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发明的冕,秦始皇为何要废除

2021-08-05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东方朔黄帝帝王

古人把戴在头上的帽子,叫元服、首服、头衣。“元”“首”“头”,听上去就最重要。在古代众多的帽子当中,地位最高的是一种被称为“冕”的礼冠,也是中国古代服装当中最为奇特的发明。

黄帝的发明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冕:冕板的两头上翘,或者呈波浪形;冕旒的长度在视线的上方;脸前的冕旒共11条,每条冕旒上的宝珠为20颗……这与历史上真实的冕是有差距的。

历史文献上说冕是黄帝发明的,是由他的大臣胡曹制作的礼冠。对冕为何设计成这样式,历史并没有留下解释,只能按照现代人的想法推测:首先,在原始社会,人们往往会把彩石和兽牙等作为珠宝佩戴在头脸部位,以显示身份和能力,戴得越多,身份越高,能力越强;其次,当珠宝太多,贴着头发和脸颊会很碍事,所以需要采用一块板,让它们离开脸部一定距离。

冕的设计与治理天下相关

冕主要由冠卷、笄、冕板、冕旒、瑱、缨等部分构成。而冕板、冕旒、瑱,是细节较多的部件,设计中蕴含着许多治理天下的哲学。

冕板有很多基本讲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低后高,这与冕的名字有关。古代有人这样解释:冕字当中那个“免”,取意于“俛”,俛的意思相当于俯——向前倾斜。这样的姿态代表帝王和高官的谦恭和勤劳。所以戴冕体现地位,同时从文化角度体现修养。一些影视剧把冕板做成两头上翘或波浪起伏,与古人的境界相差甚远。

在现代人眼中,最神秘的可能是悬挂在脸前脑后的那一串串冕旒。帝王冕的最高配置,前后各有12旒,每旒有12颗彩珠。其他高官则按级别,在数量上做递减,由此强化等级。然而,祖先并不满足于冕旒仅仅体现身份和地位,还为其作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诠释,用心超乎想象。古人解释,挂冕旒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庄重形象,冕旒不摇不晃,方显帝王威仪。也有人从冕旒遮挡视线出发,认为其用意在于提醒帝王不要把部下看得那么清楚,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才是睿智的帝王。西汉名人东方朔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冕旒的作用是“蔽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瑱(悬挂于两耳孔边的两块黄玉,俗名“充耳”)是一个不太显眼的部件,但也包含着祖先的良苦用心。东方朔把充耳的作用解释为帝王不要什么都听,该听的听,不该听的就不听,充耳相当于“塞聪”。

但一位帝王一味蔽目塞听,恐怕也很难治理好国家。所以,如下的说法可能更为合理:所谓冕旒,就是希望帝王能明白,每一个人都像他眼前的珠宝一样难得;所谓充耳,也是希望帝王能清楚每一句谏言都像他耳边的玉石一样珍贵。

秦始皇废除冕、发展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即做了一件事——废除周朝的六冕之制。秦始皇自己就常戴通天冠,并且把其他诸侯国的冠吸收到自己的官员服装体系当中。例如,赵国的貂蝉冠被定为武将之冠;楚国的獬豸冠被定为法官之冠;齐国的高山冠被定为谒者之冠。这么做的原因不难理解,治理整个中国,只靠嬴姓已经力不从心,必须建设一个有大量外姓加入的官僚体系。冕體现的是家族统治,废除冕、发展冠,成为现实需要。从明朝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可以看到,刘邦继承了秦代的服装制度,所以西汉皇帝没有一位在画像中是戴冕的。

与现代主要服务于审美不同,古代服装更多服务于政治。了解了这样的差别,就能看到服装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演变脉络。

(摘自《中国青年报》李任飞/文)

猜你喜欢

东方朔黄帝帝王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帝王计划
黑色帝王颛顼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帝王蟹
东方朔割肉
树为何名
自保最重要
黄帝是个养生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