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背景下聋人大学生校园管理方式探究

2021-08-05朱慧琳

速读·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园管理融合教育

◆摘  要:聋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伴随听力障碍和大学生的双重属性。当前聋人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走向社会,在校园生活的环境下,聋人大学生进入校园不知所措,更不知如何与听人大学生交流,难以融入主流群体。结合聋人大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引导,打破“玻璃墙”,构建无障碍且和谐的校园环境,削弱对聋人大学生的歧视,从而达到真正融合。

◆关键词:融合教育;聋人大学生;校园管理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当聋人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状况良好时,也对听人大学生产生更多积极影响,使他们的责任心增强,能从聋人大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从而达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消减,包容心增强。消除隔阂,打破聋人大学生和听人大学生之间的“玻璃墙”,共创无障碍沟通环境。

1融合教育背景下聋人大学生特殊的身心特征

1.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存在沟通障碍。

感觉是直觉的基础,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性。由于听力的缺损,聋人大学生只能认知简单的事物,不能进行听觉信息加工过程。聋人大学生的知觉信息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聋人大学生在学校生活难以融入听人大学生的圈子,由于听力障碍,难以理解听人大学生所表达的意思,不仅存在沟通障碍,甚至双方会产生误解,以至于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从而扰乱校园秩序,造成混乱的局面,对构建和谐校园造成不良影响。

1.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难以转变。

由于听觉的损失,聋人大学生更多地借助视觉、触觉和动觉来认识事物,更多的是“以目代耳”。他们主要是依据头脑中的表象或表象的联想来思考的,聋人大学生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却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聋人大学生认识事物不是按照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是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的情境或物体的功能作用进行认知的。由于聋人大学生只能依靠视觉来获取信息,想法过于狭隘、执拗,甚至很极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漩涡中,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难以融入听人大学生群体中,导致聋人失去信心,造成自卑的心理,形成自我封闭的局面。

2融合教育背景下加强校园无障碍建设

2.1为聋听融合作铺垫

引导聋人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通过主题班会活动、朋辈辅导、谈心谈话、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活动、社团活动、结对帮扶等活动打消聋人大学生的消极心态,重构聋人大学生积极的心态,辅导员以鼓励者、支持者、协助者、引导者来推动聋人大学生不断突破自己,勇敢向前,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找到存在感、价值感,在活动中不断促进聋人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每次参加活动的获得感;同时也要对听人大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普及,正确认识聋人,削弱对聋人的认识误区,引导听人大学生正视聋人大学生,打破聋人和听人之间的“玻璃墙”,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聋听融合。

2.2开展人际交往礼仪实践活动

人际交往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聋人大学生和听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礼仪,在校园中只有遵守人际交往礼仪才能消除矛盾,共建和谐校园。由于聋人大学生是视觉语言群体,大多数所表达的语言过于直接,使得听人难以接受,为构建无障碍校园环境,辅导员老师每周进行一次人际交往礼仪实践活动,活动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以学生为主,辅导员指导为辅。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见面礼仪、称呼礼仪、介绍礼仪、发信息礼仪、语言表达礼貌用语等方面。

2.3提供无障碍的沟通环境

校园公共信息宣传到位,以“不拒绝”的原則,包容的态度创建融合的校园环境。校内外各类活动都需要考虑到聋人大学生的特殊性,在构建无障碍的沟通环境下,以创建融合的校园环境为基础,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开启全校师生及后勤工作人员学习国家通用手语。聋人大学生在校园中都是以手语为主进行交际,建立无障碍沟通的校园环境,有利于聋人大学生在校园中更好地获取信息,更好的融入校园。在学校举办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各类知识讲座、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时,必须配备有资质的手语翻译人员,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聋人大学生也要配备字幕,两者相结合。真正地消除沟通障碍,为聋人大学生融入校园创建无障碍的沟通环境。

2.4建设开放性的校园

让聋人大学生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大学校园应该是开放性的,成为聋人大学生和社会聋人团体中的优秀聋人接触的园地。学校邀请聋人协会的优秀聋人来校园与聋人大学生进行交流,介绍他们在社会工作中的经验和成功事迹。还邀请往届毕业的优秀聋人来校举办讲座,这都有利于聋人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未来,引导聋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有利于培养聋人大学生对社会中不良现象的识别和预防能力。

3融合教育背景下,立足聋人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辅导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聋人大学生的全过程中去,带领聋人大学生以做人为根本根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为生存根本。

3.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本着不落下一个学生的原则,对聋人大学生进行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聋人大学生。不断创新育人方式,调动班干部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做聋人大学生的引路人,做聋人大学生前进道路的指向灯。

3.2全程育人

坚持从聋人大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聋人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育人方式,突出育人重点,在大一、大二、大三循序渐进地开设主题班会活动,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人。大一培养聋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引导聋人大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班级、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情感,引导聋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二培养聋人钻研专业知识,练就扎实的技能,为就业做铺垫;正确引导聋人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内外各项活动中去,增强社会性交流,为聋人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做铺垫。大三引导聋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对一指导制作突出个性的个人简历,突出优势。大部分聋人大学生即使到了毕业之际还很迷茫,为此,辅导员老师一对一进行指导如何就业,从专业,兴趣,特长等方面辅助聋人大学生深入认清自己的就业需求。为聋人大学生解答疑惑、消除迷茫、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立即执行,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辅导员第一时间给予聋人大学生支持。

3.3全方位育人

引导聋人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在社会熔炉中锻炼品格、在波及风浪中增长才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意、行有机统一,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信任。引导聋人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内化为真正的核心思想,通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来检验。鼓励并带领同学们认真学习,心存善念,目标明确,腳踏实地,打牢知识基础,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素养,真正成长为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中国人。

4融合教育背景下,健听融合

4.1认清自身,发挥优势

聋人大学生认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一对一指导聋人大学生看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并化弱为强,自立自强。

4.2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以聋人大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聋人大学生为宗旨,学生以专业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教育为中心,以心理疏导为基础,强化就业训练,培养聋人大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立志成才的品质,努力为聋人大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为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4.3反被为主,主动出击

学校坚持“尊重和满足聋人大学生的特殊需要,促进聋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聋人大学生有能力回归主流社会并得到应有的幸福生活”的理念,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校园环境下,由于多数聋人大学生曾经遭受过欺凌,经历过一系列失败的感受,内心很自卑,从此一蹶不振。辅导员介入进行疏导聋人大学生曾经遇到的遭遇,打开聋人大学生的心结,重建信心。聋人大学生放下沉重的包袱,重拾信心参与校园活动,辅导员及时跟进,及时给予聋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议,作为一个助力者推动聋人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逐步形成“聋听融合教育”,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从而助力聋人大学生主动适应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陆忠华.浅谈听障大学生辅导员三·一工作思路与方法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2,1(06):72-73.

[2]高飞.关于聋人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6(24):65-68.

[3]刘雪娇.新时代背景下聋人高等融合教育对策浅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01):52-54.

作者简介

朱慧琳,工作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手语,聋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管理融合教育
校内测量综合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初探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RFID技术在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应用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
小学校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大数据时代校园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