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阅读,助力古诗教学中的语文要素落地

2021-08-05高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诗眼古诗文古诗

高阳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采用“双线并进”的组元方式,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互融合, 凸显了语文这一门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语文要素从阅读方法、表达方法、阅读能力、 表达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本文以统编版小学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为例,谈谈统编版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深度阅读语文要素部编教材古诗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相比,古诗文篇 目明显增多,诗文题材丰富,内容更有特色,为小学生的 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 生的诗词素养和文学修养。]00百多首古诗词分列在统 20册教材中,契合了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 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古诗教学 中落实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诗 文的教学定式,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读、思、悟进行方法的 引领与统整,推动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度阅读,以此让语文 要素得以落实。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是 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爱国情 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体会人物的内心。古诗笔简意足,要读懂诗人,读明诗意, 悟出诗情,就离不开对古诗的深度阅读,以层层渐进的阅 读方式来对古诗进行深度理解。如何通过深度阅读,在 古诗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笔者将试着从以下三个 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渐进式朗读中明诗意

古诗教学不能墨守成规,要寻求突破,但是牢记诗歌 教学的基础是不能舍弃的,即诵读。诵读这一板块必须 贯穿小学诗词教学的各个年级。对小学生来说,古诗的 表达方式相对比较陌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读来引学生入境,使学生在读中体会 詩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诵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 文基本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充分体会古诗的深厚 意蕴。

1. 借助注释,读准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加入了重点 字词的注释,这些注释巧妙化解了学生读古诗时的畏难 情绪,为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提供了基础,也为学生自主 读懂古诗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教学《从军行》《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三首古 诗时,笔者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借助注释,初步 理解诗意”,在学生初读古诗的时候就提出学习要求:借 助书上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以《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_句为例,教材中给出了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摩天” 的注释,那么学生要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容易多了。 有了注释的帮助,高年级学生初读古诗时,在读正确的同 时也能够初步读明白诗的大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更坚 实的基础。

2. 结合背景,读明白

如果说注释为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提供了扶手的话, 那么背景资料就为学生读懂古诗架起了一架梯子。诗人 创作离不开时代背景与个人创作背景,因此,要想真正读 懂一首诗,就必须去读它的创作背景。在教学这三首诗 时,笔者借助了课堂导学单,在课前导学部分为学生提供 了背景资料链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笔 者在导学单中提供了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

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 就会更加完整、充分,对诗句中一些重点字词理解起来也 更加容易。结合注释、背景的诵读,是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的第一步,在阅读中质疑,对不理解的字词提出疑问,接 着在注释、背景中找到答案,形成解释,最终突破学习古 诗难度的第一步,读明白古诗的意思。

二、 在板块式思考中明诗眼

深度阅读重在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希望学生能准 确找出相关语句研读欣赏,不泛泛而谈,能读出自己的细 腻感受,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或内涵。古诗阅读中 最忌讳逐字逐句分析,这样的线性教学缺少教学的厚度、 深度和温度。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寻求一种 板块式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1. 抓住诗眼,品词析句

开展板块教学,抓住每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很好的 着力点。诗眼是全诗的中心,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人 表达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设计问题,品词析句 就会生动起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在读 懂大意的基础上,笔者进行追问:“朗读中,你有没有感觉 到诗人有一种情绪一直在诗歌中流转?"学生很快就找 到了“喜欲狂”这一关键词,“喜”就是本文的诗眼。此时, 笔者用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诗人是怎样写出 自己的喜欲狂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次品读全诗,从 “涕泪” “愁何在” “漫卷”等诗人和家人的动作、神态中 充分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笔者还引导学生想象诗 人的动作、语言等,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了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教 学环节也勾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 着眼写法,落实要素

板块式教学的问题设计重点指向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和表达规律,古诗教学中也应如此,古诗教学不能一味钻 进重点字词的理解中而忽略了其精妙的写作手法。对小 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体会其写法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在品读完《从军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去发现,这 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 心中边关将士的雄心壮志,那么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呢?如果也替换成表现雄心壮志的句子可以吗?学生在 深度思考中都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体会景物描写衬 托的重要作用,关注古诗的一种独特写法。

三、 在对比式阅读中品诗情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但是如何在教学 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让这份爱国情突 破时空的限制,打动学生呢?这就要求学生有深度的体 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对比 阅读。

1. 横向对比,拓展阅读中深化理解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方式:精读一首, 带读一首,实现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但是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学法的迁移运用在了课内的三 首诗中,横向拓展阅读课外古诗则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 理解诗人情感服务的。在学生学习完《从军行》之后,笔 者补充阅读了王昌龄的《出塞》;在学生读《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之时,引入了 一串陆游的爱国诗歌,读完 陆游,又补充阅读了林升的《题临安邸》。学生对比阅读 了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同一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这样 一种横向的拓展阅读就很好地为课内的古诗进行了一种 补充,几位诗人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2. 纵向对比,比较阅读中深悟诗情

三首古诗因为表达的情怀相同,被放在了同一篇课 文中,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规律。因此, 在学完三首古诗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有什 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出示表格:

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的不同点其实比表格上的更多, 除了诗文内容,还关注到了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但是,虽 然时代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三首古诗 的爱国情怀是相同的。在这样纵向的比较中,爱国情怀 这一主题得以在学生心中深化。趁热打铁,笔者再次拉 长比较的纵深,带着学生再去读革命时期、读抗疫期间的 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 容,古诗文教学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对学生 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教师在 教学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时,要善于运用“陌生化”的教学 策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古诗文也能够开展深 度阅读。在深度阅读的助力下,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中 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诗眼古诗文古诗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劳劳亭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