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2021-08-05蔺鸣
蔺鸣
【摘要】目的:分析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以及关节置换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60例高龄骨质疏松并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患肢首次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患肢首次负重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高龄患者骨质疏松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相较于关节置换术更有利于患者手术后身体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PFNA内固定;关节置换术;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由于年龄逐年增长,容易出现骨量流失,发生骨质疏松现象,在出现摔倒等低能量损伤时即可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以往的治疗中,临床主要采取关节置换术治疗,但老年患者身体体质低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性较大,手术后更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术后恢复所需时间更长。PFNA内固定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手术中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小,是一种常见的髓内固定技术,能够促进患者手术后身体康复。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高龄骨质疏松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以及关节置换术治疗旨在分析其临床价值,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60例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9岁~89岁,平均年龄(78.3±2.1)歲;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70岁~88岁,平均年龄(78.2±2.2)岁。两组患者均经由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开始前均知情本次研究且自愿加入;排除合并手术相关禁忌症者;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全麻后取侧卧位,逐层切开表皮组织暴露股骨关节囊,纵向切开关节囊后,脱位股骨关节,在小隆粗部位约2cm处截去股骨颈,并逐步扩髓,复位骨折粗隆后注入人工股骨柄以及关节,使用骨水泥固定后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治疗,治疗方式为:全麻后取仰卧位,在大转子顶点向上约5cm处沿着股骨纵向部位做一约5cm的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组织后暴露骨折部位,手法复位骨折后在大隆粗顶端插入导针,沿着导针插入PFNA钉后于C臂机的帮助下将导针打入股骨颈,调整导针位置至股骨中心偏下1/3处,选择合适的旋转刀片长度,并打入股骨,锁定刀片后在股骨远端部位安装螺钉,装入尾帽后锁紧,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患肢首次负重时间。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治疗后其各项身体指标均恢复正常,手术后并未发生多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有效:治疗后患者相关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手术后并未发生多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无效:手术治疗后症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并在手术后发生多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以及有效总和。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下肢静脉血栓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疗效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 分析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患肢首次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患肢首次负重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3。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目前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导致骨量流失,骨质量降低所致。骨质疏松后患者骨质变脆,在患者受到外界暴力或摔倒等情况时即可能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且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骨质疏松发病率,提高了股骨粗隆间骨折患病率,需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在该患者的治疗中,由于非手术治疗下患者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增长了死亡率,因此多采用手术治疗。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假体治疗可帮助稳定内固定物,方便患者能够在术后早期进行负重活动。此外,关节置换术能够固定粗隆骨折部位,使骨折块能够更好地黏附在骨水泥上,从而帮助恢复股骨近端骨皮质,保证股骨距的完整,增加假体的负荷功能。但在临床治疗中,由于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身体创伤更大,且高龄患者体质低下,手术所需的风险承担较大,在治疗后同样容易出现脱位、感染等并发症,且需避免假体松动等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行动。PFNA内固定是一种新型的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其与PFN的生物力学特点相同,但该种术式固定更有效,且操作更简便,手术治疗疗效高。PFNA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符合生物负重线,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内侧的负荷,股骨距区应压力减少降低至几乎为零,帮助力臂内移,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应力,应力遮挡较小,有助于骨折的愈合。而对于骨质疏松患者,使用PFNA内固定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由于内侧支撑缺失出现的内翻畸形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手术后患者均能够在骨折复位后能够获得初始稳定,患者可在术后进行早期活动,不仅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高龄骨质疏松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以及关节置换术治疗旨在分析其临床价值。研究可见,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更高(P<0.05);可见,对骨质疏松后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此外,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更低(P<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应用治疗手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手术所需时间更短,术后引流量少,更有利于促进术后康复。不仅如此,本次研究中还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患肢首次负重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由该项研究数据可见,PFNA内固定手术后,高龄患者的活动恢复时间更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高龄患者骨质疏松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相较于关节置换术更有利于患者手术后身体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