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家长要警惕
2021-08-06张明明
■张明明
小张在工作时突然接到来自幼儿园的电话,说她的女儿兰兰一直说很困,整个人都没有精神,量了一下体温是37.8℃,建议她把孩子接回家照顾。把女儿接回家后又量了一次体温是39.2℃,她觉得可能是前几天的感冒没好透,赶紧给兰兰服用了退烧药,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孩子体温又升到40.2℃。看着温度计上的数字,小张突然回忆起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还有另外两个小朋友是类似的情况:突然发烧,也被家长接回去了。这时她反应过来孩子可能是在幼儿园感染了某种病毒。小张赶紧问兰兰还有哪里不舒服?孩子指了指自己的喉咙:“这里痛。”孩子张大嘴后她看到喉咙两边起了一串串的水泡,周围也变得红肿。于是她急忙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天气逐渐转热,疱疹性咽峡炎也进入高发期。如果孩子莫名其妙发烧,嘴巴里长满了“小泡泡”,喉咙还痛得啥都吃不了,就有可能是“中招”了,家长一定要警惕。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因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所以春夏季是流行季节。
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头痛、腹痛或肌痛,易惊厥。发热一般是中低度发热,也可表现为高热。部分患儿的咽痛明显,可影响进食,咽峡部可见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可破溃成溃疡。
疱疹性咽峡炎vs普通感冒、手足口病
疱疹性性咽峡炎发病之初的发热、流涕症状会让人误以为是感冒,同时它和手足口病从病原学到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相似之处,所以很多家长容易把它跟感冒、手足口病等疾病混淆。
1.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不过除了流涕、发热等,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出现充血性红点,继而变成小泡,再接着小泡破裂,形成溃疡,导致患者严重咽痛、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乏力等。
2.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可表现为突然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手足口病患者多为中度发热,也有部分患者不发热。
疱疹性咽峡炎相比手足口病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疱疹性咽峡炎长疱疹的地方比手足口病少,只在口腔、咽峡部出现灰白色疱疹,直径1~2毫米周围绕有红晕;而手足口病会在手、足、口、臀部,至少其中2个地方有皮疹或疱疹。
另外,单纯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并发症,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危及生命。而手足口病的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的特性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病毒潜伏期通常为3~5天。疾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
所以,如果孩子得了疱疹性咽峡炎,至少需要在家隔离2周时间,等到咽腔内疱疹完全消退后才能复学。
如何防治疱疹性咽峡炎
1.加强防护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病毒一般不耐高温,煮沸可立即死亡。另外肠道病毒对干燥和紫外线较敏感,紫外线照射0.5~1小时,病毒也可死亡。所以家长除了要监督孩子平时养成勤洗手、避免共用杯具及餐具的好习惯外,必要时可以对孩子的用品进行煮沸或者紫外线消毒。
如果已经患病,家长要注意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做好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处理
控制高热 降温处理是为了增加孩子的舒适度。可以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不推荐冰水擦浴。衣物不宜穿得过多,被子不要盖得太厚。38.5℃或者39℃以上建议使用退热药,不要用抗生素。
口腔、饮食护理 清淡饮食,避免酸、辣、烫等刺激性饮食,应进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观察病情变化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自限性,大部分可自愈。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需就医,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就医,尽可能配合医生治疗,随时观察病情,缓解患儿身体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