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升降汤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分析及临床研究
2021-08-05李建梅
李建梅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益气升降汤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内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用药的不同以随机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用益气升降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数和血浆脑钠肽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和治疗前后的6MWT行进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数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6MWT行进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益气升降汤应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中效果确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起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益气升降汤;慢性心衰;治疗效果;心功能
慢性心衰全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所致的综合征。临床上普遍认为慢性心衰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炎、血流动力学负荷过大而造成的一种心肌损伤。心肌受损后其结构和心脏造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心室泵血不足和充盈功能减弱。患者在出现慢性心衰后,会表现为呼吸困难、四肢乏力、体液潴留等。有研究数据表明,患慢性心衰的老年人较多,大多是由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所致。近年来,慢性心衰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心衰大多是由于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所致。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对心衰的情况进行控制,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40例患者的慢性心衰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内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用药的不同以随机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2岁~74岁,平均年龄(53.44±4.52)岁,病程6个月~28个月,平均病程(15.86±4.35)个月。观察组患者中包括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3岁~75岁,平均年龄(54.01±4.82)岁,病程7个月~29个月,平均病程(15.69±4.2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②所有患者经相关检查后符合西医《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中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宗气亏虚血瘀水停证的诊断标准;③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语言障碍;④所有患者无严重器官损伤。排除标准:①患者是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对症治疗,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洋地黄、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等。
1.2.2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之上增加益气升降汤进行治疗。益气升降汤药方如下:泽泻30g、黄芪20g、丹参15g、人参15g、麦冬10g、桔梗10g、五味子10g、枳实10g、玄参10g、葶苈子10g、当归10g、金银花10g、甘草6g。1剂/d,用水煎煮取400ml药液于早晚各温服200 mL。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 指标判定
1.3.1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主症分为轻(2分)、中(4分)、重度(6分),次症计1、2、3分,无症状计0分[2]。无效:心力衰竭的症状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更高;有效: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减轻,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显效:心力衰竭的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进行统计时,显效及有效纳入总有效率。
1.3.2 心功能指数判定标准: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3.3 血浆脑钠肽水平(BNP)判定标准: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水平。
1.3.4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的情况。
1.3.5 6MWT行进距离判定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4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及BNP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其BNP水平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见表2。
2.3 4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4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6MWT行进距离比较
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T行进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6MWT行进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都会表现为慢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主要会对肺部和呼吸道产生影响,患者会出现睡眠期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尿量减少等症状。右心衰竭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水肿、恶心呕吐、颈静脉怒张等。而全心衰竭的患者其心衰程度通常较为严重,日常活动会严重受限。在患者患慢性心衰后,不光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还会出现炎症、神经内分泌失调、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氧化应激等,会导致患者体质变差,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到疲惫,无法进行强度大的运动,无法从事劳力工作,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有研究数据表明,心衰患者在出现心衰症状之后其5年内的存活来仅有50%。中医上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在心,是由于宗气亏虚所致,属于心肺气虚的症候。心脏与五脏皆相关,他脏和心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心衰后会引发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失調。心脏长期受到损害而没能及时恢复会导致虚症,心肺功能不足则会导致太息症的形成。
经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案例分析,目前我国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采用西药药物加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是治疗的常规着力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洋地黄、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是常规用药。然而慢性心衰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普遍需要长期用药。根据临床数据表明,患者在长期服用西药容易使身体产生抗药性,并有较多药物不良反应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在患者的观念中,中医可以用于治疗轻症和慢性疾病,而忽视中医在治疗慢性严重疾病方面的能力。然而根据近年来国内临床对中医学的深入发展,有大量案例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中医方面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密切相关,气血不畅会导致血瘀、水湿不运,从而聚而成痰停为水饮。痰、饮、瘀等毒邪互结是重要环节,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善太息、活动后加重、双下肢水肿、舌黯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弱或沉滑。治疗宗气亏虚之症需采用活血通络、补益宗气、解毒化瘀为原则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本研究采用益气升降汤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本方中,以人参和黄芪为君药,人参可以大补元气,具有良好的补脾益肺、生津的效果。黄芪其利水消肿能力较强,可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枳实化痰散痞的作用明显,具有开气机壅塞而下行之效。桔梗为药之动力,可以有效宣肺祛痰,可载药上行,升降结合,可调畅气机、布散宗气。五味子益气生津之效显著,可以达到补肾宁心、收敛固涩的效果;麦冬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上述诸药共为臣药。当归可补血活血,玄参可解毒,并能养阴泻火;葶苈子可泻肺降气祛痰,其利水能力优越;泽泻泄热能力强,可以利水渗湿;金银花可清热解毒;丹参可活血祛瘀,有凉血消痈之效;上述诸药均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药效,促使诸药共同发挥补益宗气的效果。本研究对4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益气升降汤治疗的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仅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其BNP水平显著低于仅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且采用益气升降汤治疗的患者发生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概率更低,且其6MWT行进距离明显更长(P<0.05)。表明了将益气升降汤应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BNP水平,且安全性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综合上述观点,益气升降汤对治疗慢性心衰效果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降低BNP水平,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用药安全性高,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積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