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教育才能忠于教育
2021-08-06关志强赵元龙
关志强 赵元龙
陈茂林,山西省泽州县人,1937年11月生,1963年从山西大学毕业,研究员,历任山西省教育厅普教处处长、省政府办公厅第四办公室负责人、山西省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和院长、《德育报》总编辑。
陈茂林同志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在他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中,始终秉持“了解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工作理念,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拒绝空谈,求真务实,将全部精力用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上。上世纪70年代,根据国家普及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他与教育厅的同事们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普及小学教育“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关键在教师,核心在领导”,这一工作思路得到与会同志的高度认可。事实证明,知道重点,明确难点,抓住关键,领导重视,对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尽快普及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调任山西省教育学院院长后,他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头等大事,倾其全力,努力落实。首要任务是解决教师学历达标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国家规定初中教师应有大专学历,高中教师应有本科学历。而山西省的情况是初中教师有70%、高中教师有60%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陈茂林同志打破常规,采取脱产进修与函授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严把质量关,经过多方努力,到90年代初期,全省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提升到90%以上。教师职业道德决定学生的成长,关乎到教育质量。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陈茂林同志力主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并且组织力量编写了《教师职业道德》教材。设立教师职业道德必修课,开创了教育学院系统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的先河。这一决策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教育教学能力是不少教师的“軟肋”,许多教师工作平平,不是专业知识有欠缺,而是业务能力不适应。根据这一现实,陈茂林同志大刀阔斧地坚持改革,从课程设置中挤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能力课程,各个专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分别开设了课堂管理、教法探索、学法研究、家校沟通、心理辅导、课外活动以及普通话、三笔字(粉笔、毛笔、园珠笔)等课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潮异常活跃。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何引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是许多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陈茂林同志清醒地意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于199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德育报》,并亲任总编辑。从1992年到2002年10年间,他亲自审批、修改的稿件达1250多万字。《德育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德育理念,报导德育信息,传播德育经验,树立德育典型,为全国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陈茂林同志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突出表现是认真勤奋,人称“老黄牛”。担任教育学院院长期间,兼课不辍,授课数相当于一个教师的工作量,先后讲授过《教师职业道德》《地方教育行政》《学校教育评价》《学校后勤管理》四门课,每门课都是联系实际,自编讲义,学生反映他的课“接地气,用得上”。除了学院工作外,他还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以及山西省伦理学会会长、中学校长协会会长、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评价协会副会长、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工作者书法协会副会长、孔子学会副会长等。对于这些社会兼职,陈茂林同志绝不是空有虚名,而是踏踏实实地设计活动项目,富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发挥它们应有的社会作用。1998年退休后,他又应聘担任山西省青少年校外教育协会会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普通高中建设专家组组长、远程教育专家组组长。虽然年近古稀,但是仍然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山西省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余热。他作为专家组组长参与了示范高中建设,历时七年,足迹遍及全省,不仅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为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
数十年的教育实践,陈茂林同志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他三次参加中美教育学术研讨会,两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均提交了研究论文。他先后担任《爱我中华》《中学实用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挑战二十一世纪》《中学管理教程》等著作的主编。个人专著有《家庭文化》《满怀深情说教育》《给校长的建议》《给老师的建议》《给家长的建议》《给学生的建议》等。“四个建议”创造性地构建了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这个小型教育环境,为教育的内部良性发展提供了极有见地的建议。这些建议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深受读者欢迎,成了校长、家长、教师、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受其伯父陈克绍(山西早期共产党员)的影响,陈茂林同志工作勤恳,生活自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无论职务如何变化,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本色,坚持廉洁自律,厌恶歪风邪气。出任教育学院院长后,他带领七位处长赴南方参观学习,不住宾馆住旅店;不进大饭店,专找小餐馆;能坐火车就不坐飞机;宁坐硬座,不坐卧铺。这种廉洁奉公、勤俭节约的行事风格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处长,处长们又把这种精神传给每一个人,体现在工作上,形成了教育学院良好的风气。1992年陈茂林同志的母亲病逝,他只身一人回乡料理丧事。几位同事知道后前来吊唁,他不仅拒收丧礼,而且要求他们当天返回太原。在请客送礼成风的年代,他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2008年,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德育报》社联合召开“陈茂林教育实践研讨会”,来自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120多人参加了会议。短短一天时间,有近40人作了发言,一致认为陈茂林同志的教育实践影响着山西基础教育的发展。他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体现了科学的思想性;他与时代相适应、与教育改革同步调的教育实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他以人格魅力与大家风范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体现了独特的人文性。
陈茂林教育实践研讨会结束后,他把自己生活的重点转移到了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上,想为后人留下一些真实的经验与教训。从2011年到2014年,他与长治二中原任校长缑国禧同志历经27个月,用手机短信聊天的形式,对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教育质量、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均衡发展、教育科研等16个专题进行了系统论述,硬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点击,聊出了一本30万字的《手机短信聊出的“天书”》。2016年到2018年,他又与缑国禧校长历时22个月,用手机微信聊天的形式,分30个专题,就家长信仰、家长人格,以及夫妻之间、婆媳关系、邻里相处、就餐须知、通讯常识等30个专题进行了交流,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点击,聊出了一本30万字的《家庭文化》。从2019年开始,他用15个月完成了大约12万字的《满怀深情说教育》一书,对教育工作做了深入、细致的反思,并且充满希望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突破五道难关,再创教育辉煌》《教育的中国问题》《如何走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怪圈》《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现代教师应有的教育理念》,以及《愉快教育40条》《影响教师工作质量的50个细节》《学生反感的10种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应该注意的七种倾向》《教师应该研究的72个课题》等。这些聊天与文章延续了他说真话、接地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风,对于引导校长端正办学思想、指导教师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高广大家长的整体素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三本书都是他自掏腰包印刷成册,分发出去,征求意见,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浓浓情怀愈老弥坚,令人敬仰。
在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中,陈茂林同志以他特有的修养和人格善待周围的人,同时也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他的教育实践过程是为人师表的过程,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生动写照,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