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视域下学校“痕迹主义”及其破局

2021-08-06温富荣

新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留痕痕迹督导

温富荣

学校“痕迹主义”是造成教师负担的一大顽疾。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亮出了教师减负的尚方宝剑。随即,各级各地陆续发文,列出减负清单或出台减负举措,相继开启教师减负模式。但是,“痕迹主义”的问题由来已久,“减负令”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一、学校“痕迹主义”的形成机理

痕迹是事物经过留下的印迹,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衍生物,表格、文字、照片、视频等可视化材料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痕迹的可溯性、纪实性功能使其具有了工作管理的参考价值。实践证明,“有痕可查”“有迹可依”可以避免基层工作治理的主观随意性,有利于工作流程环节的梳理和调控,助推基层各项工作的贯彻和落实。但是,万事皆过犹不及,在检查、评估工作中过分强调工作留痕,以痕为绩,基层工作人员为获得经济效益、政治排名奖励或避免被问责等,就会通过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努力程度,留痕不留心,甚至弄虚作假人为造痕,痕迹管理异化成了“痕迹主义”。

学校作为基层治理的一个小系统,难脱“痕迹主义”的桎梏。以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为例,教育评估指标分为A、B、C三级指标,含“学校领导”“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管理”等5大类38项,每项评估指标又细化为少则两三条,多则八九条的评价要素,每条要素都列有相应的一系列必查材料。例如,A1学校领导B2管理机制C4运行模式与效益指标要提供“校务公开制度落实”等9种相关材料作为必查材料。对学校的管理过多地依赖书面材料,自然催生了学校“痕迹主义”的形成。

二、学校“痕迹主义”的不利影响

1. 滋长不良风气。“痕迹主义”将书面材料的多寡视为是否开展工作,是否开展好工作的关键甚至唯一评判标准,而非教育工作本身的实质内容。这导致只要材料做得好,实际工作做或不做一个样,甚至材料做得好的教师比实干而不在意材料的教师获得更多的实惠。在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支配下,教师们不去思考如何把本职工作做好,而是想尽办法把材料做好,刻意留痕、造痕、美痕,造成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比如家访,本来家访是促进家校沟通、实现家校良好互动的重要途径,家访后自觉记录下家长的特别建议或者深有感触的收获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工作。但是,“痕迹主义”硬性规定家访次数及家访时间、地址、学生、家长姓名、家访要点、家访效果、家访收获及家访照片等书面材料。此外,还有学困生辅导记录、读书笔记等大量诸如此类的痕迹管理材料。本来感觉到自己被强制时,人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并且这些工作真正的效果怎么样,是否实际去做无人考证,只要提供了相关材料就算做好了工作。这种“痕迹主义”不但不能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反而会让教师在身心俱疲之下不顾实际工作胡乱记录应付了事,工作痕迹两分离。甚至有个别“混日子”的教师专做表面文章,以材料代替实际工作,滋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之风。

2. 影响教育教学。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现实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师除了必须完成正常的备课、改作业、学习培训、教研活动、班团队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等系列工作材料留痕,还要完成名目繁多的标准化学校、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特色学校、教育装备示范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等创建活动材料,以及很多跟教育关联性不大却被摊到学校身上的事情材料。琳琅满目的材料,每一项都要有方案、有总结、有阶段工作安排和过程性佐证材料。为了完成这些材料,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加重负担的同时,也抢占了本该属于备课、改作业和做学生工作的时间,教學俨然成了副业,本末倒置,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学校“痕迹主义”的消除

1. 完善考评机制。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督导评估机制的不完善是学校“痕迹主义”泛滥的根本原因。“素质教育不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而是贵在落实。”况且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育成效的长期性等特征,使得教育教学行为产出不能像工厂车间那样形成标准化产能,短时间的督导评估难以发现很多隐蔽问题。现行的上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评价要素过多过细,包罗万象,加上督导评估本身又太过倚重材料,这就给学校为满足督导评估要求造痕、留痕提供了生长土壤。因此,需要完善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把结果性的集中式督导评估机制变成常态下平时性的过程指导制度,不固定时间,不提前招呼,随机临时选择学校,尽量摈弃查看材料的评估方式,深入学校实地了解、查看,变材料督导为多元督导,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调查访问,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引导,以实为绩,从源头上堵住“痕迹主义”的滋生。

2. 重塑理想信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引。思想观念发生了偏差,必然会带来行动及结果的偏差。学校“痕迹主义”的泛滥固然有其外部因素,但也不能否认参与其中的各级人员的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比如,在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中, “查阅资料”不是每项评估指标的唯一方式,不同的评估指标搭配有“听取汇报、核查数据、问卷调查、座谈了解、实地查看、走访、听课”方式中的一至三种不同的评估方式,但是部分督导评估人员官僚主义思想严重,懒政惰政,检查评估翻翻材料走过场,简单用材料代替实绩,促进了“痕迹主义”在学校的生长;而部分基层学校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投机取巧,专做表面文章,以虚假应对“务虚”,也助长了学校“痕迹主义”的蔓延。因此,需要重塑督导人员和教师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提升宗旨意识,践行好人民公仆的初心和使命,做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自觉抵制“痕迹主义”的侵袭,求真务实。

3. 落实减负举措。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转变工作作风,放下管理身段,增强服务意识,用实际行动切实执行中央减负令,少一些贴金式的创建活动;信任教师,给教师自主教育教学的权利,少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工作记录和抄抄写写的留痕性工作,把教师从材料堆里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校、教师。“让校长安心办学,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读书”,还校园一个清净安宁之地。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留痕痕迹督导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实施留痕管理 推进“两责”落实
积淀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