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2021-08-06尹旭阳阮拥军
尹旭阳,阮拥军,颜 鹏,赵 明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河北 石家庄050003)
新形势下,实战化演练成为当前检验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有力抓手,提升演练评估工作的质量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各部队在组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中,由于评估指标设置不规范、标准要求实践性不强,在组织演练中容易使评估工作“走过场”,影响评估水平。优化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考评规范,可提高演练活动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由于涉及因素多,是一项比较困难、复杂的工作。为确保能力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除了要遵循其基本的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操作性等原则[1]外,还要考虑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形成的特殊性,故还要遵守以下原则。
1.1 与作战保障需求相一致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应是战时保障需求所应具备能力的体现,在使评估指标与装备维修保障内容相吻合的同时,做到与实战化演练装备保障的目标相一致,从而达到保障作战需求的目的。
1.2 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
评估指标体系应反映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整体情况,但实际评估指标并不能体现部队能力全部要素,必须统筹全面建设与重点项目的关系,要注意加大指标体系中重点项目的权值及覆盖面,最大程度体现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水平。
1.3 平战结合原则
突出能力检验作为实战化演练评估的重要着眼点,围绕这一需求,为了通过实战化演练科学展示合成旅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水平,评估指标的构建要兼顾平时和战时的情况,充分向实战靠拢,保证战时与平时平稳过渡。
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霍尔三维结构构造简单、形象、直观,目前广泛运用于系统工业领域,用三个维度能够有效体现系统整体过程,因此,利用霍尔“三维结构”分析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具有可行性[2-3]。指标构建霍尔三维结构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霍尔“三维结构”
2.1 时间维
时间维用于分析实战化演练评估的各个阶段,表示评估活动时间顺序,根据评估活动特点,主要依据战备演练的规律进行划分,可分为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总结阶段。
2.2 逻辑维
逻辑维用于分析实战化演练评估内容设计,提出指标设计构想思路。指标体系设计立足于参演部队维修保障体系结构、维修保障行动,根据作战保障能力需求和演练方案确定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
2.3 知识维
知识维指展开评估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和经验等。组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实战化演练评估,参演装备多,参与评估、导调、参演的人员工作协调繁杂,评估设计、方案制订、演练组织和人员培训等必须要有专业知识、评估理论、军事理论和条令等支撑。
综上分析,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实战化演练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基于两个方面统筹进行论证:①以霍尔“三维结构”三维分析为指导;②以有关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为依据。主要以《大纲》、战备训练条令、文献研究、上级关于装备维修实战化演练评估有关指示及合成旅担负作战任务,装备结构特点和维修保障行动等具体内容为基础[4]。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3 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陆军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实战化演练评估指标体系框架[5-6]如图3所示。
图3 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3.1 组织筹划能力
组织筹划能力指筹划和运用人力、物力,从装备物资、技术方面保障军队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装备性能需求。组织筹划能力是围绕维修保障行动进行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装备保障行动实施组织、控制、协调活动的水平。组织筹划能力可分为保障指挥机构开设、方案计划拟制、指挥控制、综合勤务、组织协同等5个方面作为其二级指标。根据作战任务和实战化保障要达到的目标,二级指标下设13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下设若干评估标准,通过体系要素评分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处理。
3.1.1 保障指挥机构开设
要素设置。设3条标准:①指挥机构健全、编组合理、人员定位、职责明确;②涵盖指挥控制、综合计划、抢救抢修、器材供应等席位;③进出路线符合要求,便于机动展开与撤收,隐蔽伪装效果好。
指控手段配套。设4条标准:①指挥系统、网络构建完善,指挥通信设备按编制配备;②设置保底通信手段;③地图、沙盘、报警信号设备等指挥作业器材齐全;④伪装网、防护器材箱等防护类器材齐全。
展开部署。设4条标准:①梯队配置合理,指挥位置恰当,机动途中速度、车距安全保持;②机动至点位时,组织勘测选址,任务部署合理;③指挥位置选取合适,与其他要素之间间距符合要求;④规定时间内开设完成指挥机构。
3.1.2 方案计划拟制
配套情况。设3条标准:①维修保障计划、方案齐全配套、内容完整;②上下衔接、内容规范明确;③方案计划拟制符合时限要求。
内容质量。设3条标准:①准确理解上级意图,任务区分明确;②保障力量使用、行动预想合理;③指挥协同关系明确,保障措施具体。
3.1.3 指挥控制
分析判断情况。设4条标准:①熟悉敌情、我情、战场环境和维修装备保障方案计划;②能准确理解上级意图和保障任务,能够分析并描述对本级保障的要求;③能够分析并掌握敌作战企图、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及其可能对我方造成的损耗程度,以及对我方后装保障行动的威胁程度等;④及时掌握维修保障需求,有效调控维修保障行动。
行动筹划。设4条标准:①情况判断全面、准确,情况处置措施符合实际;②作战任务区分明确、力量编组配置合理;③行动考虑周全,通信、后勤、途中防卫等准备充分;④有请示报告,与友邻及支援保障单位沟通全面。
快速反应。设3条标准:①保持规定战备状态,能迅速启动保障方案,按规定时限完成战备等级转换和紧急出动;②能按规定时限快速部署到位,展开、转移和撤收有序,有效应对突发情况;③处置情况迅速,下达命令及时。
3.1.4 综合勤务
后勤保障。设3条标准:①后勤保障人员按编配齐,编组合理;②后勤战备物资储备达标;③能有效利用后勤资源,满足保障需要。
政工保障。设4条标准:①组织设置健全,功能完善;②立功受奖、火线入党等战场方案、规定齐全;③人员思想有摸底,由专人帮带;④政治氛围、宣传鼓动效果好。
组织防卫。设3条标准:①能严密组织自身防卫、伪装和防护,警戒点位部署合理,人员警惕性高;②机动维修途中防卫力量安排合理,防卫战术扎实;③维修作业过程中防卫力量安排合理,防卫战术扎实。
3.1.5 组织协同
协同关系构建。设4条标准:①能够与作战力量有效协同;②与支援保障力量有效协同;③与防卫力量有效协同;④与运输力量有效协同。
组织协同行动。设2条标准:①了解协调任务,力量安排合理,处理情况及时;②协同通联顺畅,情况报告及时。
3.2 装备维修能力
装备维修能力主要衡量在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两级制维修保障体系中的陆军部队维修作业和进行战时相关维修保障活动能力分析。陆军部队级修理任务主要是采取换件修理方式,承担装备小修、检修,以及战时抢救、抢修等任务。装备维修能力包括维修资源运用、维修保障训练、野战修理所开设、抢救抢修等4个方面的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10个三级指标。
每个三级指标下设若干评估标准,通过体系要素评分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处理。
3.2.1 维修资源运用
维修力量调整。设2条标准:①根据维修保障任务,调整维修保障方案;②合理预测保障需求,调配使用维修保障力量。
技术保障。设3条标准:①组织装备技术检查,查看装备完好率、故障率;②修理故障装备数量;③组织装备维护保养质量情况。
资源配套。设3条标准:①资源齐全配套数量,关键装备配套率;②资源质量良好情况;③资源达到携运行等相关标准。
3.2.2 维修保障训练
训练质量情况。设2条标准:①按纲施训落实,装备维修训练指标达到规定要求;②信息化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掌握熟练。
临战训练。设3条标准:①临战训练计划合理,针对性强;②临战训练计划落实好;③临战训练效果突出。
3.2.3 野战修理所开设
要素构成。设4条标准:①区分战时修理机构标准要求,开设野战抢修机构;②开设地域选择合理;③设施、设备、机工具携带齐全;④配备相应通信手段。
机构展开。设3条标准:①库区划分清楚,布局合理,标识明显,进出通道符合装备修理保障流程;②各车之间间距合理,各修理要素之间间隔合理,进出场区道路宽度合适,整体开设地幅合理;③规定时间内开设完成。
3.2.4 抢救抢修
信息上报。设2条标准:①战损装备现地鉴定和定级,损伤评估流程清晰;②战损信息要素齐全、结果准确,信息上报及时。
力量派遣。设3条标准:①情况判断准确,下决心及时;②力量规模合理;③保障方法合理,装具携带齐全。
维修作业。设5条标准:①抢救抢修行动符合战场要求,人员作业动作符合战术要求;②抢救抢修方法灵活,在规定时间完成,维修效果达到预期目的;③后方指挥所和抢修队能够全程掌握被保障对象作战任务和装备情况,各方保持联络通畅;④根据器材消耗情况,及时组织请领和分发;⑤合理建立警戒部署,会正确使用警报信号。
3.3 器材保障能力
器材保障是根据装备维修保障需要围绕器材请领、调拨、补充、分发等一系列供应保障活动组织的行动。重点是展开器材预置预储、野战器材库开设、器材请领和分发等工作。器材供应能力包括器材准备、野战器材仓库开设、器材供应收发等3个方面的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8个三级指标。
每个三级指标下设若干评估标准,通过体系要素评分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处理。
3.3.1器材准备
储备需求。设4条标准:①按方案计划有效储备;②预置预储及时到位;③器材、设备、工具数量、质量、品种符合要求;④测算需求,向上请领。
维修设备资料。设2条标准:①维修设施、设备、机工具齐全配套,质量达标;②技术资料种类齐全,管理规范,数据更新及时。
登记统计。设3条标准:①登记统计及时;②登记统计内容符合要求;③报告动用情况及时。
3.3.2 野战器材库开设
要素构成。设4条标准:①配置地域符合野战库设置规范;②配置时机符合保障任务要求;③指挥手段运用合理;④区分“6区”设置。
现地展开。设4条标准:①展开时机恰当;②行动组织高效;③规定时间内开设完成;④库垛设计规范。
3.3.3 器材供应
供应计划。设3条标准:①供应计划要素齐全,先主要作战方向和主要作战力量;②需求掌握准确;③满足部队装备器材品种、数量需求。
组织供应。设5条标准:①器材供应及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载任务;②弹药、物资供应品种、数量准确,质量可靠;③按规定数量装载,装载箱全部固定;④维修保障行动携带器材、设备齐全;⑤充分利用周转、军民融合方式进行保障。
器材收发。设3条标准: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器材请领;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器材接收;③供应无差错。
3.4 数据支撑能力
数据支撑能力主要是为了反映在信息化作战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掌握所属装备技术信息,摸清受损装备战损情况及需求等数据信息,及时传送给后方指挥所,支撑战时维修保障行动。数据支撑能力包括基础数据信息、战损装备需求数据、维修保障行动数据等3个方面的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7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下设若干评估标准,通过体系要素评分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处理。
3.4.1 基础数据信息
装备基础信息。设3条标准:①维修保障装备基础数据要素齐全,型号、数量、性能指标、技术状况及车载机工具设备等信息准确;②数据更新及时;③战时数据预测、预算准确。
器材基础信息。设3条标准:①器材品种、数量、器材保障装备等信息准确;②数据更新及时;③战时数据预测、预算准确。
维修保障人员信息。设3条标准:①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基础数据要素齐全,数量、专业、技术等级等信息准确;②数据更新及时;③战时数据预测、预算准确。
3.4.2 战损装备需求数据
战损装备信息。设4条标准:①战损装备基本情况、技术信息,上报准确;②位置信息、周边情况,上报准确;③器材保障需求,判断准确;④基于一体化指挥平台进行统计。
数据处理。设4条标准:①设备运用合理,方法措施得当;②数据处理及时;③处理数据内容齐全;④处理数据形式多样,数据质量高。
3.4.3 维修保障行动数据
维修保障行动信息。设4条标准:①保障维修装备信息准确,更新及时;②待抢救抢修装备信息准确,更新及时;③器材供应、需求信息准确,更新及时;④保障群、队、组位置信息准确,更新及时。
数据处理。设4条标准:①设备运用合理,方法措施得当;②数据处理及时;③处理数据内容齐全;④处理数据形式多样,数据质量高。
4 小结
评估指标体系是组织实战化演练评估的有力抓手,是检验部队维修保障能力的水平尺度,是进行维修保障行动数据处理、评价的基础环节。文章利用霍尔三维结构进行科学、系统分析,提出组织筹划能力、装备维修能力、器材保障能力和数据支撑能力4个二级指标,经层层分解并细化至若干评估标准,便于进行数据数据采集和处理,为陆军部队组织评估活动提供了依据,有效提升评估工作科学性和指导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