,就是要深入生活世界,充分反思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不要被假象和乱象所迷惑;所谓冷静思考,就是要直面内心,充分沉淀自我,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目标,而不要被“常人”的意见所左右。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生活意义在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呈现。财富、自由、幸福、德性、荣誉、功勋等都可能成为人们所追寻的生活意义。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社会要倡导一种崇德向善、止于至善的价值观。至善才是生活意义的最高目标,至善即最高的善。作为美好生活意义的至善,是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德性与幸福的统一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真实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尽管至善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目标,但是,我们不要因为难以企及而放弃努力。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地趋向至善。

3.志愿服务: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共建共治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积极参与美好生活建设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责任。志愿服务——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共建共治美好生活是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无偿的公益行为。志愿服务包含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志愿精神。在自由时间内,公众有权利做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之所以选择志愿服务,完全是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行为。所以,在这些志愿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奉献精神。因此,有学者提出,“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本质体现”B32。奉献精神的实质是公众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是公民公共精神的集中体现。公共精神是公民的一种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品质,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有学者提出,在美好生活建设中,志愿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凝聚民心、扶危帮困、改善民生和疏导民意等四大功能。B33实际上,就美好生活建设而言,上述功能只是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还蕴含着更为深厚的文化意义。志愿服务体现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体现了一种乐于奉献、积极参与的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是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思想道德基础。对此,有学者明确提出,“公共精神是社区公共生活必需的支撑性品质,反映着居民的基本立场、行为方式与准则,也是衡量社区是否具备共同体特征的重要变量”B34。因此,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社会必须大力倡导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的公共精神。

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微观基础。社区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善举,而且是社区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途径。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中,共建共治是手段,共享是目标。社区志愿服务在共建共治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当前,志愿服务的社区化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很多国家都鼓励公民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譬如,在美国,“社区志愿服务特别注重‘社区动员,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到确定事关社区的优先事项、资源、需求和解决方案等事务中,通过代表参与、好的治理、建立问责制和实现变革等措施,实现社区居民参与包括志愿服务工作在内的社区公共管理”B35。在我国,社区是公众生活的重要场所,因而也是志愿服务的重心。在自由时间内,公眾可以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疏导维权等方面,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把社区建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生活共同体。

自由時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自由时间的合理利用离不开真、善、美的价值引领,一旦偏离正确的价值方向,生活必然误入歧途。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B36在美好生活建设中,我们只有自觉践行自强不息、崇德向善和乐于奉献等价值观,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由时间,真正实现美好生活。

注释

①⑩B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5、215、2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4页。

③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5、3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5—586页。

⑥B16B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531、537页。

⑦B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4、200页。

⑧[法]埃德加·莫林、布里吉特·凯恩:《地球,祖国》,马胜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5页。

B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B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2页。

B14耿文秀:《“活在当下”的中国式解读》,《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年,第952页。

B1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第63页。

B17[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9页。

B18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

B19[美]弗洛姆:《占有或存在》,杨慧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5页。

B20韩震:《论商品记号的价值取向的转换——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B21[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页。

B2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0页。

B23[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8页。

B2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2页。

B26田芝健:《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光明日报》2013年1月28日。

B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03页。

B29[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B30[法]帕斯卡:《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郭向南编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204页。

B3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B32陆士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新华出版社,2017年,第273页。

B33谭建光:《追求“美好生活” 志愿服务大有作为》,《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12期。

B34张宏志:《城市社区公共精神的建构性路径——以上海“社区自治家园”建设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7期。

B35黄晓鹏:《美国志愿服务观察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2第11期。

B36[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3页。

责任编辑:思 齐

Abstract:Realizing a better lif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is a kind of high-quality life matching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ee time is the time that people can freely use outside of productive labor. The rational use of free time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abuse of free time, such as carpe diem,consumption worship and pure recreation, will seriously hinder the realization of a better life. The rational use of free time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value guid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life, we should consciously practice the values of constantly striving to become stronger, pursuing goodness and dedicating delightful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ubject,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jointly build a better life by fully using free time .

Key words:the new era; a better life; free time; value guidance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