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1-08-06王欣
【摘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整体格局虽然呈现出“东升西降”趋势,但是中西方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发展的源源动力在广大乡村地区,“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合,具有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在统筹安全与发展两个大局的前提下,依托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追寻乡村红色历史记忆,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化符号;红色记忆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089-034
【本文著录格式】王欣.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89-9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河北省教育厅项目《依托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SQ192044)结项成果。2019年唐山师范学院校内基金——团队支撑项目课题《依托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019B02)。2019年河北省教改立项《大钊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JJG541)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①,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之后再一次深入系统全面地推进。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阔的“乡村土地”蕴含无限的生机与可能。报告中的“全面”二字系统性领航着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发展“塑形”与“铸魂”要齐头并进,意味着既要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又要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村民综合文化素养。在乡村“塑形”与“铸魂”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塑形”是物质基础,“铸魂”是上层建筑;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乡村“铸魂”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和取得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符号与红色历史记忆,在2021年“建党百年”的特殊历史节点上谈红色文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只有深入挖掘与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红色文化的功能,铸牢乡村振兴的安全与发展。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与时俱进的真理性文化,是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的综合体现,更是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核心的主流文化支撑,是城市工作、国际交往、民族团结进步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信念的体现,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源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核心的形成的围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形成的思考模式和抽象的总和,红色文化生活化才能加强文化自觉意识与打造文化强国的目标②。红色文化是迄今为止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最先进文化,具有世界性和馬克思主义性,红色文化的最高使命是与全球范围内红色文化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共产主义文明③。红色文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贵资源与智慧力量,要不断夯实红色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基础功能,凝聚共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④。从不同视角研究红色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定义,红色文化的可塑性高,内容广泛,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笔者在这里将红色文化做出如下界定:
在狭义上,红色文化即革命文化,带有明显的斗争性与阶级性,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由中国共产党人主导,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创造的新型文化。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与改革的道路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类型,形成了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的反映党带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致力于保家卫国,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拼搏精神的价值理念。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与源泉,社会主义改革创新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承。在广义上,红色文化是指革命斗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称,是时代发展的见证,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的动态走势与价值理念的总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形成的关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所有的关于理想信念、道德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所有的崇高的精神追求都属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本文着重从广义上理解红色文化。红色是血液与火的颜色,给人以希望与温暖,同时又带给人以警惕与挑战,红色文化不是红色与红色的简单相加或者是颜色的加深,而是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中需要着重发展的精神支柱性文化,红色文化给人以正能量的引导,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文化有机的衔接,是中国人民历经百年不断总结和发展的新时代象征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凝心聚力的文化。红色文化启蒙于近代中国,形成于“五四”运动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可以说,红色文化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和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按照文化与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对应关系,红色文化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具体的文明表现形态。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红色资源、红色遗产、红色精神、红色旅游、红色歌曲、红色课堂等多元表现形式。按照文化产生存在的区域划分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文化、改革开放前沿阵区文化、军队战区文化、学校教育基层社区文化、多民族聚居区文化等区域性特色文化。因此,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国家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统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统一,党性与民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创新性相统一,革命性与斗争性、区域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红色文化伴随社会发展进步内涵不断丰富,分布区域不断扩展,特点不断多元,但是不变的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始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文化,是中国政府的公共性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功能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有利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还有利于在机遇与风险并存时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与祖国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⑤结合发展与安全的两个格局,本文将红色文化的功能界定为两个方面。
1.安全功能
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近百年的革命奋斗历史进程中用鲜血和牺牲诠释的红色底色,一段段红色追寻见证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真谛。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宁夏固原、山西吕梁等深深印证着中华民族共同红色历史印记。共和国是红色的,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时至今日,居安思危,红色文化时刻警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主体国家全关观,提升国民整体安全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首先,红色文化铸牢思想政治安全。红色文化属于政治公共文化,红色文化传承主流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与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其次,红色文化铸牢文化教育安全。在建党百年的关键历史结点上,认真宣讲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抗日、解放、建设时期的红色故事与红色精神,加强青少年群体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再次,红色文化铸牢军队文化自信与边疆安全。传承红色基因,打牢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献身强军事业的思想政治根基,军队强则国家强,依托红色文化筑牢军人的思想防线与组织底限,确保红色成为军队的底色。最后,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祖国统一与社会安全。以内蒙古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为典型,自1957年诞生至今日一直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文艺演出传播党的精神与关怀,是加强民族进步团结的成功实践。新疆的库尔班大叔的后人把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的照片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都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承下去。库尔班大叔的曾外孙女如克亚木,曾经是辽宁舰女兵,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乘坐飞机到北京参加第十三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续写60多年前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传奇故事,交通工具的改变见证着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变的是人民心中永远向党的红心,“库尔班大叔”家族以实际行动传承着红色家风,在天山南北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2.发展功能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群体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延伸,由东西部发展差距演变为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格局。纵观经济发展滞后省区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与革命老区,因此依托传承红色基因,聚焦红色文旅融合产业深度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文化产业与文旅融合、网红打卡直播在当前经济结构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助力脱贫攻坚,地方基层领导直播带货,宣传美丽家乡,由幕后走向台前,绿色生态文明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因其共同历史记忆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在经过战争洗礼却仍旧保留下来的红色遗址和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物质资源。中国共产党选择革命根据地时多选取隐蔽的山区,这决定了现在的革命老区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宁静宜人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因此,开发红色旅游线路自然而然把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二、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安全与發展两个大局之下具有安全功能与发展功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红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乡村振兴的决心。红色文化当中凝聚着党和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不懈的远大理想,映射着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决心斗志,这样的理想信念成为震古烁今的精神力量和振聋发聩的民族追求,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锲而不舍、逐梦奋进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的政党必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必能坚强有力、愈挫愈奋⑥。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需要下大力气投入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各级干部以及群众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理想信念,要对乡村振兴有信心,要对乡村发展有决心,要对乡村富裕有恒心。
二是红色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乡村振兴的恒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红色的,是革命和战争年代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绝不能忘记红色历史记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乡村人民不忘初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乡村,建设乡村。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依托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资源与教育基地相结合,提升乡村教育的水平和代入感,不仅让乡村的孩子们受到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也让所有乡村群众受到激励,依托红色资源将乡村爱国主义精神上升为乡村大众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是红色人民之上的立场传播乡村振兴的民心。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更是人民的文化。红色文化带有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属性,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抒写的科学文化。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要让乡村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幸福生活,让人民有更好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的根基是文化的振兴,红色文化的人民性助推乡村文化朝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目前,在西方意识形态、宗教文化不断渗入的背景下,广大乡村是薄弱的环节,广大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的有限性,思想上更容易受到蛊惑和蒙骗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因此红色文化的人民性在此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依托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要按照安全与发展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一方面要铸牢乡村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乡村的产业融合发展,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政联动机制夯实乡村政治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创造与发展的,凝聚中国人民集体智慧,是时代性与先进性、科学性的集合体。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具有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各行各业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不忘初心、忘记使命的红色担当。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其内涵包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广大农民与乡村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同甘共苦,为建设美丽乡村、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一要加强乡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让广大干部牢记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中,各级党员干部更要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并发扬光大,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强化为民务实作风,获得最广泛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要系统性完善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作用。贯彻将红色文化的精神风貌转化为精神动力,坚持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乡村基层的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依托红色故事、红色宣讲践行群众路线,增进与群众的情感,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进一步铸牢乡村政治共同体,夯实党在乡村基层的执政根基。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融合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中国革命是从农村走出去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留存了许多红色历史记忆,有物质遗产也有非物质遗产,形成了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因此,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发展红色文旅融合产业要做到:一是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依托红色文化进行乡村文化振兴,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实质就是产业的融合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下,要坚持用长远的眼光聚焦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红色与绿色的统一,历史与现代的统一,遗迹与创新的统一,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开发出一条具有科学空间布局、最佳旅游线路排布,红色文化品牌研发、纪念品制造、红色文化特色民宿的全区域立体格局,从而带动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红色圈,加强村域、县域联系,形成红色文化经济共同体。在经济上使农民创收逐步摆脱贫困,在精神上使农民提高思想认识逐步远离文化贫瘠,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二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发展红色新业态经济模式。依托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形成乡村发展的经济共同体,还要进一步升级激活文化基因,注重内涵挖掘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在三产融合发展的同时,探索红色文化产业新业态,聚焦前沿科技,引入大数据系统、数字经济与区块链技术,将乡村经济与红色文化深入结合,走出一条高科技路线的新业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系统中,开发出乡村广大的市场潜力,全面振兴乡村发展。
(三)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乡村社会治理自古至今都是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乡村社会治理已有传统治理乡贤治理向现代多元治理不断转变,在充分尊重乡村自主治理的前提下,给予乡村发展更多的指导和规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化参与的法治治理平台。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文化、乡村文化的集合,是乡村群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的文化类型,在乡村治理中,尤其是文化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要依托红色文化构建村民道德建设平台。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任务要求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积极在全面的乡村振兴中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的文化道德建设平台,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利用村里广播站、网站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加强红色精神入脑入心,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和网上红色文化学习平台,更广泛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与宣传,真正使红色文化融入乡村生活,形成村规民约,建立红色文化生活共同体,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二要利用红色文化润养乡村社会公民心态与理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文化蕴含着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积极奋斗拼搏的乐观主义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对乡村中好吃懒做给予积极引导,从细微处教育广大村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财富是靠劳动取得的。通过红色文化宣传,对乡村中的封建迷信、宗教文化形成积极引导,使村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从而净化乡村社会风气,实现乡村社会的平安发展。
中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农业大国、时代强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紅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先进文化,依托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是必要的、重要的、紧迫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整合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依托红色文化,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加强认同,在新发展格局下,必将带来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
注释:
①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EB/OL].http://cpc.people.com.cn/GB/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029/c164113-31911575.html,2020-10-29.
②杨海霞.红色文化的内化困境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
③曙光.红色文明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实质、地位与使命[J].理论月刊,2020(4).
④王春霞.红色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功能发挥[J].思想教育研究,2020(7).
⑤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m.news.cctv.com/2020/10/29/ ARTI8KrVUUWoK8sE68SsgsTL201029.shtml,2020-10-29.
⑥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4] 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Z],2018-03-17.
[5] 洪名勇.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理论与框架[N].贵州日报,2019-05-08(11).
[6] 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J].社会发展研究,2018(01).
作者简介:王欣(1988-),女,内蒙古呼伦贝尔,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