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职业教育优化策略

2021-08-05孙梦超

速读·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着眼于浙江省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通过聚焦浙江省智能制造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智能制造对浙江省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诉求,以及职业教育实例等等探索出浙江省职业教育的具体优化策略。

◆关键词: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制造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浙江省制造业对于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对此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指导浙江省智能制造的发展。同时智能制造的发展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也必须面对智能制造的需求进行优化调整。

1浙江省智能制造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浙江省智能制造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相对突出。全国智能制造企业数量排前十的城市,浙江省地级市宁波和杭州都在前10名之列。浙江省智能制造类试点项目和产业园数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浙江省在不久的将来,至少有30%的企业要完成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浙江省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主要有机器人产业、3D打印产业、可穿戴设备产业等等。浙江省智能制造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企业设备的升级,带来机器换人,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巨大变化。但目前浙江省职业教育多倾向传统知识教育,简单操作传授。专业设置也大多流于形式,跟风设置,而其相应的软硬件设施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不能达到教学培养的目标,不能满足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

2浙江省智能制造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诉求

浙江省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掌握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技术,独立完成智能化项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必须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化。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智能制造水平,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但目前浙江省各行业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巨大,职业教育现有专业无法满足智能制造行業的需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智能制造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因而,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浙江省智能制造所需的人才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跨学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综合能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相应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复合型和跨学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等,人才培养层次能力要不断向上迁移。

3浙江省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

3.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的发展实践脱节严重。这是目前浙江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基于智能制造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更加倾向复合,迁移,能力等。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更加全面、专业等等,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人才供需不匹配,数量方面,人才供给量少,但是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且增长迅速,必然造成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巨大。质量方面,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导致知识供给存在滞后性。技能供给与技能需求也存在严重的错位,素质供给单一也与智能制造所需的综合素质、复合素质的要求不匹配。当前的职业教育的人才知识、技能、素质培养都无法满足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需求。

3.2传统观念制约,生源素质低。在我国各地包括浙江省传统观念中,普遍重视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对于职业教育也一直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生不得已的选择。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都很低,这也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难,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源素质远远低于普通教育。职业院校招生重数量、轻质量,最终招生生源质量毫无保障。因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障,很难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3政府、社会、学校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的治理作用发挥不充分,浙江省职业教育供给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省政府财政款项。加上浙江省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在经费与校区合作方面很难提供有力的支持。社会支持力度不足,职业教育是家长眼中的“差生教育”,家长对于孩子到职业学校存在巨大的偏见,导致家长态度不够积极。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3.4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浙江省职业教育本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导致教师行业的待遇普遍相对较低,也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职业学校教师归属感较低。职业学校教师很多缺乏专业性、实践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不注重理论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更新,这些都导致了浙江省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

4浙江省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机器人产业的职业教育实例

宁波作为浙江省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城市,尤其注重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制造应用,其职业教育也在进行适应性变革。其中典型实例就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该专业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建立了“理实兼备”的课程体系,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通过“产训合一、任务驱动、能力递进”进行智能制造产品、设备研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浙江省智能制造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旨在培养专业知识与技术,智能装备工程应用能力等等,具备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设计集成、智能控制、机电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岗位就业。

5浙江省基于智能制造需求的职业教育优化策略

5.1加强智能制造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目前,浙江省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结构无法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因此职业学校首先要开展智能制造“双师型”团队建设,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企业招聘一批有实践经验、实用技能强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专任教师,或者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定期分批送到企业、工厂等进行锻炼。

5.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效果却一直不够理想,职业院校难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办学质量难以提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合作双方在利益机制上无法完全达成一致。因此,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职业院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育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复合式、创新型、发展型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应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协商,实施校企工学结合的模式,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实现协同育人,互利共赢。

5.3发展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浙江省发展职业教育集团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多方主体资源共建共享、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目前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因而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必须作出全方位的创新改革,包括机制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优化职教集团,加强集团化办学,提高办学质量。

5.4实习和实训建设。一是与企业相结合,引企业入校,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到企业中去实习实训。二是职业院校自身实习实训场所和环境构建,向人机协同、跨专业学科,综合型、全面型、智能型设备设施升级。但目前浙江省许多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无法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践,或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讲授,还可以将已有的实训设备和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18.

[2]王璐.变革与突破:智能制造背景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其启示[J].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019(第11期).

[3]李伟.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类专业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孙梦超(1989.05--);性别:女,籍贯:江苏省宿迁人,民族:汉族,学历:本科,毕业于南京审计学院;现有职称:无;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